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块链对互联网社会主义的影响*

2020-12-10 22:50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合约区块节点

尉 峰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0144,北京)

每一次互联网的变革,都会开辟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天地。 近年来,随着区块链的兴起和发展,信息互联网开始向价值互联网转变。 在价值转换的过程中,互联网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呈现出一些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区块链让普通大众利用手中少量的生产资料就可以参与到社会生产和资源调配,让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更加社会化、民主化、平等化;通过点对点建立起直接、平等的信任机制和协作关系,让个人的权力和权益都真正归属个人,信息数据的交换更加充分,劳动产品的供需更加平衡;消费的自动化和可追溯,让人从繁琐的规程性操作中解放出来,进一步释放了社会生产力。 区块链为互联网社会主义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实现条件,让互联网中的一切资源和财富归人类共同享有、自由支配、各取所需创造了可以依托的新平台。

1 去中心化带动互联网民主化

1.1 去中心化让互联网回归平等

互联网兴起之时,天然带有分享、协作、平等的理念,网络资源可以广泛、民主、无偿地分发和散播出去。 但是中心化的账本和数据库都是将数据集中起来再进行记录和存储,数据读写改的权力都掌控在企业手中。 因此,随着数据、信息、知识的不断聚集,拥有中心平台的企业将信息资源收集起来,并凭此积累了超额利润,掌控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权力。 细数当今的“数字巨头”们,当初依靠聚集用户数据资源一跃上位之后,却鲜有把“取之于民”的数据资源“还之于民”的——共享到互联网上。 集中起来的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资产,一种比传统资产更有价值的资产,“数字巨头”们以此建立起自己的“数字霸权”,不断巩固自身的垄断地位。 但是,随着区块链的兴起,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或者数据库,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具有开放性、一致性、平等性的特点。 区块链的开放性,让所有架设服务器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个节点;其一致性,容许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复制整条区块链,保证信息的完备并不可更改;其平等性,让每一个节点的能力相当,不会出现凌驾于其他节点之上的超级节点。 这些特性消除了中心化的控制和垄断,使互联网重新具备了分享、平等、民主等原有价值和功能。

1.2 去中心化对中心化的颠覆

区块链所采用的点对点网络,是由多台计算机共同组成,每台计算机都作为一个节点,这些节点在系统中扮演相同的角色,拥有相同的权力,每一个节点既是系统资源的提供者,也是系统资源的使用者。 去中心化的系统具有更强的计算能力,它将网络上分散的算力集中起来,算力等同于所有参与其中的计算机能力之和,甚至大于中心化系统的超级计算机。 由此带来的另外一个优势是,搭建成本较低,免除了对超级计算机的维护与运营产生的巨大消耗。 去中心化也呈现出更稳定的可靠性,整个系统所有计算机同时出现宕机的概率微乎其微,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或少部分节点出现了宕机,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依靠超级计算机的中心化系统依赖主机的稳定性,主机宕机则整个系统就会瘫痪。 区块链与传统互联网架构上的区别,实际上去中心化对中心化的替换,这将带为社会经济运行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1.3 去中心化让分享超越垄断

中心化的思维让“数字巨头”们停止分享,不愿意将自己集中起来的交易信息、客户数据分享给他人,每家公司都试图打造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排他性垄断平台。 数据成为了垄断性的资产,成为最重要的商业秘密,最终数据的价值只能停留在公司内部,成为数据孤岛。 数据的社会化是提升互联网价值重要的基础,只有从互联、互信,走向互享、互换,才能将互联网变成价值网。 区块链给出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方案。 首先,点对点的布局,让数据和信息不再集中,信息透明、可追溯,数据在各节点自由流动。 其次,分布式结构建立了数据的多点并存、相互佐证的链条,建立起了节点间的互信。 再次,密码货币技术实现了人与货币的深度结合,能够实现不同资产间的跨平台转移。 此外,区块链的开放性,让每一个交易者都可以自由的参与交易、发现价值,让价格回归价值。 区块链可以构建一个包含社会各类资产的去中心化网络平台,让不同主体在任意资源之间进行互换,形成信息流动、彼此信任、无缝结算、价格合理的价值网络。 有一天,客户的飞机航行里程可以在商城里购买电器,游戏装备可以变成公司股份……任何一个平台的任何积分都可以在另一个平台变成自己想要的东西。 自我封闭与割裂只能让价值受损,充分交换和共享将创造更大的价值。

