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舞蹈的民俗研究

2020-12-06 14:34白玉云内蒙古师范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1期
关键词:蒙古人蒙古族筷子

白玉云 (内蒙古师范大学)

引 言

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为载体,用肢体动作进行人精神世界(包括观念、情感、思想、性格、认知等)外在表现的艺术,其形成与发展受地域文化影响较大。因此,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文化的传承。蒙古族舞蹈则是对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基于此,本文以蒙古族传统舞蹈为研究对象,对其民俗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从蒙古族的发展看传统舞蹈地域特色

蒙古族是我国主要民族之一,现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域。蒙古人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东胡人(祖先是商周时期北狄人)后裔,史称“达怛”、“蒙兀室韦”、“蒙古”,别称“马背上的民族”。公元十三世纪初期蒙古人拥有了自己的文字,部落统治呈现出规模化发展,蒙古人实现由游牧生活向蒙古诸部的转变(部分蒙古人仍留住在原地过着草原游牧、森林狩猎生活),随着各部落的统一,一个强大、稳定的民族——蒙古族形成。蒙古族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匈奴、鲜卑、突厥、敕勒等草原游牧民、森林狩猎民扥习俗文化,形成了粗中有细、刚中带柔、浪漫中不缺理性、个性中蕴含包容的民族文化艺术特征,并在蒙古族舞蹈中得到表现[1]。蒙古族舞蹈艺术与其他舞蹈艺术相同,均形成于日常生活,即以肢体动作为载体,通过唱、跳等形式,真实反映蒙古族生产、生活、民俗活动。因此,蒙古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传统舞蹈动作多来源于蒙古人采集、游牧、狩猎时做出的动作;传统舞蹈道具多为蒙古人日常生活中所应用到的器具,如“盅”、“哈达”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蒙古族舞蹈也在不断发展,不断从生活中、社会变化中汲取艺术创作元素,通过舞蹈动作、姿势、服装、道具、舞美等设计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感染力、影响力、时代感的蒙古族舞蹈。

二、从蒙古族传统舞蹈类型看民族文化传承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舞蹈表现形式。其中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查玛舞等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对蒙古族舞蹈创新发展与民俗文化传承存在深远影响。

(一)安代舞与民俗

由于宗教信仰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萨满教观念根植蒙古人血脉之中,宗教活动是蒙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因此,在蒙古族传统舞蹈中具有反映,安代舞则是典型代表。安代舞形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科尔沁草原,是蒙古族相对古老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安代舞在科尔沁草原上拥有丰富的传说背景与民间宗教背景。其中之一:传说在科尔沁草原,有位美丽、活泼的蒙古族少女爱上了一位英勇、俊美的少年并思慕成疾。人们将这种怪病成为“安代病”。在四处求医的过程中,少女和其父亲来到库伦旗,因车辕断裂无法前行,其父为安慰女儿,唱起歌、跳起舞,并深深感动周围众多,使他们随之而跳,少女被这场景感染,病情慢慢好转。后来安代表演形式逐渐流传开来,成为科尔沁草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之二:安代舞是萨满巫师治病祛邪过程中所跳之舞,即众人围成大圈,萨满巫师位于大圈中央带领众人举行驱邪除病仪式。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安代舞成为草原牧民驱邪祈福的重要形式,饱含普通牧民对生命健康、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盅碗舞与民俗

盅碗舞是蒙古族传统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碗舞”与“顶碗舞”有机结合的表现,来源于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传说,古代蒙古人为庆祝战争胜利,在蒙古包举办宴会,宴会高潮时即兴而舞(击打酒盅、拍掌击节、甩腕挥臂、顶灯起舞)以表达喜悦、快乐、兴奋之情。在此过程中,“盅”、“碗”等蒙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成为舞蹈表演重要道具,从而逐渐发展为我们熟知的“盅碗舞”[2]。由于蒙古包内空间有限,传统的盅碗舞肢体动作幅度不大,舞蹈表演多是在跪、坐、站基本姿势上,进行腰、手、腕、臂、肩等部位动作转换。在观看盅碗舞过程中,可充分感知到蒙古族善良、勤劳、活泼、淳朴的品质。

(三)筷子舞与民俗

筷子舞的形成同盅碗舞类似,充分反映蒙古族人的生活习俗。蒙古族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有“宴席之间不可敲击碟、碗、筷”等规矩,但在节日庆典、丰收宴会时,会情不自禁跟随音乐敲击碗筷、酒盅等,逐渐形成“筷子舞”。通常情况下,筷子舞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会双手各持一把筷子,用筷子细部击打筷子粗部,可置于胸前、腹前、肩侧等位置交叉击打,也可一手打肩、一手打腿,一手打肩、一手打地等。在击打筷子过程中,也可根据由舞者随兴或转、或跳、或踏、或行,整个舞蹈场面轻松、愉悦、热烈。因此,蒙古族筷子舞凝聚着蒙古族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写照。

