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观之

2020-12-11 09:19马榕君
关东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意向性现象学

马榕君

[摘要]庙会是社会文化呈现的一个特殊平台,庙会艺术则是这一平台的特殊亮点。以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法对庙会艺术现场审美心理进行解读,并进一步与佛学原理相比较,将会为我们以新的视觉认识该现象提供另一种可能。

[关键词]庙会艺术;现象学;本质直观法;意向性;佛学原理

[作者简介]马榕君(1965-),男,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州221116)。

庙会是以先祖神灵祭祀及宗教信仰为核心的,以寺庙观堂为基础活动平台的,融合经济贸易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民间社会集体活动。庙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平台,其自身不仅纵向承载着几千年来的文明演变史,而且在横向上也呈现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生动的社会文化百科全书。本文尝试运用现象学审美理论,对庙会艺术现场作一番审美心理剖析梳理,并以佛学原理进行间接概括比较分析,以期通过艺术哲学的桥梁及庙会艺术的平台,打开哲理思辨的一扇门。

一、现象学之现象

现象学是西方20世纪的一种哲学思潮,其创始人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1859-1938)。胡塞尔作为犹太族后裔的德国哲学家,曾先后执教于德国的哈雷、哥丁根和弗莱堡大学。1938年,在那个多事年代,胡塞尔病逝于弗莱堡,留下大约四万五千页庞大的速写稿,被朋友从纳粹愈加严酷的统治下,悄悄运出国外。

“返回事物本身”是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的响亮口号,标志着西方哲学由传统哲学探讨事物背后的本质转向了对直接的现象本身的追问。在这一旗帜的感召下,一大批哲学家云集于此: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梅洛·庞蒂、萨特、莱维纳斯等,形成了20世纪最为声势浩大的哲学运动。

现象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现象的学问。是有别于传统认知性经验的一种意向性经验揭示的学派。意向性原理即现象学的第一原则,其意是说:我们的意识总是指向某一对象,我们的意识都是对某一对象的意识。现象学就是研究意识究竟是如何活动的,并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现对象的。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本性质,包容了现象学的全部问题。因此,意向性体现了一般体验领域的一个本质特性,是在更为严格意义说明意识的特性……它无处不在,包括了全部的现象学结构。现象学亦即通过认识事物现象,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现象学美学与现象学哲学一样,都主张通过现象的分析来揭示认识(思维)的本质和结构,并确定认识的具体联系。通过运用本质直观法进行美学研究,即在本质直观中,纯粹的意向性活动不仅能使对象的构造结构呈现出来,也能使主体的意向性活动结构同时呈现出来。其美学强调主体与客体可以相互融合与助动,是在纯粹意识领域中意识活动与对象之间的意向指向与意向性给予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单向性意指,而是一种双向交流。意向对象是在意识活动中直接被给予的。意义也是在意向活动中被直接给予的。这即是现象学美学认识对象的方法,并引发了其后的存在主义美学的诞生。因此,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哲学一道,构成了20世纪哲学与美学的主要浪潮,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学术发展,也为通过新的途径诠释文化艺术提供了全新的典范,并且也为本文庙会艺术现场审美心理解读,提供了便捷通道。

二、本质直观下的庙会艺术现场审美心理解读

现象,即意识的现象。依照现象学“返回事物的本身”的观察方法,对庙会艺术现象的认识还必须回到庙会艺术现场及艺术品本身,以本质直观审视。

庙会艺术现场包括宗教艺术现场和艺术交流现场。两者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呈现着艺术交流的现象。

与其说是宗教艺术现场,勿宁说是宗教活动现场,即信众在寺观庙堂礼佛、拜神及烧香祈福等。虽说是宗教活动,但是其心理情怀,既有宗教心理也有艺术心理的发生。因为两者有着共通之处。同时,信众所处建筑居室环境,及所面对的佛菩萨神祗像,也是艺术作品。因此,宗教交流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艺术的交流,其艺术心理与艺术形象以相异于其它场所且以强烈的宗教烙印显现出来。如前所述现象学之父胡塞尔认为:主体与客体可以互动、融合,打破主客体对立。“这种交流和融合是在纯粹意识领域中,意识活动与对象之间的意向指向与意向性给予的交流”,因此,用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法观之,信众与其所拜佛神像交流,不再是单向性意指,而是双向性的交流。主体与客体不再对立。意向对象即佛像在礼拜者意识活动中是直接被给予的,此时的礼拜意识活动不能独立存在,是礼拜者对佛神像的意识,即在礼拜者眼里,佛神像已不是客观佛神像,而是被礼拜者主观化了的、按照自己的意识所意识到了的佛神像。此时的现场现象完全是礼拜者自己意向性的产物。这种意象性既有宗教的虔诚与热忱,又有艺术的观照和心理感应发生,两者一起发生,并随着观者的意向给予一起反向涌来。在艺术方面,宗教建筑园林环境及室内结构所呈现的审美,佛菩萨神祗像的特有造型色彩,以具有宗教意味的点线面体,以及崇高神秘的光影色彩所构成的雕塑绘画审美,共同构筑了礼拜者的艺术世界,这一世界的构成,不是主客体各自完成的,而是主体及主体给予意向性整体完成的。这种礼拜的意义,在礼拜者的意向活动中被直接给予。艺术的意义既显现着艺术的表现,又渗透着宗教意向的介入;当然,宗教礼拜的意义,既有宗教的观念情感在运作,这是主要部分,又有艺术的观念情感意向携同而来。这些活动包容在礼拜者的整体意识中,通过意向性展现出来。

