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值分析的食用菌栽培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2020-12-16 12:10刘彬凤
中国食用菌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态效益节约食用菌

刘彬凤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经济学院,四川 彭山 620860)

能值分析是以H.T.Odum为首的生态学家,于上世纪50年代创立的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理论方法,是在传统能量分析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随着能值分析方法的提出与应用,极大的拓宽了人们在理解经济产出中的负外部性问题[1]。以此相联系的便是美国经济学萨缪尔森所提出的“绿色GDP”的概念,即将传统GDP的量值减去由经济增长中负外部性所带来的损失,最终形成了经济可持续视角下的GDP概念,学界也把经济增长中的负外部性称作“虚数”。通过在能值分析理念下探讨食用菌栽培的生态效益评价问题,并尝试建立起可持续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路径。基于能值分析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间搭建桥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食用菌栽培生态经济效益展开评价,意在探寻生态保护下的食用菌产业经济发展之路。

1 经济效益分析框架

1.1 食用菌产品的价值分析

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食用菌产品的价值由不变资本的投入量、可变资本的投入量和剩余价值3个部分构成。细化对上述三者关系的理解可知,食用菌产品的价值构成又可以转换为物化劳动投入、活劳动投入,以及由活劳动投入而形成的剩余价值。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下,食用菌栽培中在自然力所作用下所获得的生长要素并不计入价值范畴,所以在价值构成体系中贯穿着人类劳动的痕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自然力的作用将陷入到虚无的境地,事实上,食用菌产品作为财富(基本形态为商品)需要获得自然力和人工的共同作用。由劳动价值论可知,在生产周期中唯有降低对自然力的消耗量,才能最大化的增大食用菌产品的剩余价值。

1.2 食用菌栽培的产出投入分析

在食用菌产品的价值分析基础上,需进一步展开对食用菌栽培的产出投入分析。实现食用菌栽培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满意目标)可以采取两类途径:1)在保持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投入最小化;2)在保持投入一定时,实现产出最大化。实践第一类途径,要求对物化劳动、活劳动、自然资源给予集约化使用;实践第二类途径,则要求在食用菌栽培中加大科技含量。立足于食用菌栽培主体的生产经营现状,第二类途径在当前更具现实意义。

1.3 食用菌栽培的利润率分析

食用菌栽培的产出投入关系也可以转换为利润率指标。由于食用菌栽培具有内在的生产周期性,因此分析年度利润率更具分析价值。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可知,不变资本的存量并不意味着在年度内被完全利用或消耗掉,而是作为观念上投入到食用菌栽培中的不变资本总量。这就意味着,若要提高食用菌栽培的年度利润率,便需要压缩或节约对年度不变资本的投入。

1.4 食用菌栽培的资本循环分析

在动态视角下来分析食用菌栽培的经济效益,还需引入资金周转的内在规律。这里可以将资金周转的逻辑进路分为2个环节: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又可以细化为“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此处可以将生产环节类比为食用菌栽培过程。实现食用菌栽培的经济效益目标要求在年度范围内增大资本循环的速度或者增大资本循环的次数。因此,利用食用菌栽培技术来加速生产过程,并在新零售背景下紧扣食用菌消费市场的需求结构,则能有效提升食用菌栽培的经济效益。

2 食用菌栽培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以上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构建的分析框架,其中已经蕴含了自然生态要素。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在以上分析框架中提出了节约自然资源投入,并以科学技术优化食用菌栽培能力。围绕以上分析框架从能值分析出发,对食用菌栽培的生产经济效益展开评价。

2.1 食用菌栽培“产出/投入”的生态效益分析

上文已经指出,在保持投入一定而实现产出最大化是目前的最优选项。满足该最优选项的食用菌栽培方式便是,以农业科学技术投入为主线,加强自然力对活劳动的吸收效率,并节约对物化劳动的投入量。基于能值分析,以香菇栽培为例,将传统食用菌栽培所需的自然资源能值赋予单位1.0,由于在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推动下,能够显著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给定所消耗自然资源的能值为0.8。假设香菇市场需求具有非饱和性,且香菇栽培所需原料充足,在维持目前单价为50元/kg的情况下,在现有的自然资源能值条件下可以生产出1.25倍于原能值的香菇产品,那么现1 kg香菇所获得的超额回报12.5元便为生态效益的理论值。为此,节约对物化劳动的投入便又提升了食用菌栽培的生态经济效益[2]。

