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旋律的谱写者
——施光南

2020-12-06 14:34李梦思浙江师范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1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音乐作品创作

李梦思 (浙江师范大学)

一、短暂的音乐生涯

施光南出生于1940年8月19日的重庆,革命知识分子的家庭氛围使施光南不断展现出其优于他人的音乐天赋。在五岁时创作了《春天》一曲,并以此曲参加比赛获得大家的认可。1947年,施光南跟随父亲施复亮回到家乡金华叶村,并在叶村小学就读。施光南放学后喜欢和小伙伴一起采野果、捉麻雀、堆雪人、放牛,跟着父亲学习京剧和越剧的经典唱段……这样的日子舒服的流逝着,一年后的暑假,施光南不舍的离开了这个记忆深刻的地方奔向上海。

1949年初,施光南又跟随父母来到北京,就读于华业育才学校。这时候的施光南对文艺艺术有着强烈的爱好,1951年就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二部,受父亲京剧戏迷的影响,施光南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能够背唱不同派别的大段唱腔,并能体会其中精妙。初三,施光、开始改编戏剧,练习作曲,举办其第一场音乐会,立志用歌声为祖国服务。在101中学的高中时期,施光南创作带有俄罗斯风味的《懒惰的杜尼亚》成为他第一首公开发表的作品。此后创作的《圆舞曲》等近三百首乐曲,使他在学校小有名气,并任学校音乐刊物的主编。

1957年,经由江定仙推荐,施光南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插班,两年的系统学习使天资聪颖的施光南在音乐专业上进步飞快,拥、,为他的音乐梦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9年施光南如愿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搜集民歌,观摩地方戏曲;这一时期,施光南创作热情高涨,在歌剧、小合唱等方面都有初步的尝试,、正是这个时候,母亲在信中写道“希望你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世界人民的儿子”的话成为激励施光南前行的动力。直至毕业,施光南已经有超过一千首作品,有些作品已经引起了音乐界的注目。

毕业后,施光南任天津歌舞剧院创作室创作员,正在此时创作出旋律流畅、广受好评的独唱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并从此深入云南村寨搜集各族民歌。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施光南的创作之路受阻,直到进入山东省京剧团,才又柳暗花明,转投戏曲创作之中。1976年,在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的氛围中,施光南创作了荡气回肠的经典之作《祝酒歌》表达其振奋喜悦之情。同年,周总理去世,施光南创作了《周总理,你在哪里!》以表达其无限怀念之情。第二年施光南被调入中央乐团,从此开启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一年内创作了以《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一百多首风格各异的歌曲,并作为中国青年访日代表团团长访问日本,进行文化和音乐创作方面的交流。

改革开放后,施光南与晓光合作创作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词曲,经由彭丽媛演唱,受到了海内外的一致赞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施光南用音乐作品表达着自己坚定的爱国之情,作品《多情的土地》、《我的祖国妈妈》、《不老的祖国》等佳作中深藏着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1981年,创作了以鲁迅先生《伤逝》为蓝本的歌剧形式。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任全国音协副主席,次年任全国青联副主席,1987年参加党的十三大,此后全身心的投入歌剧《屈原》的创作之中。同年,施光南在武汉举办“施光南声乐作品音乐会”。1990年4月18日,施光南在北京筹备歌剧《屈原》清唱音乐会的过程中因病去世。施光南因其一生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而荣获了“时代歌手”、“人民音乐家”的美誉。

二、独特的创作特征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音乐的理论知识和作曲技法等都相继传入我国,我国的作曲家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创作出大量精彩的音乐作品。施光南作为与新中国共成长的音乐家,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一千多首歌曲,一部芭蕾舞剧音乐,两部歌剧,声乐作品词曲完美结合,民族风格浓郁。施光南的器乐涉及小提琴独奏曲、钢琴组曲、弦乐四重奏、歌舞音乐、电影音乐等多样体裁,作品以丰富的配器和崭新的演奏手法给人以新鲜之感。其中弦乐四重奏《青春》,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歌剧音乐《伤逝》,京剧音乐《红云岗》,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歌曲《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台湾当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歌剧《屈原》等作品熟为人知,传唱在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土地之上。

从整体上来看,施光南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音乐语言新鲜活泼,风格热情瑰丽,富有民族特点和生活气息。以下从音乐作品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时代性

