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蕈文化的探源与传播*

2020-12-16 12:10
中国食用菌 2020年7期
关键词:菌类食用菌古人

谭 娟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菌蕈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是我国的一种优质文化,更是成为了世界的宝藏。通过研究与分析我国的菌蕈文化,不仅可以真正做到中华菌优质文化的传播与发扬,而且会对全人类的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菌蕈文化的宣传,能够将优质的中华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我国的菌蕈文化起步较晚,发展经验不足,导致当前的发展仅停留在观光与采摘方面。实际的优质菌蕈文化无法得到弘扬与发展,同时当前的菌蕈文化呈现特色不鲜明,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与人们的实际观光需求不吻合。

1 菌蕈文化概述

在人类发展初期,蘑菇最早承担着食物的角色,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根据古籍的记载,在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出现了蘑菇的化石,这为菌蕈文化发展与起源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1]。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菌类的附加价值开始体现,即观赏与美食制作[2-3]。此时,人们的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食用菌更多的被作为了美味佳肴。相关的趣闻轶事和美食故事被记载和传阅,一些民间奇闻也加入了食用菌。美食与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推动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浓浓的生活气息不断呈现出来[2]。

2 我国菌蕈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古人对菌类有自己的一些独特认识,应劭曾言:“芝芝草也与叶相连。”明确地描述了菌类的独特外形结构[4]。同时在《列子》一书中曾提到“朽壤之上有菌之者”,也说明古人对菌类早有初步的简单认识[5]。除此之外,古人早就开始尝试采摘菌类进行食用,据记载,在汉代以前食用菌类就已经很普遍了[6]。据《中国食用菌栽培历史初探》一文介绍: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菌类已经成为珍贵食品。菌类也有许多烹饪方法,并对人的身体大有好处[7]。同时在《神农本草经》内也曾多次提到,经常食用菌类不仅可使人轻身不老还具备保健功能[8]。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大量的菌类药材,可见菌类具有食材和药材的双重功效[9]。

3 菌蕈文化发展与国际传播对策

3.1 注重加强品牌建设

在当前食用菌企业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的打造自身品牌,而品牌的建设与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实现,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而逐渐形成。品牌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无形资产,良好的口碑就是最有效的广告,而品牌一旦建立了起来,消费者便会自然的对其产生信任。因此,在产品生产、销售、供应的过程中,需要时刻把关,切实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不断研发新型的食用菌产品。通过提升创意来加强产品文化底蕴,实现产业链优化升级。

3.2 整合提升文化价值

为优化菌蕈文化发展质量,相关部门还需要积极做好对菌蕈文化价值的整合与提升工作。通过总结食用菌的药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来提升中国菌蕈文化的影响力,为其更好的弘扬与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行菌蕈文化的整合提升过程中,要沿袭历史,通过有效的追溯其发展历程来发现其中的变革。与此同时,可以创新菌蕈文化形式,通过诸如歌舞、诗书和谚语等方式来优化菌蕈文化,从而更好地提升整体产业的转型与发展。

3.3 合理策划节事活动

节事活动指的是可以吸引民众眼球的一种形式,是促进菌蕈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1)举办关于菌蕈文化的产业博览会。可通过菌蕈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形式,加大与各大商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菌蕈文化国际传播铺平道路。2) 开展中华菌美食节。企业要合理利用丰富的菌资源,定期举办中华菌美食节,并能保证每年都能举办一次。3)兴办菌蕈文化节。菌蕈文化节与中华菌美食节相比来说,更注重的是对菌蕈文化的介绍,可通过邀请国内外各地区知名的食用菌产地代表前来观摩交流,并开展各类学术讲座,积极促进菌蕈文化的国际传播。

3.4 积极建设产业园区

虽然,当前菌蕈文化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以菌蕈文化为主的产业示范园区在我国仍屈指可数。1)当地相关部门可以鼓励菌蕈文化企业在园区内大力建设菌蕈文化的创新产业园区,积极兴办以菌类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活动。通过网络、影视等传播媒介大力推广菌蕈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并在开拓各类菌蕈文化产物的基础上来吸引顾客[5]。2) 兴办可供游客展览的菌蕈文化经济生态展示区。通过菌蕈文化产业园将菌蕈文化的国际传播作为重要工作。