2.2 食用菌栽培利润率实现中的生态效益分析

利润率指标,无论在经济学还是在会计学,都是反映经济效益的关键指标。剩余价值决定于食用菌的产出量,这在上文所分析的“产出/投入”关系中,便能够依靠栽培科学技术来提高食用菌的产出率,并在同业市场竞争中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由于栽培科学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在食用菌栽培中对物化劳动的节约,那么以不变资本为代表的物化劳动的量值便降低了,所以这就增大了食用菌栽培的年度利润率。引入上文的自然资源能值,由于消耗的自然资源能值减少到0.8,那么随后的利润率将增加0.2个单位。伴随着利润率提升的同时,便是对自然资源消耗量的降低,所以节约对物化劳动的投入提升了食用菌栽培的生态经济效益。

2.3 食用菌栽培资本循环过程的生态效益分析

扩大再生产构成了食用菌栽培主体的经济行为偏好,这也与乡村振兴计划和精准扶贫战略的内在要求相适应。在不考虑外源性资金供给的条件下,剩余价值(利润)资本化构成了食用菌栽培扩大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根据资金周转的内在规律可知,加快资本循环速度在实现扩大再生产中将节约初始资金的投入量,而加快资本循环的着眼点便是压缩生产领域的时间消耗,即降低自然力的作用时间和提高人工的单位工效。从中不难发现,引入上文所给出的所消耗自然资源能值减少到0.8,那么单次资本循环的速度便可提高1.25倍。

3 提升食用菌栽培生态经济效益的措施

3.1 加强食用菌栽培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

当前存在着这样的现实情形,即食用菌栽培产业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其中不乏上世纪的“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局面。事实上,人工栽培食用菌不仅依赖于人工,还依赖于良好的自然条件。所以现阶段需根据各地的食用菌栽培实际,加强对食用菌栽培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这里的科学技术不仅包括农业生物化学、基因工程在内的自然科学,还包括农业组织管理、产业协同发展在内的社会科学。从提高食用菌栽培的生态效益出发,需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类科学技术。具体的实施办法为,由县域政府牵头分别委派农业科技站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帮扶食用菌栽培户,并与农业大专院校合作因地制宜统筹本地的食用菌栽培产业。

3.2 统筹食用菌栽培实现产地集约化生产

将目光聚焦到统筹食用菌栽培中来,其目的在于实现产地集约化生产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并在投入一定的情形下实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具体的实施办法为统筹食用菌栽培主体,使这类主体形成聚合态势而获得集约化生产的组织保障。因此,可由本地食用菌栽培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由菇农共同参与的网络化食用菌栽培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指定菇农的食用菌栽培品种,并给予技术帮扶和物化劳动投入,便能在优化食用菌栽培结构的同时,实现了产地集约化生产的目的。在上文中已经指出,通过供给与食用菌消费市场需求结构相匹配的产品,将能助力资本循环速度的加快,最终提升食用菌栽培的生态效益水平。

3.3 在食用菌栽培区域构建循环经济系统

需要将食用菌栽培活动纳入到循环经济范畴来考察,这样才能为食用菌栽培生态效益的提升提供强大的动因[4]。因此,需要从食用菌全产业链的视角下来进行措施构建。

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有条件的食用菌栽培主体可以组建食用菌加工企业,在组织系统内完成食用菌初级产品供给和成品销售,这样就能降低因市场资源配置所带来的能值损耗。食用菌加工企业将产成品废料逆向输送到食用菌栽培基地,便能为节约物化劳动投入和降低对自然资源消耗做出贡献[5]。2) 在食用菌栽培基地与食用菌加工企业之间引入价格机制,即在组织内部建立对食用菌产成品废料的交易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大食用菌加工企业逆向输送废料的意愿,也能迫使食用菌栽培基地建立节约不变资本投入的意识。

3.4 提高栽培工效节约对物化劳动的投入

提高栽培工效将节约对物化劳动的投入,其中的经济学原理便是,增强了物化劳动对活劳动的吸收效率。

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食用菌栽培主体应在组织范围内,对菇农开展食用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加强他们科学栽培食用菌的能力提高其单位工效;2)在向菇农提供食用菌栽培所需的生产资料时,同样应在价格机制下遵循市场交易原则。这样就能倒逼菇农节约和高效使用生产资料,以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最终,提高食用菌栽培的生态效益水平。

4 总结

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构建的分析框架,在分析框架中提出了节约自然资源投入,并以科学技术优化食用菌栽培能力。现阶段需根据各地的食用菌栽培实际,加强对食用菌栽培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统筹食用菌栽培主体,使这类主体形成聚合态势而获得集约化生产的组织保障。需要将食用菌栽培活动纳入到循环经济范畴来考察,这样才能为食用菌栽培生态效益的提升提供强大的动因。提高栽培工效将节约对物化劳动的投入增强了物化劳动对活劳动的吸收效率。

猜你喜欢
生态效益节约食用菌
漫谈生态效益特性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软件系统的研建1)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节约
节约
节约
大兴安岭年创生态效益160亿元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