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在高职院校音乐校本课程中的开发设想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戏曲进校园”实践为例

2020-12-06 14:34易琴湖南师范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1期
关键词:湘剧一师进校园

易琴 (湖南师范大学)

一、湖南音乐类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简述

湘剧,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目之一。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主要流行于“长沙府十二属”①。民间一般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者湘潭班子,是湖南省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剧种之一②。2006年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分布广泛,在不同地方又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具有鲜明本土文化的烙印。

湘剧,是多声腔剧种。它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及杂腔小调③。其中高腔和乱弹是湘剧的主要声腔。湘剧的表演融百戏、杂技、武术等于其中,角色有生、旦、净、丑四行,各个行当又分为若干支行,都有其独特的技艺;在伴奏上,湘剧的伴奏乐队,传统上称为“文武六场”④,各大声腔主奏乐器不同,在之后的发展中又各有变化。湘剧的剧目诸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目连传》、《琵琶记》、《拜月记》、《白兔记》等。本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戏曲进校园”为例,试着提出本土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设想。

从校本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来看,湖南有多个学校进行了本土文化类的课程开发。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在音乐方面就有长乐山歌校本课程开发、湘剧进校园、老司城土家族摆手舞进课堂等课程的开发。这些学校在当地教育局和学校领导、一线教师的支持与努力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创建了学校教育特色、培养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湘剧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的案例分析

(一)湘剧音乐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案及课程内容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简称“一师”)开设的湘剧课程,丰富了一师学子的音乐生活,身边也常响起了去湘剧院看戏的“号召”;正如著名湘剧艺术家王咏光老师所说:“我希望一师学子能够在学习了戏曲之后,将这种文化带入更多的学校,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土文化的巨大魅力”;2019年,在由一师协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暨戏曲进校园演唱会”活动中,一师音乐舞蹈学院学子与王笑戏曲合唱团成员的合作演出让大家眼前一亮。总而言之,湘剧进校园,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子,却还不成熟。在课程设置、课程评价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因笔者本科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也曾参与“戏曲进校园”相关课程的学习,对湘剧进校园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故在此主要介绍一师的湘剧课程实施情况,希望能够对其他高校开展此类活动有一定的启发:

以湖南省音乐学综合改革项目为依托,学校实施了具体的改革项目,将民族民间音乐引入学校课堂。此背景下,由省图书馆和湘剧艺术家们协同举办的,为传承湘剧艺术文化的“戏韵三乡”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王永光老师的一次“湘剧知识”讲座后,同学们的热情、老艺术家们对湘剧艺术传承的渴望、学校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文化自觉意识等等一系列契机,促成了湘剧课程在我校的开展。

这一课程带有一定的实验性质⑤。学生可自由报名,课程主要以选修课+讲座的形式呈现,但并未纳入常规化的课程或学校正式的选修课程体系中。每个礼拜两节课的课程设置,共有四个班可任学生自由选择,主要有四个剧目:

《沁园春·雪》由吴伟成、王永光老师执教;《沁园春·长沙》由陈爱珠、周帆老师执教;《赠剑》由李开国、曹威治老师执教,这一作品除了演唱部分的学习,还有身段的学习;《描容上路》(《琵琶记》选段),由庞焕励老师执教。这四个作品分成了四个班级,四个班级同时开课,每周学习时间为90分钟,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任何一个剧目进行学习,学习的形式以“口传心授”为主。学习课程内容和进度根据教师的具体施教情况而定。这一课程因带有实验性质,也无具体的评价方案,完全以学生的兴趣为准。其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湘剧知识、学习湘剧经典唱段、走进剧院看湘剧,毕业后能够将湘剧之种撒播在湖湘大地的土壤中。

