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民间器乐及其现状和创新发展

2020-12-06 14:34李然然韩再红山西师范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1期
关键词:锣鼓器乐山西

李然然/ 韩再红 (山西师范大学)

器乐,俗称“场面”,传统称呼分为“文场”(管弦乐器)与“武场”(打击乐器)。山西民间器乐种类繁多,是山西珍贵的艺术瑰宝。

一、山西民间器乐基本概况

(一)山西民间器乐的形成

关于器乐的形成与发展,事实上民族民间器乐的风格的形成,主要是由当地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风俗、语言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所决定的[1]。就山西大同民间器乐来说,其长期流行于当地民间,并同山西的民歌、曲艺、戏曲和吹打音乐互相交流、渗透,所以,大同民间器乐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所特有某些相同的风格特点,但仅仅是某些方面,整体来说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二)山西民间器乐的种类

1、山西锣鼓乐

有学者围绕山西的锣鼓乐展开了相关研究,认为打击乐器在很早之前就出现于中国了,其最早的代表乐器是鼓,盛行于民间,因此叫做民间鼓乐,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山西是中国锣鼓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最初始于先秦,于唐宋时期兴起,在明清时期发展旺盛,如今依然是著名的器乐之一,可谓历史悠久。在韩起祥《山西锣鼓20年》中进一步提出,在古代,山西锣鼓最开始用于沙场,即在士兵冲锋陷阵之时,敲击锣鼓为他们传递力量和情感,也就是说山西锣鼓是一种原始语言,寄托着胜利的渴望和团圆的喜悦,它就像一个纽带,将士兵与家国感情紧密联系到一起。[2]山西锣鼓的种类有很多,在鼓文化中被列为全国之最,可见其种类之多,数不胜数。大致来说,部分山西锣鼓鼓种分为太原锣鼓、威风锣鼓、绛州鼓乐、转身鼓、花敲鼓、穿箱锣鼓以及车鼓等。

2、山西鼓吹乐

在鼓吹乐方面,学者史其威的研究极具代表性,其以中国古代晋西北鼓吹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研究得出:鼓吹乐属于合奏乐种之一,从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来看,其始终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但纵然研究众多,关于鼓吹乐的实际出处,音乐理论界一直未给出统一结论[3]。通过综合查阅和总结鼓吹方面的文献资料,能够了解到在汉魏北朝时期,古代山西晋西北曾出现多个民族文化繁衍的盛况,由此推断此地极有可能也是中国鼓吹乐重要的艺术发源地。

孔繁洲指出,鼓吹乐于秦汉时期诞生、发展、成熟,到了汉魏时期,鼓吹乐间根据用途不同,逐渐区分出多种类别:第一,黄门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称为“食举乐”(宴席、饮膳时所用),亦称“长箫”。其鼓吹涉及之地“甘泉、汾阴”均在长安北部;第二,骑吹。用于卤簿,与帝王、贵族等车驾随行,以用箫、笳、鼓等乐器在马上演奏而得名。第三,短箫铙歌。指军乐,主要用于社、庙、“恺乐”、“郊祀”、“校猎”等盛大活动。第四,横吹。用于随军演奏,朝廷常以其赐予边将[4]。

深入研究中国北方古代和民间鼓吹乐,意义非常重大,这从乔建中在第一届中国民间鼓吹乐学术研究会论文集中写的“序”文里便可看出来,他认为,中国音乐悠久传统的三大法宝主要是“民间鼓吹乐”与“戏曲、曲艺音乐”和“七弦琴音乐”。并明确提出,中国的鼓吹乐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尽管时代和社会不断变迁,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作为传统文化的鼓吹乐,根本性质和内在价值是永恒的。[5]当然,各个阶段为鼓吹乐界定的内涵会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其较强的传播能力和生命力,它穿过历史的烟云发展到现在,是中国音乐历史上拥有难以动摇的重要地位的经典音乐之一。

3、山西吹打乐

根据樊宇红的研究可知,吹打乐俗称“八音会音乐”。八音会是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以自娱情性为目的的民间乐社组织,乐社成员是工商农学政各界的业余音乐爱好者[6]。

关于鼓吹乐和吹打乐的区分,有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如果单从曲体结构和乐器编制方面来说,两者的差别微乎其微,要想对其进行有效的区分并不容易,所以,从这一标准入手,在方法上来说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根据两者的性质和作用,来简单区分出两者的不同:鼓乐是正统的礼仪音乐,主要作用是礼乐祀神,不是一般能吹打两下的人可以担任的,只有懂礼仪规矩的乐户才能堪当重任;吹打乐是各界平民爱乐者业余演奏的自娱音乐,乐户受雇于人,演奏的礼仪音乐称鼓乐,是民间约定成俗的。

(三)山西民间器乐整体评价

结合学者关于山西民间器乐的研究,笔者认为山西民间器乐的整体评价可概括为:民间器乐表演活动依附于民俗活动中生存发展,因此民俗礼仪活动的长期延续存在,就是民间器乐活动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供给源。不难看出,民间器乐与民俗活动息息相关,许多民俗活动,特别是婚、丧、生、祭四大礼俗都离不开民间器乐。当然,民间器乐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历年春节社火活动和锣鼓比赛,为民间器乐的繁荣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