1.4 去中心化为金融民主创造条件

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作用下,所有个体都可能成为金融配置、资金结算、信用授权的节点,这对传统的金融中心节点——银行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全球银行业资产最大的四家银行均为中国国有银行,即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 其中工行的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 根据2019 年上半年报显示,工商银行的净利润为1 686 亿元,日赚9.3 亿元,是腾讯的3 倍、茅台的8 倍。 高度集中的金融行业产生了严重的不平等。 根据乐施会2019 年公布的数据,全球最富有的26 人所拥有的财富,相等于世界上最贫穷的一半人口(38 亿人)加起来的财富。 金融和财富的过度中心化是导致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对此,国际国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曾设想,“通过技术安排为公众的利益重塑金融业,把金融业作为人类财富的管理者;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让金融业为人类的社会良性发展服务。 全民的广泛参与也会打破金融的精英权力结构,使金融民主化,并实现财富分配的公平”。[1]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结构为这种设想提供技术支持,助推金融业从垄断性、资源优势型的中心和强中介转化为开放性、参与性的平台,建立以差异化为导向的多样化中心,提供更多元的现代金融服务模式。

2 信用机制革新互联网交往形式

2.1 数据的个人属性得到保护

在互联网时代,对于“你是谁”的哲学拷问,已经明晰地简化成一种数字化表达:“你就是你自己的数据”——一行行字符串。 每个人的出生证明、婚姻证明、教育明证、契约合同、不动产证明、金融账户、就诊经历、保险偿付等等,凡是可以用代码表达的证明都构成网络上“你”的身份。虽然身份属于你,但是你的身份在活动中所产生的数据却由他人掌管。 当你在网络查询房产信息之后,有关装修的推送就会占据个人头条;当你向网络医生咨询过健康问题,一堆药品广告就会纷至沓来……网络在给你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让你的隐私一览无余。 进入到区块链的世界,对隐私的保护是嵌入到数据架构和程序设计中,让隐私回归个人。 区块链并没有在网络层面设置身份认证要求,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区块链软件而不必提供姓名、电子邮箱等与现实相连的个人信息数据。 区块链数据采取了非对称加密的办法,通过加密软件创建若干公钥和私钥,私钥自己保存,公钥向网络公开发布。 公钥的作用在于解密数据,读取信息。 但这里涵盖的信息只是由私钥加密过的信息,只能用于确认账户和授权交易,没有私钥的数据是无法还原到原始状态的。 更为关键的是,区块链解决了节点之间的信用问题,所以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遵循的只是算法,彼此之间的交易只基于网络地址而非交易者的个人身份,因此整个交易都可以是匿名的。

2.2 以工作量为前提建立起信任机制

在一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互联网世界,一个去中心、点对点的网络系统是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的呢? 区块链通过引入“工作量证明”的方法能够简单而又创造性地解决“拜占庭将军问题”。 拜占庭将军问题是一个容错计算的老问题,1982 年由莱斯利·兰伯特提出,核心在于如何在相互不信任多节点网络中达成一致。 区块链给出的答案是:为信息记录加入成本,只有完成一个随机哈希难题的计算,才能记录账本。 哈希难题可以理解为一种机械式的计算方法,不能通过对已有知识和数据的推理来解决,只能靠一个个的试错去解决。 因此,解决这类问题与智商无关,只与算力有关,而且由于计算速率的限制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才能给出正确的结果。 这个计算过程即“工作量证明”,每一次记账都要有“工作量证明”。 区块链本身就是按照时间顺序首尾相连的数据块,修改其中的一块,都需要将其后的所有区块全部修改,因为前后不一致的区块是不被网络接收和认可的。 同时,记录后的账本是向全网公布的,网络上的每个节点都要复制一份完整的账本。 修改区块链需要占有网络50%以上的算力来获得“工作量证明”。 这就使得“区块链”上记录的数据修改成本将远大于获得的收益。 有人计算过,如果要修改一个比特币的归属权,需要花费几十亿的成本,而且随着时间的延续成本还在迅速增加。 工作量成本让区块链不可篡改,保证了信息记录的真实性、唯一性,让不可信网络变成了可信网络,建立起了节点间的信任。

