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2020-12-13 11:34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6期
关键词:胆管炎性疾病淤积

1 发病特点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病理表现为小叶间胆管和中隔胆管破坏,伴汇管区和汇管周围炎症,继之纤维化,最后发生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呈世界性分布,发病率为(40~150)/100万,有区域性聚集现象,主要发生于中年女性,男性仅占10%,80%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有家族病史者发病率明显升高。

2 病理特点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其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出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异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病理特征是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发病经历4期:第一期为胆管炎期或炫耀性胆管损害期,主要表现为肝内胆管破坏,累及间隔胆管和叶间胆管,损害常为局灶性;第二期为胆管增生期或汇管周围期,炎症从汇管区扩展到肝实质内,形成界面性肝炎或碎屑样坏死,可见胆管破坏和小胆管增生;第三期为瘢痕和纤维化期,主要特征为肝纤维化,汇管区或肝实质内有淋巴细胞浸润,但无再生结节;第四期肝硬化期,出现纤维化间隔和再生结节。

3 临床表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起病隐匿、缓慢,自然病程大致分为临床前期、肝功能异常无症状期、肝功能异常症状期、肝硬化期4期。临床表现早期症状较轻,乏力和皮肤瘙痒为最常见首发症状。因长期肝内胆汁淤积导致分泌和排泄至肠腔的胆汁减少,影响脂肪消化吸收,可有脂肪泻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出现皮肤粗糙、色素沉着和夜盲症(维生素A缺乏)、骨软化和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出血倾向(维生素K缺乏)等。由于胆小管阻塞,血液中脂类总量和胆固醇持续增高,可形成黄瘤,为组织细胞吞噬过量胆固醇所致的黄色扁平斑块,常见于眼睑内眦附近和后发际。当病情进展至肝脏衰竭时,血脂下降,黄瘤亦逐渐消失。多数患者出现肝大,并随黄疸加深而逐渐增大,常在肋下4~10 cm,质硬,表面平滑,压痛不明显。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晚期出现门静脉高压症与肝衰竭,可进展为肝癌。

4 治疗及预后

临床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为安全有效的内科治疗,或者视病情具体情况使用布地奈德、硫唑嘌呤、环孢素、秋水仙碱等。脂肪泻可补充中链甘油三酯辅以低脂饮食。脂溶性维生素缺乏时补充相应维生素并注意补钙。瘙痒严重者可使用离子交换树脂考来烯胺。进展型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肝移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预后差异很大,有症状者平均生存期为10~15年,预后不佳的影响因素包括老年、血清总胆红素进行性升高、肝脏合成功能下降、组织学改变持续进展等。

5 诊断标准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标准具体如下:①中年以上女性,有乏力、皮肤瘙痒、肝大、黄色瘤,并除外其他肝内或肝外胆汁淤积性疾病;②有显著胆汁淤积性黄疸改变,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和胆汁酸明显升高;③血清抗线粒体抗体及其M2型均阳性;④肝活检符合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组织学改变;⑤经1~2年随访,符合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然病程;⑥排除其他肝内或肝外胆汁淤积性疾病及其他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病。

猜你喜欢
胆管炎性疾病淤积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胆道闭锁Kasai术后胆管炎的诊治及预后研究
水库运行管理方式对水库积淤的影响研究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预防胆道闭锁患儿术后胆管炎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