3.5 培育引入人才建设

加大和促进对菌蕈文化发展与国际传播最离不开的是人,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还需要大力培育和引入复合型人才建设。1)菌蕈文化既然已经具备了国际传播的条件,也就说明了已经拥有了丰富的食用菌栽培的规模及加工方式。但是,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我国专业食用菌人才的建设依然不容乐观。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还应当对已经从事菌类工作的人员展开定期的培训,提升他们对菌蕈文化的认识。比如可以通过在职或者外出学习的方式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素养与水准,以此来满足当下菌蕈文化发展与国际传播的趋势。2)加强人才的招募。可以通过提供社会保险、住宿及饮食为条件,招募更多优秀的人才从事菌蕈文化工作,用人才来推动菌蕈文化的发展及国际传播。3)积极与当地高校进行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模式,这样不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也充分的保证了菌蕈文化人才的供给。

4 菌蕈文化的寓意

4.1 中国古代象征美好的仙草

在菌类中,尤其是芝类,被中国古人当做祥瑞的征兆。据《本草纲目》所转引的《神农经》中记载:“山川云雨、四十五行、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为圣王修祥”[10]。菌类与其他植物相比较,不仅缺少根、茎、叶,且数量较少,而芝类更是少之又少。又多生长于深山老林,采摘难度极高。因此,古人们又将菌类称之为仙草。在秦汉时期,诸多帝王人物对芝草颇为痴迷,秦代方士卢曾给秦始皇吹嘘芝草的奇效,另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汉武帝,同样对芝草格外钟爱[11]。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就听信了方士公孙卿之所言的“领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12],又由于菌类生长在腐朽潮湿之地或者是枯木石缝之间,这在古人看来这些地方并不适合植物的生长,但菌类却能生存。因此很多人认为是统治者德行高尚,菌类才能繁衍[13]。汉宣帝时期,因为频繁出现祥瑞现象,所以汉宣帝下令将元康年号改为神爵,而所出现的这些祥瑞之兆就有菌类的踪迹[14]。同时,据相关史料记载:“朕承宗庙,战战栗栗,惟万事统,未烛厥理[15]。乃元康四年嘉谷玄稷降于郡国,神爵仍集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铜池中”[16]。汉宣帝时期九茎芝草出现函德殿内,这令宣帝感到非常欢喜[17]。由此可见,在西汉时期,帝王与众多臣子把菌类长在殿内当作祥瑞之兆,这是上天对西汉帝王德政的感应。在东汉时期,菌类的出现同样被视作拯救苍生的吉祥事物。班固与王充这两位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也对芝草非常喜爱,班固在《白虎通》中写道:“德至山陵,则景云出,芝实茂”。王充则在《论衡》中写道:“芝生于土,土气和,故芝草生。”可以看出,古人认为芝草的出现,是帝王德政的一种表现,是吉兆的象征[18]。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大多数将芝草这些菌类当作天降祥瑞,又因为菌类与给帝王打的伞相似,所以百姓对菌类更加喜爱。

4.2 其他寓意

相反的,在中国古代并不是所有人都将菌类当作祥瑞之兆,也有一部分人将菌类看作不吉利的征兆,原因有:1) 因为某些菌类周期短暂。2) 菌类在潮湿枯木中生长。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在他的著作《逍遥游》中写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句话同时也被用来形容那些生命短暂的人[19]。在古代,一部分认为菌类生命周期较短,因此其生命力脆弱[20]。古人崔光认为菌类大多生在墟落秽湿的地方,如果在殿内出现菌类的繁衍,这将是上天预示国家朝代即将面临破败境况的凶兆[21]。古人“菌生宾阶轩坐之正”乃是凶兆的看法,与菌类的生活习性有着紧密联系[22]。一些异养菌类只能寄生或在腐生的地方生长,因此菌类多生长在“墟落秽湿之地”,如果宫殿内出现菌类,会让人联想到这个地方是废墟,正是古人对菌类这样不科学的认识,才视菌类为不详之兆[23]。今后应对菌类相关知识开展更加全面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食用菌。

5 结论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步提升。食用菌凭借自身丰富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不断的满足了市场的基本需求。同时,发展食用菌产业做到了产业可持续发展,保证和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当前的菌蕈文化发展模式下,大力弘扬和培育优质的菌蕈文化,真正做到“走出去”,并将其中的优质中华文化充分传承和发扬,才能提升中华菌的国际化传播水平。

猜你喜欢
菌类食用菌古人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在雨后,与菌有约吗?
蘑菇,植物还是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