(四)查玛舞与民俗

草原游牧与森林狩猎的生活特征使古代蒙古人对自然、对宇宙、对天地有着崇高的敬仰。例如,古代蒙古人崇拜树木顽强的生命力与非凡的繁殖能力,从而“绕树而舞”,希望得到树灵祝福,能够子孙连绵、平安喜乐、生命长久;古代蒙古人崇拜火的力量,从而“饶火而舞”、“向火进祭”,希望得到渥德噶赖汗·额赫(火神母)赐福,能够人畜两旺、吉祥如意[3]。因此,蒙古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古代蒙古人在举办重大活动、进行重要决策时,都会开展祭祀活动,以求自然神灵、祖先神灵赐福与保佑。《汉书·匈奴传》中记载:“匈奴风俗,岁正月,诸长会单于庭,祠,祭先人,天地,鬼神。”而正是因为这种祭祀信仰,使蒙古族人能够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各种宗教,形成佛教、萨满教、基督教等并存发展状态,并在传统舞蹈中得以反映[4]。查玛舞是佛教寺庙舞蹈,是藏传佛教用于弘扬佛法、节日庆典的活动。在藏传佛教进入内蒙古草原之后,“跳查玛”在蒙古族多元化宗教文化、祭祀文化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内蒙古草地域特色的查玛舞蹈,多以神怪为主题,由查玛舞者佩戴面具、身着蟒袍、手持法器进行表演。

三、从蒙古族传统舞蹈审美特征探民俗影响

舞蹈艺术作为根植于现实生活的艺术类型,其一招一式、一跳一跃、一行一动、一姿一态均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生活特色。

(一)民俗影响之动作

舞蹈动作是构成舞台艺术的重要元素,将舞蹈视为人,则舞蹈动作则是人的躯干,舞蹈动作所蕴含的情感则是人的灵活。而在蒙古族传统舞蹈中,其动作深受蒙古族民俗文化影响。例如,蒙古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骑马、赛马是蒙古人(尤其是草原游牧民)的生活常态。受此影响,与“马”、“骑马”、“赛马”等有关的动作在蒙古族传统舞蹈中比比皆是,如“钟摆步”、“轻骑马步”、“环绕马步”、“跺掌马步”、“打马扬鞭”、“骏马奔跑”等。与此同时,古代蒙古族人民生活在广袤的草原、森林中,在于自然环境接触过程中,草原、树木、阳光、雄鹰、羊群、马群、野狼等成为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创造灵感的来源,通过形与神的模仿,赋予蒙古族传统舞蹈多样化动作。

(二)民俗影响之题材

对蒙古族传统舞蹈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娱自乐型传统舞蹈,如安代舞;二是,宗教信仰型传统舞蹈,如查玛舞、萨满舞;三是,道具表演型传统舞蹈,如盅碗舞、筷子舞。而这些舞蹈类型的形成与蒙古族民俗文化存在密切关系。与此同时,蒙古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也深厚蒙古族民间文化影响,使蒙古族舞蹈创作具备了题材多样性特征。例如,蒙古族人民崇拜与欣赏雄鹰的顽强、勇猛,对此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多以雄鹰为题材,讲述与之相关的各种故事,舞蹈《鹰》则是典型代表。

(三)民俗影响之姿势

蒙古族传统舞蹈的姿势(包括站姿、手姿等)与蒙古族生活方式、民俗习惯、文化信仰等存在密切关联性,是蒙古族人智慧的结晶。就蒙古族传统舞蹈中的站姿而言,最为基本的一个造型是:双手一位、脚站四方、脸向八点、腰后倾、背挺直、头抬起。肩齐平、目视前方,从而给人以挺拔、伟岸、开阔、豪迈之感。而这与蒙古族英雄文化存在密切关联性。即蒙古人在长期游牧、狩猎生活中,形成一种勇于斗争、不畏艰险、不拍牺牲、自信自强、乐观向上的英雄气概,对“力量”天然崇拜,对“勇士”追逐向往。并将此传承到蒙族舞蹈中,形成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就蒙古族传统舞蹈中的手部姿势而言,有“软”、“硬”之分。“软手动作”讲究轻、柔、快、灵,多体现在女性舞蹈动作中;“硬手动作”讲究刚、力、强、变,多体现在男性舞蹈动作中。

(四)民俗影响之美学

蒙古族传统舞蹈的美是刚毅的、悲壮的、洒脱的,也是温柔的、积极地、细腻的。而这种美的形成与蒙古族文化存在密切关联性。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惯使其对自然充满崇拜,敬畏自然之力的同时,有着与自然万物斗争搏斗的勇气,并将这些内在情感、品质、理念、精神融入到舞蹈机制中,从而使蒙古族传统舞蹈具有“不服输”、“不言败”、“敢抗争”、“敢拼搏”的民族精神内核,注重个人力量、集体力量的彰显。这些从传统舞蹈动作、姿态、形式、道具等分析中均可得到证实。

结 语

综上所述,蒙古族传统舞蹈是蒙古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蒙古族艺术特色、文化特性、习俗特征的表演机制,他将动作、情感、现实生活等紧密结合,从而让艺术表现更具影响力、感染力。因此,蒙古族舞蹈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蒙古族传统舞蹈的民俗,意在探寻舞蹈艺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为现代艺术创作与传统民俗文化融合提供启示,推动民族文化艺术更好更快发展。■

猜你喜欢
蒙古人蒙古族筷子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竹筷子
Chopp ed!
筷子礼仪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拍马屁
浅析蒙古人的“黄金家族”情结
喝酒的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