(二)学生的反响及教学效果

湘剧进一师已有一学期之久,在采访了些许湘剧学员后,我们了解到,学生们在湘剧文化进校园前对于与湘剧相关的知识认识较少,更有一些学生在这之前对湘剧没有任何了解。其选择学习湘剧的原因主要有:想尝试一些新的东西、拓展自己的学习视野、为传统文化贡献自身的微薄之力等。平时湘剧课程学习以剧目的排演为主,通过一个剧目片段学习湘剧的相关知识,如:戏曲的发展、湘剧文化相关知识、唱腔、身段等。更有同学反映,因湘剧唱腔与其平时声乐课程的歌唱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往往会受其影响有偏差,而失去湘剧本身的韵味。但又因湘剧演唱与声乐作品演唱有相通之处,便又激励同学唱好选段。学习了湘剧的同学,也经常参加湖南省湘剧艺术网组织的相关活动,如:“3.5湘江两岸湘剧湘情齐唱雷锋歌,芙蓉国里万众连心争做雷锋人”活动,一师的教师代表及湘剧学员都参加了此活动,一起学雷锋,传承湘剧文化。也有很多同学自行组织去各大剧院看戏。以上现象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课程的开设在对湘剧知识的普及和兴趣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因无具体评价方案和考勤措施等问题,学生从开始的热情到后来的冷淡,有时又因与学校课程冲突而不能准时参与排练,学期末的湘剧考核也因与学校其他正式课程考试冲突而取消,故这一课程的实施方案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湘剧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学校开设湘剧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与教训。在谈到湘剧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与问题时,学院副院长杨丹谈到主要有意识、课程管理及资金等三个方面的问题⑥:

1、文化意识的欠缺。本土文化是否能在高校开发为校本课程取决于学校师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自觉意识。师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及目标的高度统一是更好完成校本课程开发及其目标的重要前提。另外学校课程管理的设置方面也发挥着重大作用,学校如果能预留一些空白课程由学院根据相关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就能有效避免课程冲突等问题,也能在评价方案设置的基础上更好的督促学生坚定意识、完成学习任务。一师“戏曲进校园”活动没能继续下去,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本身对本土文化自觉传承意识的欠缺,很多教师认为学习戏曲过程漫长,花费大又没有实际的用处,还不如咿咿呀呀学习几首外文歌曲来的容易和实用。

2、课程管理上的不足。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和班级,此课程又不是学校开展的正式课程等因素,造成后来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参加课程。这也启示我们:校本课程应制度化、常规化。才能使得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而不能单单以学生的兴趣为主。

3、资金方面的困难。湘剧教学产生的费用与课程设置、教师的文化意识密切相关,因湘剧课程学习并未纳入学校正式课程之列,故其所产生的一切费用需要学院另外承担,这就给学院财政工作造成了一大压力。

从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湘剧艺术等本土音乐文化进校园的困难都大同小异,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也体现了文化观念不同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文化观念影响着人们审视世界音乐的判断思维,将西欧古典音乐看成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高峰与楷模,却对亚非拉及欧洲各国的民间音乐不太重视⑦。这种狭隘的、阻碍民族音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至今还未完全消除。在一些学校里,教师们将语数外设为正科,音体美等设为副科。这种学科等级设置就是文化价值观念偏差所产生的现象,其后果就是学生为升学埋头苦干读“死书”。在高校也是如此,本土类文化课程的开设与否、如何开设等问题,与教师的文化观念有很大的关联。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视此类课程与常规的专业课程一样重要,或者就将他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项来开设,消除狭隘的文化观念,树立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观念。是否以上的种种困难和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呢?

三、对湘剧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设想

(一)学生对音乐课程内容需求的调查分析

从采访的几个学校关于学生的需求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小学生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多是老师教授的内容丰富、教师的个人魅力等。中学生则认为音乐课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少数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他们认为老师教授的课程内容不足以吸引他们,音乐课太无聊了。被调查的学生,平时主要听一些他们所认为好听的音乐,不区分儿童歌曲、流行歌曲还是家乡民歌,中学生则更偏爱流行音乐。对于家乡歌曲的听赏和演唱,主要有两种情况:听过且会唱一点的和完全没有听过的比例持平。绝大多数学生喜欢老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音乐学习。而且大家都认为传承本土文化很重要,但绝大多数同学对“家乡文化”/“家乡歌曲”/“家乡音乐”了解不够,或是基本没有了解。当被问到:如果参加一个外地的夏令营活动,你被要求展示家乡音乐文化时,有学生说要表演钢琴、口风琴、唱流行歌曲,唱东方红、刘海砍樵等。可见学生对于家乡歌曲/家乡音乐并没有清楚的概念认识。

