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清单的过程化写作训练探微

2020-12-07 06:07刘景庆区月娟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0年33期

刘景庆 区月娟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的写作课例,说明过程化写作训练如何借助任务清单循序渐进,搭建写作支架,实现写评改一体化,及时掌握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的学习效果,解决存在问题,达到训练目标。

关键词:任务清单;过程化写作训练;写评改一体化

周华章老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过程化训练研究》一书中提出“过程化写作训练”主张,即从宏观角度设计科学合理的初中写作训练内容序列,中观层面上则是规范一次写作训练的完整过程,微观层面是每次写作训练都务求针对学生的起点水平设计合适的训练方案。本文着眼于微观層面,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为例,阐释如何在写作教学实践中落实过程化训练,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

一、设计层级清单,关注写作过程

在“写出人物的精神”写前指导教学中,我将“人物”定位为“平凡人物”,把“写出人物的精神”这一目标切分为多层级任务单,学生通过完成各层级任务单逐步掌握写作技能;教师通过跟单指导,了解学生的写作过程,搭建合适的写作支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一)借助写前任务单,帮助学生做好写前准备

写前任务单立足教材,学生读名家经典作品,感受文中平凡人物的精神,为下一步选材作铺垫。然后,联系生活经历,围绕单元写作实践第三题,说说自己想写的“这样的人”是谁,为什么要写他。

(二)巧用过程指导任务单,优化写作过程

基于写前任务单的反馈,我先设计构思任务单,要求学生明确写作对象。

构思任务单着眼于学生对人物精神的理解,通过学生交流,互相帮助,教师及时引导,指导学生把握所选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进入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写出人物精神。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选段,明确记叙文中人物的精神是在他的言行举止中体现的。所以,要求写典型事件,通过具体生动的叙事再现人物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评改同学的习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评改者和作者进行对话,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在评改的基础上完成修改清单,力求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紧扣“写出人物的精神”来叙事写人,实现单元写作目标。

这份评价单是对整个写作过程的汇总,清晰反馈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二、策略探微

综合以上写作训练过程,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采用任务清单跟进指导

过程化写作教学旨在写作过程各阶段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采用任务清单,把写作训练切分为几个板块,设计任务,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展开写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训练过程清晰化,学习效果直观呈现出来,教师能够及时跟踪指导,从而落实写作教学目标。

(二)灵活运用写作支架

周子房老师在《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一文中提出,“写作支架按表现形式可以分:范例、演示、提问、解释、指导、建议、图表等支架类型;按照功能意义的维度来分程序支架、概念支架、策略支架、元认知支架等类型。”写作训练过程使用写作支架,应避免单一随意,用哪一种、为什么用,效果如何要心中有数。这节写前指导课,重视范文引领,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技法,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用表格罗列写作训练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落实写评改一体化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有效的写作学习还需为学生提供反馈,写作修改无疑是最有效的反馈,应贯穿写作学习的全过程。“要为写作学习者设立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例如评价量表,既让学生知道自己目前的实际写作水平,又使学生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面努力。”将写作评价与写作修改融为一体,是落实写评改一体化的有效途径。落实过程化写作训练,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写,也要重视评和改,落实写评改一体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