在现象学有关本质直观表述中,纯粹的意向性活动不仅使对象的构造结构得以显现出来。同时也使得主体的意向性活动结构得以显现出来。也即是说,意向性结构和对象结构是在本质直观中同时得以显现出来的。以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法观之,庙会礼拜者在礼拜时,寺庙的环境、气氛以及佛菩萨像在礼拜者的意识中展现出来。当下的客体构造结构是通过主体作用而显现出来的,在这个主体意识构造的世界,只有意识化了的对象结构构造,即意向性的对象构造结构,而没有客体的构造结构,客体的構造结构存在于主体的本质直观之外。凡是被主体的本质直观感知到的,即是主体的意向性结果,而非客体客观存在。礼拜者意识到的佛菩萨像及环境和艺术作品,是主体意向性的结果,客观的佛菩萨像及环境和艺术作品永远存在主体意识之外。与此同时,礼拜者的主体意向性活动结构也显现出来。礼拜者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意识乃至潜意识,纷纷呈现出来,以纯粹主观的色彩展现出感觉各异、意识复杂的意向性活动结构。此时主体,不同于艺术展馆画廊的参观者,除了观赏之余,则更多展现着宗教的情怀。有着虔诚的信仰与精进之心,也怀揣着福禄寿禧及名利财色权的世俗祈求之念。当然,也不排除万千之一的艺术者,进行艺术的交流愿望。这些都在庙会节日庄严肃穆的宗教宣扬,商贸休闲的娱乐喜庆以及香火烟雾的缭绕中,神圣而欢乐地展开。

寺庙之外的庙会,展现出的则是另一番景象。商业贸易、休闲娱乐热闹纷呈。庙会自唐代进入庙市以来,世俗的商贸娱乐逐渐成为庙会的主要内容。庙会的艺术品尤为引人注目,民间泥塑、剪纸、糖人、香包、木雕、年画、狮子头等,或造型稚拙质朴、轻快,或色彩鲜艳、明快。以徐州地方泥塑为例,在现象学的本质直观中,相对于庙堂,不见了宗教色彩,更彰显了世俗化的欢乐。当然,这已全然不是客体的物象,而是主体意向性的结果;并且,对象的构造结构和主体的意向性活动结构同时显现。

主体的意向性构造结构不可避免地渗透着逛庙会者个性因素和生活经历意识,但同时作为逛庙会者,也不可避免地携带着种种庙会信息意识。当这些意识涌向泥塑作品时,意识信息的渗透,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泥塑的客体信息。但同时,泥塑作者的艺术表现信息构造结构也纷纷亮相——个性、生活经历、主体意识、地域环境、人文历史及艺术风格等,都在和观者的意识构造结构碰撞、交流融合,最后形成观者的意向性给予,转化成对象的构造结构。和观者的意向指向,即主体意向性构造结构再次交流冲撞融合,在本质直观中同时呈现出来。

三、法眼观之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释迦牟尼世尊念念不忘告诉众生,不要执着有相有为,以修心为本,去证悟真性。现象学的直观法,回到事物的本身,去重新观看现象,力图通过现象的分析来揭示认识的本质和结构。在认识方法上相较于传统经验,确有科学进步的一面。然而,其提供的毕竟是一种阶段性的方法。上如胡塞尔本人所以为的,把自己当一个初学者,他制定了庞大的计划,可实现出来的还不到百分之一。对宇宙人生的彻底认识,还远远没有结果。

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与融合,在意识双向交流中,意向对象没有被主体单向性意指,而是在意识交流活动中直接被给予的。这种思维和佛法的方法论中的“心物不二,一体圆融”有一定的相近。都强调了主客的交流互动乃至相融,避免了主客体对立乃至客体被单向性意指。所不同的是,现象学通过直接的认识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且一直以锤炼这种认识方法为己任——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而佛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并没停留于此,而是以此作为修证的手段,继续求证事的根本。荣华富贵万象物,法眼观之,终归虚幻。梁园虽好,终非久居之地。正如禅师公案所云,佛法修证如以手指月。月是目的,是吾人需要经过修证而证悟的真性;而手指仅仅是修证的方法,有人却本末倒置,丢弃目的——月不管,而一味执着于手指的研究,岂不误哉。现象学目前仍停留在手指的研究,即方法的研究,百分之一的方法研究,对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生彻底觉悟,还无暇顾及。

事情还远不及此。正如前文偈语佛言:世间万象包括佛所说的觉悟之佛法,都是心造作的结果。一旦证见本性,证得佛果,修证的方法——佛法,也必须丢弃,不可执着。是故佛在《金刚经》云:“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拾,何况非法!”和究竟思维的佛法相比,现象学虽则在思维的意向性上有所突破,并且通过现象学美学对艺术开辟了新的认识渠道,毕竟还有很大的局限,有待发展。求解脱道者更不必执着于此。

然而,庙会中的艺术现象仍不失为一种方便的觉悟之道,任何一种现象,都能打开通往解脱彼岸的道路,众生熙熙攘攘而来,络绎不绝而归,中有灵犀通者,定不负所来意。

猜你喜欢
意向性现象学
音乐审美:基于“现象学”立场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学研究的新方法
现象学究竟是不是一种方法?
对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感知与意向性
具象表现绘画方法与理论的再思考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与现象学关系的历史和逻辑考量
西方哲学心智转向对心理学的影响
意象性与中国画教学
赛博空间体现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