2.3 社交网络将隐私权归还用户

社交平台每天都生成数以亿计的动态信息、聊天记录、照片、音频、视频等等,与用户隐私密切相关。 目前,主流的社交平台都是中心化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难以保障。 由于数据量的大量集中,社交信息都被记录和存储在中心服务器上。 例如,Facebook 需要用18 万台服务器来记录和存储用户信息。[2]中心化平台很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对象,造成大量用户隐私泄露。 即便是平台本身也并不可靠,曾经多个平台由于出现管理漏洞或者监管盲区,内部人员将用户隐私当作“商品”进行销售,以此牟利。 在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中,用户之间的交互不再依靠中心平台,而是点对点的连接,彼此间的数据直接发送给交互对象,加密后前后相连的区块链,保证了用户隐私不被泄露、不被修改。 在控制模式上,区块链社交平台每个节点都是高度自治的,可以相互间自由互连,成为阶段性、小范围的交互中心,但是每个节点都不具备强制控制数据的功能。 区块链的社交模式可以称之为“社交链”,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运作模式,可以把用户的数据控制权还给用户,在不再受第三方的控制。 目前,已经建立了多个“社交链”平台,如Synereo、YOYOW、ONO、鱼信等,在这些平台中不仅实现了点对点社交,而且建立了鼓励原创的奖励机制,让原创内容为用户创造价值。

2.4 信任增进社会活力

区块链为人类构建了一个更加安全、更值得信任的世界,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和掌控自己的数据,消除了对于个人安全、数据安全的种种担忧。在区块链的帮助下,知识产权、专利保护都变得更加容易,每一位新事务的创造者都可以获得知识产权的回报。 这种安全性和价值回馈增强了创造性和参与性,人们终于可以摆脱庞大而强权的中介机构对于经济和信息的把持,让数以亿计被排除在当前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的人加入其中。同时,进入到区块链也意味着可以获得新的信用、资金、供应商、合作伙伴和投机机会,哪怕个人的能力再小,也可以参与其中,获取参与价值创造和财富分享的机会。 “我们或许不需要通过重新分配财富的方式去解决日益恶化的社会不平等问题,而是通过一开始就改变财富分配和创造的方式去实现。”[3]区块链为人与人的交往方式、生产关系、经济联系创造了新内涵,为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提供了新可能。

3 智能合约提升互联网自治程度

3.1 智能合约实现了设备自运行

智能合约的出现早于区块链,1993 年计算机科学家尼克·萨博首先提出“智能合约”概念。但是直到区块链兴起后,智能合约才真正得以运行,并成为区块链核心特性之一。 智能合约实际上是利用编程语言将可以自动执行的程序嵌入到硬件当中,保证当预先设定的条件被触发时,不再经过人为判断及确认,就可以执行相应的合同条款。 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明确了合约参与者的权力和义务,控制着被赋权的资产。 智能合同必须与资产进行连接,才能具备执行操作的能力,否则只能停留在概念层面。 区块链为智能合约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平台:它让数据无法删除、无法修改,可查看、可追溯,免受中介或中心化因素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它与货币支付挂钩,实现了对赋权资产的真实控制。 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可以充分发挥自动化、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让智能合约从理论走向实践。

智能合约和区块链的结合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力量。 一是智能合约移除了对第三方的信任,把对人和机构的信任转移到机器和设备身上,降低了交易成本。 二是没有人为干预,智能合约不仅是由代码进行定义的,也是由代码强制执行的,自动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 三是智能合约采取事前执行的办法,不像传统合约那样事后执行,在避免违约可能的同时减少了违约后追责和制裁的成本。 四是智能合约兼容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接入平台,不需要事前审查和高昂的预付成本;任何可编程的事物都可以连接到网络中,可以实现跨平台联动。 因此,智能合约可以应用在各种情景和场合中。 例如国家货币发行,智能合约已经成为各国央行考虑使用和发行数字货币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可编程货币、可编程金融的技术基础;又如家庭智能生活,嵌有智能合约的洗碗机可以自行向洗涤剂供应商订货并支付订单,免除用户定期检查、下单的麻烦。 当机器可以不依赖人脑的判断和决策,不需要人手的操作和确认,就能够自己执行任务,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自动化的范畴,具有一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

3.2 智能合约兑现了万物互联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 当互联网的客户端变成各种物品,信息、数据在物品之间进行交换和分享,这便是物联网。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呈现井喷式增长。 据数据统计,2016 年全球实现网络连接的设备有100 亿台,到2020 年将预计将达到250 亿台。 传统的物联网模式依然是中心化的,所有的设备不能彼此直连,而是需要中央服务器进行验证连接,设备采集的数据信息都是依靠云端服务器进行处理的,这就要求中心必须有十分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 而以区块链为基础的物联网,设备可以通过直接互联的模式传输信息,分散了中央服务器的计算压力,充分利用各个节点冗余的计算力、存储空间、带宽等,大大降低了物联网成本。 智能合约的加入,实现了让设备直接向设备支付,拓展了物联网的新价值。 如一个气象站将空气质量监测仪器与物联网支付平台相连,监测数据可以向其在所地区其他设备如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空调等出售数据,付账与结算完全由设备自己执行。 智能合约结合量化管理工具,可以海量自动执行设定任务,实现设备的自运营,这将解放大量的人类劳动。

