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于“助学取向”的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力

2020-12-07 06:07严小玲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0年33期
关键词:感受力写作策略

严小玲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现在很多中学生视野局促,素材俗套,作文表达苍白无力,感受肤浅贫乏,常常无病呻吟、假作、套作。笔者建议引导学生学会“凝视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让学生渐渐拥有丰富的情感、丰盈的内心,为笔下的文字注入 “真情实感”。

关键词:助学取向;感受力;写作;策略

文章应该是真情实感的产物,没有情感的文章是苍白无力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可是学生写作时常常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视野局促、素材俗套。尽管我们一再强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强调要学会观察生活,但有些学生写作文胡编乱造,无视、漠视身边的人事物。有些学生选材陈旧,很少关注当下新生活,缺乏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提笔仍是小学作文的陈词滥调——学骑自行车、学做饭等;一写妈妈,就是给“我”做饭、送水果、深夜背“我”上医院等。也有些学生作文材料雷同——考差后别人暖心的开导、偶遇雨中的蜗牛或花朵后顿悟要振作等等,素材频频撞车。总而言之,对当下的生活缺乏感受力。

2.套用技法、缺乏情趣。不少学生简单套用作文技法:如何积累素材,如何构思选材,怎么谋篇布局……但空有技法的外壳,缺少灵动的内核,写出的文章却是干瘪的、僵硬的。对所写的人言行举止观察不仔细,没有自己的情感倾向,笔下的人物难免面孔模糊、个性模糊;对所写的事缺乏新的认识、独到的感悟,笔下的事件自然也不能吸引人、触动人、震撼人。

苍白无力的表达背后一定是肤浅贫乏的感受。感受贫乏,难免说空话、套话、假话,自然无法“表达真情实感”,文字自然肤浅、无趣、无个性、无表现力,多为套作、假作、无病呻吟之作,这就与课标写作要求相去甚远。所以作文教学不妨先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入手。

何为感受力?感受力,也称之为感知觉能力。即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洞察、感受、体悟的能力,是感知、理解、体悟的结合,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情感倾向。一般来说,人们对花红柳绿、日月星辰、悲欢离合、艺术作品、语言文字等会有所感受,但是“感受”的程度却是千差万别。

我们先看看两种情景。

情景一:同学们一起外出郊游。有的同学看到一丛绽放的野花、几株纤细的狗尾草就会驻足欣赏,看到大片的流岚云海就会浮想联翩,而有的同学则了无兴趣,感觉平淡无奇。

情景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人读得入情入境,面对真挚、细腻、深沉的母爱,潸然泪下,唏嘘感慨;但有的同学心底仍是死水无澜,无法被文字所打动。

这表明,学生的感受力是有差异的。对自然美、生活美感受力有差异,对文字美、意境美感受力也有差异。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感受力呢?在进行《助学取向的过程化写作训练》课题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学会凝视生活。曹文轩说:“未经凝视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我们看世界是扫视还是凝视,用了眼睛还用不用心灵,这决定了我们感受力的差异。法布尔的《昆虫记》之所以魅力无穷,就在于作者对各种昆虫由衷喜爱,因而《昆虫记》文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袁源老师在《我有一只棒棒糖》的作文写前指导课中,给每个孩子发一只棒棒糖,先后让学生用手摸,用眼睛看形状、颜色,用鼻子闻气味,用嘴巴尝味道,用耳朵听糖咬碎时在嘴里发出的声音,最后闭上眼睛,去感觉这颗糖让自己想到了什么。袁老师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开放五官去感受,再用心灵去感悟。有了感受、感悟,学生的文字才有可能个性飞扬。

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我们也不妨引导学生给自己留一份心境,留一点时间,不仅仅用眼睛,更用心灵,凝视生活,感受生活。

有一天傍晚上自习课,同学们都在安静做作业,我无意中看到窗外大片深红、紫红、橘红的云霞,流金織锦般流泻在天幕上,远处连绵的群山在夕照下勾勒出温柔的剪影,近处的房屋也镀上了一层金粉色……这般炫目的景象!这般燃烧的生命!这不是最好的活生生的感受美的教材吗?我赶紧让学生走出教室,欣赏这稍纵即逝的一幕。孩子们显然也被眼前的流光溢彩所震惊,小脸发红,欢呼雀跃。回到教室后,我们齐读海子的诗歌:“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我们谈“未经凝视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那一刻,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

以后,同学们逐渐多了对生活的凝视。“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因为对生活的凝视,心中才有感受,文字才能濡染生活气息、人间烟火,接地气、有新气。

2.学会思考生活。感受力的深浅还取决于思考的程度。感受力是感知、理解、体悟的融合。感受力的提升和运用需要专注力和想象力,也就是需要反复的思考、深入的思考。部分学生不愿思考、不会思考,感受力难免肤浅。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教会学生多角度思考,引导学生拓宽思考的深度和宽度。例如,以“镜子”为题写作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角度打开思路:可以从“如果把生活比作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就对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就对着你哭”中引发思考;也可以从“洗脸照镜,防止脸上有污点”,联想到“做人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要去除心灵上的污点和身上的缺点”;还可以由哈哈镜会使人像变形想到“如果我们听到一些阿谀奉承的话或刻意贬损的话,不能轻信”;还可以从后视镜、望远镜、显微镜、照妖镜、凹凸镜等方面进一步打开思考的维度,多角度思考,深度思考。类似的写作指导,能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更好地了解事物,认清事物本质,提升思辨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感受力。让“思考”为“写作”奠基,帮助“写作”更上一层楼,如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所言,“让你的思想通过文字站立起来。”

3.记录生活感悟。仅仅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让学生养成经常记录生活的习惯。黄厚江老师曾言:“坚持自由写作和指令性写作的结合与互补,才是中学作文教学最基本的策略。”“坚持自由写作”,将写作常态化,可以采用日记、微信、微博等记录生活的文字方式。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坚持写生活日记,无关长短,不论文体,只要是真实的、生活化的个体经历和感悟即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不同形式的日记:(1)生活日记——记录生活中“真实的、新鲜的、有趣的”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捡拾秋天的落叶,手工制作创意拼图,用文字记录秋叶拼图的创意。(2)课文日记——借鉴课文中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或者对课文进行改写、补写、仿写、扩写、续写等。例如,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意境和情感再现出来。(3)心得日记——观看电影后的评论,阅读书籍后的心得。(4)心情日记——自由抒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记录自己心路成长历程。课题实践证明,因为日记没有太多的要求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内容自定,随性而作,学生一般不会抵触。为了提高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挑选日记中的佳作,进行点评,采用班报、校报、正规报刊等多种形式给予发表。写着写着,学生慢慢会养成了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写着写着,学生情感就会丰富起来,感受也会丰盈起来,文字也会活色生香。

巴金说:“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泰戈尔说:“教育,应该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丰富的情感、丰盈的内心,一定“情动而辞发”,“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一定会为文字注入灵气和情趣。当然,一个人的感受力与个人经历、生活环境、学识涵养、性格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相关联,感受力的养成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文仅仅是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简要说明。

猜你喜欢
感受力写作策略
卷首语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创享空间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