施光南的《革命烈士诗抄》、《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多首音乐作品都紧随时代脉搏富有生命力的跳动着,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呼声,这样的创作特征从侧面表现出施光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其中,创作于“文革”时期的女中音独唱《打起手鼓唱起歌》以轻松活泼的音乐风格、流畅律动的音乐旋律打破了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沉浸,成为难以超越的佳作。1976年“四人帮”下台,施光南将肺腑之言谱成旋律,流淌与指尖,创作出曲调欢快、描述人民风貌的时代颂歌——《祝酒歌》。上世纪八十世纪初,国家经济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由晓光填词,施光南作曲的合唱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应运而生,作为国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全曲洋溢着属于这一时期的乐观气息和民族风情,因而经久不衰、广为流传。

(二)民族性

少年时期的施光南凭借着异于常人的记忆力,以及对传统音乐的热爱,时长能过目不忘的背诵京剧的整段唱词。在天津音乐学院附中进修时,施光南借用课余时间搜集民歌,这些传统音乐宝藏为施光南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最融洽的音乐素材,成为其音乐创作中的闪光一笔。施光南融合各民族传统音乐和地方音乐作为创新性音乐语言,创作了大量符合人民群众审美的器乐、声乐作品,也展现出我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形式与风格。音乐民族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当代音乐创作和音乐具有重要育的借鉴意义。在音乐创作中,施光南抓住不同民族的语言特点与代表性的节奏,并用塑造器乐形象的方式和丰富多变的旋律走向,创造出以《望乡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为代表的许多独具民族特性的音乐作品。其中《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歌曲中,借用维吾尔族传统乐器——手鼓,用多变节奏和优美的新疆特色旋律呈现出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经典作品。

(三)人民性

音乐等艺术创作只有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表达人民内心真实的需求,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自古以来,音乐创作的素材大多来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音乐家应用自己的智慧,将音乐作品作为精神介质,潜移默化的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前进。作为“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将火热的赤子之心融入音乐创作中,用变幻的曲调表述着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人民群众的真是需求,并激励人民群众开启崭新的美好生活。施光南曾说“爱国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繁荣发展的盼望是其创作的主旋律,其音乐作品赋予的强烈“人民性”受到国民的一致喜爱。

三、永恒的光南精神

施光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他刻苦学习,为人友善真挚,对音乐保有热情,对创作保持坦诚,在日常的排练和演出等生活细节上都可以看出施光南对生活的热爱。

(一)爱国之情

施光南将个人热情全部投身于艺术创作中,其音乐作品反映着对家国人民的无限依恋。施光南用歌声与人民大众以心灵上的沟通,使听众产生精神共鸣,值得当代的音乐学者学习。施光南的音乐创作凭借着敏锐的嗅觉紧跟时代发展方向,某种程度上,作为新时期的代表作曲家,施光南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试图将自己艺术化的音乐作品变为影响时代发展的利器。此外,施光南的作品旋律中蕴含对祖国和人民真挚的情感表达和传达出的人文精神,在当今多元化音乐文化发展的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值得音乐创作者学习借鉴。

(二)创作原则

施光南一生致力于用作品来反映自身的艺术追求,并用自己雅俗共赏的作品表达对音乐形式“百花齐放”的支持。为了让更多阶层的人听到美妙的歌声,施光南的音乐创作投入最真切的情感,用人民易于接受的传统音乐素材,达到艺术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目的。施光南还提出“艺术贵在创新”,他认为作曲家应具有独特的多元的创作风格,以促成百花齐放的美好画卷。

(三)联系群众

施光南自小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群众性活动,并根据不同场景进行创作,这样的环境有助于施光南了解对群众的审美程度和音乐喜好。毕业后,施光南更是经常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乡间树林中收集民间素材,以此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从而与之保持亲密联系。施光南用身体力行启发当代的我们:音乐创作应服务于群众,音乐作品应贴近生活,使听众产生内心共鸣。只有这样做,音乐作品才能赋予其特殊的时代特色。

(四)坚持自我

施光南认为音乐创作应“坚持自己的路”,即要告诉我们,在当代信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青年一代应具有并善于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与祖国共呼吸同命运的前提下,努力保持真诚与炽热,展现自我独有的个性,不仅是音乐创作还是生活方式上,都要不断丰富自己,敢于追梦,勇于造梦。

结 语

施光南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优秀作曲家,其创作思想拓宽了中国音乐创作视野,开创了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新方向。施光南音乐作品的题材来源于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生活和思想上的巨大转变,它的创作凸显出中西结合的新型创作理念,为艺术院校提供了优秀的声乐演唱曲目,间接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更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珍贵的借鉴资料,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施光南为后世留下的音乐作品,将作为永恒的时代旋律,徜徉于中华大地之上。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音乐学者,我们应积极继承进而发扬施光南同志留给我们的“光南精神”,并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者将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音乐作品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路径探析
“我和我的祖国”中山市原创音乐作品
2020内蒙古音乐创作与发展研讨会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