3.3 智能合约升级了共享模式

共享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网络供需匹配机制:在供给端,社会上有大量的闲置资源和剩余服务;在需求端,市场上对同类资源和服务有着大量需求;连接两端的是网络信息技术。 “更具意义的是,共享经济在当前经济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按需分配和物尽其用。”[4]每一次网络技术的升级,也会带来共享经济的升级。 在传统互联网、网络支付、云计算技术下进行的共享是中心化的共享。 共享平台就是一个信息聚合平台、数据处理平台、利益分配平台,无论是滴滴、Uber、摩拜,还是Airbnb、小猪短租,都是依赖第三方信任来实现的,供需双方的信息传递、支付方式都指向中心节点,并由中心节点进行二次匹配。 在区块链网络下,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的自运行、自支付、自营利的万物互联模式,将挖掘出更多的闲置资源和剩余服务,将创造更多更大的市场需求,共享经济将被深度激活。 智能合约将促进现有的共享模式升级换代。 例如客房共享领域,可以将房间门锁、柜锁、电器锁等各类锁连接到互联网,通过智能合约进行控制,对钥匙的启用、停用条件进行设定。 房主可以向房客、保洁人员、物业管理员等不同人员发放不同权限的公钥,自己则保留具备所有权限的私钥。 房客可以直接向锁进行支付,不必经过中心化的确认就能开锁,获取相应物品。

网络的优化带来共享资源的进一步解放,共享的新场景应运而生,区块链已经在计算机算力、网络宽带、汽车充电桩等领域开发出了新的共享领域。 特别是区块链、智能合约与5G 网络、自动驾驶等新技术融合,将带来深刻的改变。 例如,汽车出厂后,便依靠无人驾驶自行上路,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约车系统中接送乘客。 乘客通过参与智能合约获得乘车秘钥,到约定地点下车后秘钥失效。 完成接送服务后,乘客电子钱包直接向车辆付费。 汽车通过运营有了自己资产,当续航里程不足时,去加油站或充电站为自己付费续航;当车载传感器监测到问题时,自行去维修站检修保养。 直到运营年限到期,汽车可以驶入回收站将自己卖掉,把资产交还工厂。 全部过程不需要人参与,完全实现自运营、自维护、自处理。 区块链下的机器自治将让更多的价值涌流出来。

3.4 智能合约达成了默契协作

博弈论中有一个非常著名也十分耐人寻味的“囚徒困境”理论。 囚徒困境假定了两个罪犯被警察捉住后各自独立审讯的情景,罪犯需要对招供策略做出选择以保证对自己最有利:如果两人都坚称无罪,将会予以开释。 如果一方指认,另一方则将被定罪。 如果双方互相指认,处罚最重。 这一模型的结果是,由于无法保证对方的不背叛,最终两人都得到了最长的刑期。 如果抛开罪犯的身份设定,不以罪行得到应有惩罚的正义结果为标准,囚徒困境实际上揭示的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背离:从理性经济人逐利的本性出发,社会协作是难以达成的,个人的理性可能导致社会的非理性。 而智能合约有效地解决了囚徒困境难题,它抓住了两个关键点:一是订立了强制性的契约。 相当于囚徒在入狱之前就建立了攻守同盟契约,被警察抓住就是触发契约执行的要件,无论警察提供何种条件(外部人为干预)都不会影响契约的履行(自执行)。 二是消除“可信的第三方”,让囚徒认为另外一名囚徒像机器和程序那样值得信任。 于是,区块链建立起了一种共识机制,让参与博弈的人认识到只有彼此合作和协助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即便每个人都不放弃自己逐利的本性,只要通过社会化的合作就能获得最高的回报。 当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达成统一,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实现人类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这也正是互联网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合约区块节点
基于图连通支配集的子图匹配优化算法
结合概率路由的机会网络自私节点检测算法
面向复杂网络的节点相似性度量*
采用贪婪启发式的异构WSNs 部分覆盖算法*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区块链助跑财资管理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