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危机与对策研究

2020-12-07 06:04黎林烽柳宏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认同辅导员职业

黎林烽 柳宏

摘 要:落实立德树人的重大任务和要求,当前高校的责任重大,辅导员作为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辅导员职业认同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队伍整体力量遭受一定程度的削弱,面对新时代、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应理顺体制机制,不断夯实队伍建设基础,将高校思政工作推向新境界。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认同

一、辅导员职业认同危机梳理

1.辅导员群体自我认同的否定

(1)专业性缺失导致职业自信心不够。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带有很强专业性特色的岗位,作为辅导员应具备基本职业素养,然而当前很多高校片面追求辅导员队伍的高学历,而对该岗位的专业要求不设限制。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辅导员数量十分有限。在面对新时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效果和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状况十分复杂,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在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难以让学生信服。长此以往,低水平的重复工作自身就缺少成就感、自豪感和认同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辅导员的自我认同。

(2)入职前后心理落差导致的不适应。自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招生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在安逸的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高学历”知识分子,自身存在很强的优越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不得已选择了辅导员岗位。而当前高学历的毕业生日益增加,招聘门槛也“水涨船高”,普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只能“屈居”三四流高校、新办或民办职业技术学校等。这些学校往往学生的综合素质略低,又要面对各项检查和评估等繁杂工作。日常事务性工作让辅导员已呈捉襟见肘之势,然而简单重复性劳动使新进辅导员产生职业厌倦。职场前后的对比产生的巨大落差,在辅导员心里产生的负面影响较为深远,逐渐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进而上升为对职业的不认同。

(3)職业获得感不强导致幸福感缺失。辅导员虽然国家文件对其职业进行了明确的定位,然后作为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底层,接收多方领导和调动,很多时候充当“救援队”、“消防员”。只要是和学生相关的事务,就能和辅导员工作相“挂钩”,都可以“下达”给辅导员执行。“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的工作负担重,非工作时间少,可工资和地位却远远不如同校专技教师,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及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1]而且长时间远离自身所学专业,也缺乏相关的教学成果。同时,“难以写出高质量文章,致使辅导员在职称评定中处于劣势”[2]。加之年轻化的队伍,无论是职称还是职位,都处于学校的下层,薪资水平总体偏低。总而言之,辅导员的获得感不强,容易产生焦虑和失望,幸福感缺失。

2.界外群体对辅导员队伍的否定

(1)上级相关行政部门对辅导员群体的可支配性。由于很多高校并未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关于辅导员职业进行岗位的明确划分,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外延很广。虽然辅导员隶属学生工作部(处),同时接受学院的双重领导,然而实际工作中则只要是上级部门和上级领导发布的通知、要求和工作,都需要坚决执行、落实。当各职能部门都能对辅导员队伍进行“任务下达”时,这就变相降低了辅导员地位,否定了辅导员本职工作。久而久之,辅导员自身的岗位认同度会不断降低,自我否定也就在所难免。

(2)学生群体对辅导员身份存在简单和错误认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学生对的评价和定位,直接关系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认同。实际工作中,很多学生不了解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清楚辅导员实际工作范畴。工作当中管理的事情多、杂、细,对学生的“关心”面面俱到,让学生误认为辅导员就是大学生的“全职保姆”,是宿舍管理员的“升级版”,比专任教师的地位低。在无形中已对辅导员身份进行“对号入座”,“表哥”、“表姐”成为辅导员的新型外号。长期从事简单和低层次琐碎事务性工作,与之匹配的身份定位自然比较低下,学生不尊重和不认同的心理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3)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难以保障辅导员的权利。虽然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指导,但每个地区和高校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体制和机制建设上良莠不齐。主要体现在辅导员上升的途径上,无论是走行政序列,还是专业技术序列都存在较大难度。尤其是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过程中,辅导员和专任教师竞争显然是处于劣势。有些学校虽然将辅导员职称评定进行单列,但名额较小,推行过程中矛盾较多。上升通道不畅,辅导员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很好地满足,付出和收获不被认可,导致难以专心致志干好本职工作,职业认同危机突显。

二、辅导员职业认同危机成因

1.职业定位不清。虽然教育部对辅导员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并未真正落实到位。各个学校面临不同的实际,辅导员的工作侧重点和工作内容及强度有很大的区别。由于辅导员职业实际定位较为“灵活”,导致工作内容的随意化、杂乱化,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应对日常事务性工作已经疲惫不堪,没有更多时间来专心研究和“教育引导”学生,辅导员的“主业”往往被琐事占据而被边缘化,本末倒置情况在所难免。

2.学校重视不够。辅导员本是学校育人的重要支柱和关键力量,是“大思政”框架下较为独立的系统。本应有自身的独有的成长和发展规律,然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职业“滥用”情况时有发生。究其根源,在于学校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职责划分不清。作为专门岗位的工作人员,理应从事专门的事务,应保证辅导员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3.育人动力不足。辅导员作为教师的一员,教师法规定,有“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选择了高校教师,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不应被世俗的利益所影响和误导。实际工作当中,很多辅导员是迫于就业压力和入职门槛而勉强选择该岗位作为自己的谋生途径,本身缺乏育人的动力。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逆境时,理想信念容易出现动摇,育人的动力更显不足。

猜你喜欢
认同辅导员职业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我爱的职业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