这些现象启示我们,如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家乡音乐的认同,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多听赏和感受。我们也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实际的行动。民族文化发扬光大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二)据此案例,对湘剧校本课程开发的设想

因现今还没有学校正式将湘剧文化作为校本课程来开设,故在此对一师湘剧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从目标设置、资源采集、教本教材等作出设想:

1、情境分析、确定主题。在分析校内情况、校外资源后,一师湘剧音乐文化的学习主题大致确立,这一举动得到了学生、教师的支持,社会各界对此也给予了一定的期望。

2、目标的构建、组织课程。课程目标决定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一旦确定,课程组织、课程实践和课程评价就有了依据⑧,如我们可以利用逐步完善的方法设定湘剧校本课程的目标。即学生对湘剧知识的认识了解;学生能唱出自己喜欢的湘剧唱段;能据对湘剧的学习产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家乡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培养其平等看待世界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观念,并根据评估的实际情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目标。并将此类选修课纳入学校选修课程体系中,参与正常课程的教学方案、课程纲要编写、课程评价等行为。

3、资源采集、教本教材,校本课程其设置的基础基于一定的本土文化和学校文化环境。对资源的采集需要老师们去做一定的田野调查,对湘剧音乐唱段在采风收集后进行甄别,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符合课程发展目标的唱段内容。资源采集后,对湘剧课程使用的教材进行编写,确定教学范围及教学进度,使学生的湘剧音乐文化的学习更全面、系统。

4、教法及教学评价。在湘剧课堂上,我们虽有相应的曲谱文本提供,但往往书本文字无法准确表达湘剧的韵味和板眼变化规律。故口耳相传的逐句教唱仍为主要的教学形式。音乐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实践体验,故其教法以体验性(包括欣赏湘剧唱段、教师的示范、去湘剧院看演出等)、实践性(如学生的具体学习:唱段和身段)和语言性(这里也包括对长沙方言的学习)等几种为主。其在语言上有特别的要求,且以体验学习为主,教法与其他音乐课程的设置大致相同。评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探索性的实践研究过程,成功与失败并存⑨。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评估结果不断地对课程设置做出适当的调整。另外,教师对管理湘剧音乐课程的责任心、教师的教学方法、态度及学校配备的课程设施,如音响、教室、教材等;课程的目标是否达到、课程的重难点设置、课程内容的性质和范畴、是否因此推动了其他课程的改革创新等。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变化、上课的出勤情况、观看湘剧音乐会的次数、查阅湘剧文化相关书籍等情况。家长对学校校本课程的支持情况。将评价纳入校本课程的设置,能及时并有效的发现、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当然,校本课程开发本身不是封闭的,故其实施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把握一切内在与外在积极因素来展开湘剧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为本土文化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壮大而不断努力!■

注 释:

① 湘剧:百度百科

② 湖南图书馆.湖南地方戏剧[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12:1-4.

③ 康婕洵.湘剧戏歌《沁园春·雪》曲牌与唱腔初探[J].大众文艺,2011,(04):66.

④ 张晨.走进湖南(二)湘剧[J].音乐生活,2014:20.

⑤ 说明:因学校并未将此课程设入正式课程体系,但仍为学校选修课程的一个科目,其开设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为学校开设成熟的湘剧校本课程积累了经验,这里将湘剧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经验积累的过程来看待。

⑥ 笔者于2017年6月中旬,针对一师“戏曲进校园”相关背景和具体实施情况对杨丹老师进行了采访。

⑦ 杜亚雄.中西民族音乐学家研究范围之比较[M].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01).

⑧ 周仁康.走向智慧的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52.

⑨ 王力红.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01,(06):8.

猜你喜欢
湘剧一师进校园
“踩麻石”的戏曲
——湘剧之形成与发展探微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一师一校”发展
曹汝龙湘剧艺术六十周年专场演出
湘伢湘妹子,学湘剧
经典彩调进校园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对俞秀松教育理念形成的影响
湘剧《云阳壮歌》剧本研讨会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我的自然笔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