高中语文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有效措施

2020-12-04 13:45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吴晓旭
青年心理 2020年17期
关键词:李清照语文课程高中生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 吴晓旭

近些年来,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作用,保证通过语文教育可以让学生在终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受益,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且已将其列入《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之中,与课程目标并列呈现。这就意味着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已经势在必行。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学生文化修养的发展,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教育部定义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内涵,认为学生要通过语文学习继承与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保证中华民族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借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教学任务,切实优化高中生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

一、借助语文课程资源优势引入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语文是以我国母语为中心所展开的语言、文字、文学教育,本身就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人们用来传播信息的文字就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由最初的甲骨文,到后来各种风格的繁体字,再到近现代的简体字,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创造智慧。另外,高中教育阶段的课文既有文言文、古诗词,还有现代诗歌、白话文,涵盖了小说、剧本、戏曲、故事、散文等不同体裁,反映了各个时代、地区的传统文化。对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课程资源本身的文化资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化内涵。

如在《<诗经>两首》(《氓》《采薇》)教学中,我利用本课资源引导学生探究了《诗经》这一古代诗歌集的种类与文学价值,借助多篇古代诗歌呈现了周初至周晚期的整体社会风貌,让学生借助文字“穿越”到周朝,感受当时的风土人情。比如:在《氓》诗歌教学中,我们班的学生便对古代女子敢爱敢恨的品质感到惊讶与好奇。由于电视剧、史料等信息,学生一直误以为我国古代女子是以夫为天,女人只是男人的陪衬品,且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但女人必须要从一而终,否则便是不贞不洁。但是,《氓》这首古诗歌却展示了一位女子与夫婿郎情妾意到反目成仇的整个过程,看到了女子对负心汉的“谴责”,也看到了女子洒脱放手的真性情。这就颠覆了学生对古代女子的错误认知,且让学生对诗歌中的女子心生敬佩。但是,“三从四德”确实是古代人对女子的桎梏与束缚,而《氓》却与其相悖,所以学生在这个矛盾刺激下产生了探究周朝风俗人情的欲望。于是,我就让学生自主收集了《诗经》中的多部作品,尤其是《国风》系列的作品,希望学生可以全面把握《诗经》的文学创作特点,窥探周朝五百年的历史文化。

二、通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感受

课外阅读活动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开阔学生视野、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活动,也是高中生用来积累写作素材的必要手段。除此之外,优质的课外阅读活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感受,丰富高中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借助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感受,让学生从经典的国学读物与国外名著等文本中提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课外阅读活动基本是由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的,所以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不必对学生提出完全一致的阅读要求。另外,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教师也可适当减少语文练习量,给学生提供阅读机会。

如在《醉花阴》与《声声慢》两首宋词教学结束之后,本班有几个女同学对李清照这位词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近段时间,电视台与网络上都在热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电视剧,而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便应用了李清照所作《如梦令》中的片段,给人以淡淡的忧愁之感。通过《醉花阴》与《声声慢》的阅读学习,学生认为李清照是一位多愁善感、情感细腻的词人,也喜欢上了这种带有愁绪美感的诗词作品。我让学生自主收集了李清照的诗词集,希望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李清照的经典作品,如《殢人娇》《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李清照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我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了李清照的一生际遇,让学生在各个诗词作品中对照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分析诗词作品的情感基调与主旨。另外,本班也有部分同学认为李清照所写的词作以儿女情长居多,且愁容过重,不喜欢这种婉转忧伤的作品。于是,我收集了李清照充满爱国情怀创作的优秀作品,如五言绝句《夏日绝句》、词《永遇乐》等,让学生了解到这位女诗人也抱有民族大义,且一生为了国家而颠沛流离,却从未向命运与现实低头。

三、借助语文实践强化学生的文化体验

文化本身就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优秀的文化可以优化人们的生活品质与思想境界,而不良的文化也会侵蚀人们的思想及身心健康。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鉴赏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可设计实践体验活动,通过挖掘学生周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深切感悟,强化学生的文化体验,促使高中生在文化实践中形成完善的文化自觉意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并自愿投身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建设活动之中。

就如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整理了周围环境中比较有特色的建筑物,如红砖瓦房、江南水乡的竹楼小栈等,通过网络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汇总资料,了解人们在建设一栋建筑物时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然后,高中生便可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比如:有的学生说到了“对称性”,即每一栋建筑物基本上都遵循着对称特征,因为中国人自古便讲究地正方圆,认为对称美体现了万物均衡发展的思想。还有的学生说到了建筑物上的“图腾”,一般出现在民族地区,现在也依然有许多人会在自家房屋构造时融入图腾标志,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还有的学生从“红色建筑”出发,解释了中国人对红色的追求与热爱。还有的学生从古建筑物中的屋顶造型出发,发现各个朝代、各个身份的人对家庭建筑物的屋顶造型会有不同选择,比如歇山、悬山、影山、攒尖、卷棚等多个形状。也有一部分学生调查了古代人实现“冬暖夏凉”的建筑技术,等等。通过本轮实践调查,学生发现中国人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而这也让他们为自己身为华夏子孙而骄傲、自豪。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多组织以学生为主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通过语文课程中的隐性文化资源、文化实践体验与课外阅读活动等丰富学生的文化认识,全面渗透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促使高中生逐渐爱上优秀的中华文化,提升高中生的素质水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优秀的主力军。

猜你喜欢
李清照语文课程高中生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点绛唇
如梦令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