刘红庆在深入分析后则认为,将山西民间器乐与西洋交响乐的审美作对比,可以发现两种审美存在很大的差异,正如张爱玲曾指出,交响乐可以称之为“精心策划的谋杀”,控制力比宣泄力更强[7]。

整体来说,山西民间器乐主要分布和盛行在太行山吕梁山地区,是民族融合过程中诞生并流传下来的一种节日欢歌。综上所述我们也可以发现,山西民间器乐包括古锣鼓宣泄的广场音乐、推广叙事的戏曲性音乐,也有一些佛教乐。但从音乐本身来说,都是非常自然、干净洒脱的。

二、山西民间器乐发展现状

以吹奏乐为例,就目前其传承现状来看,不容乐观。现在山西民间吹奏乐在传承上的问题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其缺乏必要的经济价值,单纯的文化特性使其失去了传承人和有效的传承途径。即使一些文化艺术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山西民间吹奏乐的传承仍然举步维艰,所以加强对于山西民间吹奏乐的研究以及特点分析,尤其是发掘和了解山西民间吹奏乐特色,至关重要,有利于山西民间吹奏乐的传承与发展,并在掌握山西民间吹奏乐的实际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升人们关于山西民间吹奏乐的相关认知,从而促进山西民间吹奏乐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地方民俗文化,山西民间器乐也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之一,不过就山西器乐在中小学教学的开展现状来看,目前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越来越深入,使得大部分中小学开展的器乐教学日臻成熟。然而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境地尤为困难,在音乐领域,学生器乐教学仍然属于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家长对其不够重视、不能理解,学校开设的课程有限、缺乏专业的教师,等等,都给中小学器乐教学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素质教育能力始终较弱。不过,当前国家教育部门对器乐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家长与学生艺术修养也在逐渐增强,由此展开的教学改革,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小学器乐教学的不断发展。综合来看,目前需要思考和急迫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怎样对目前的多元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将中小学学器乐教学工作有效地展开,将器乐教学常态化。

三、山西民间器乐的传承发展

笔者在开展课题的过程中,对山西省十所中小学进行了教学方面的调查,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小学器乐教学开展的具体状况,并结合多年实践工作积累的经验,最终认为,要改善山西民间器乐的现状,应从继承、传承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入手,于传承保护中求完整和长存,于创新中求发扬和壮大。

(一)在保护中传承发展

保护的目的在于更好、更完整地传承下去。有学者认为,传承和保护事实上可以成为两种发展三手段。民间器乐的传承工作,需要鼓励年轻人深刻理解和掌握民族传统音乐知识,不拘泥于民间器乐的旧形式,大胆突破,在保留民间器乐基本特性和特色的基础上,融合不同时代的新元素和新要求,从而创造出新的音乐作品。只有从内容到形式同时加以革新,体现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才会引起更多群体和领域的关注与认同,才能使民间器乐得以永久地保存下来。

传承保护的重点是找到合理且有效的方法。笔者结合学者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保护民间器乐的文化生态环境,其次针对某些古老且濒临失传的民间器乐,必须采取合理且强制手段保存下来,建议可以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将老艺人表演的音像资料系统地录制下来,仔细保存在博物馆、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的音响资料室里,便于后来者尤其是传承人观摩学习,将民间器乐传承下去,不至于导致其绝迹。

(二)在创新中发扬壮大

山西民间传统器乐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当前传播渠道单一、缺乏创新性的现状,未来如何传播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韩晋宁基于大数据背景,先是概括了山西民间器乐的自然传播形态,也就是民间口耳相传这一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然后提出建议: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山西民间器乐的传播;注重传播过程中对山西民间器乐特色的保护;并将大数据技术作为了解山西民间器乐传播情况的技术支撑[8]。

山西民间器乐是山西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山西人民通过辛勤劳动总结出来的集体智慧。通过对山西民歌的研究,能够从中感受到,尽管经过了时代的变迁,但山西人民从未改变淳朴的生活状态。然而,古老且传统的文化随着时代更替和新文化的衍生冲击,会遭受一定的负面影响,山西民间器乐也不例外,其传承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重视度不足、人才短缺以及市场萎缩等,成为山西省民间器乐发展的瓶颈。为了能够有效改善山西省民间器乐传承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强化建设山西民间器乐文化、抓紧编写新教材、将山西器乐引入课堂、加强对山西民间器乐的创新以及提升山西省教师的整体素质等,从而使山西民歌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结 语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和总结,不难发现,以山西民间器乐为核心展开的研究非常多,大部分文献资料集中在器乐的演奏、特点风格、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于山西民间器乐今后的传承与保护、继承和创新提出了不少对策。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直接论述山西民间器乐的文献资料非常有限,且为评价型文章,并没有系统全面地把山西民间器乐归纳到一起进行阐述,也没有专门针对山西民间器乐大类进行论述的文献资料,因此在这一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展开更多研究,得出更深入、更丰富、更全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以作为完善和补充。■

猜你喜欢
锣鼓器乐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锣鼓”的形象思维——戏曲表演在电影银幕的跨媒介转化初探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永修建昌锣鼓
山西叹五更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