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2020-12-19 13:06王洁钰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理论

王洁钰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1]必须研究好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经济建设服务。

一、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我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例如,生产和供给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动力。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增速,较好地完成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任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刷新了一个又一个数据。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国际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解决好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理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是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人口红利衰减。由于中国的经济政策长期以来较为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长时间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国内市场的需求,拉动投资、消费和出口,在短期内会使经济增长的效果显著,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今,单纯依靠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明显不足,这种情况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仅主张发挥政府的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口红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如今,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我国人口结构逐渐出现老龄化,人口红利出现衰退的迹象,致使劳动力成本加大,我国因劳动力廉价而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逐渐消失,制约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人口红利的衰减为我国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味地通过劳动力的廉价而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依靠创新驱动提高供给质量,对我国当前的发展十分必要。

二是实体经济的发展显露疲态,供给难以满足国内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体经济方面逐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体经济的存量结构越来越厚重,难以灵活选择,对于自身的发展方向难以明确和把握,实体经济陷入了迷茫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实体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我国必须不断进行经济改革,逐步对实体经济加以创新和改造。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供需关系出现严重的失衡,“供需错位”成为阻挡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一方面,过剩的产能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不相匹配,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低端产品供给过剩,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相适应,最近一段时期内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的“代购狂潮”,就是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因此,加快供给侧改革,应该从生产入手,不断创新实践,调整供给质量,满足国内人口真正的需要。

三是产能过剩,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能源材料和产能行业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过剩情况。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供给大于需求,社会需要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对过剩产业进行优化,合理资源配置。加上当前世界经济面临深刻变革,全球经济不断发展交融,国际市场不断缩小,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传统产业萎靡不振,新兴产业的占比未能起到强有力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更加需要中国从供给侧发力,适应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中国制造”不断转向“中国创造”,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在世界市场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使中国产品既具有中国的文化特色,又具有创新价值。

二、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因此,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新需要,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供需结构的平衡。

一要去产能。首先,改造过剩产能,对技术落后和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整顿。其次,要解决区域产业结构重复的问题,淘汰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最后,应该落实并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实现自主创新,去除过剩产能。

二要去库存。一方面,要创新经营方式。市场和企业要去除库存,应该创新销售方式,可利用团购市场,进行广告宣传,举办促销活动等方式,以便减少产品的库存量。另一方面,当今社会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学会利用网络进行适时的网络销售,不仅有利于去除库存,还将对企业和产品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三要去杠杆。杠杆是指利用较少的成本来获取较高的收益。短期来看,杠杆收益可能不会造成过多问题,但是长此以往,这种高收益会伴随着高风险。因此,我们提出去杠杆是为了降低金融风险,降低信贷规模,使影子银行等类似业务减少甚至消失。

四要降成本。降低成本是为了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抑制泡沫经济发展,降低宏观税负。降成本反映了政府对企业生存环境恶化的关注,目的是通过宏观调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降低成本将有利于提高就业率,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

五要补短板。补短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占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当前经济在供给方面的问题是无效产品和低端服务的供给过多、过剩,有效产品和高端服务的供给短缺、不足。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将经济发展中的短板补齐,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使企业提高活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产品供给的质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特征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合理性,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恰当的解决方案。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具有新的特征,我们可以从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发展与创新中体会其现实启示,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有其系统性和科学性

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认识到供给和需求是相互配合和相辅相成的。没有供给,就没有需求实现的可能;没有了需求,就没有了供给的必要。因此,应该把供给侧与需求侧结合起来,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因此,这一理论具有整合度和整体性,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而产生的理论,针对社会经济中的发展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合理方案,能够针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鼓励市场内各行各业的自由竞争,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对经济发展起到良性的疏通。

(二)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有其辩证性和实践性

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具有原则性和实践性。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绝不是刻意夸大供给的作用,并非认为供给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唯一路径,而是具有其自身理论的辩证性。对于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社会所起作用方面,主要强调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具有实践性。在理论层面,丰富经济理论,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同时对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具体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在实践层面,在具体实行上,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并没有流于形式,理论发展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能够对经济发展作出调整与补充,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有其独特性和创新性

现阶段,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做出的调整,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进行的改革。我国的经济政策一直以来都是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进步的,随着中国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政策必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依照不同条件,做出不同选择。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理论上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进步,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

四、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创新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过,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需求的响应。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依据中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实施的经济改革,这绝不仅仅是供给方面的改革,而是全面具体的改革,更不是照搬西方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而是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理论创新,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坚持供给与需求相结合。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进行的改革,并不是指单一一侧完全控制经济社会发展,二者是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既不完全以需求侧为主,也不完全以供给侧为主。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不再像过去一样需要全面刺激需求,但不排除部分地区的一些方面仍旧需要扩大需求。另一方面,对市场与企业的调控要做到张弛有度,通过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和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降低成本,提高活力和竞争力。通过加强对产品和企业的监管,可以提高供给质量,增加有效供给,增加高端供给,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其次,坚持市场与政府相结合。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过去单一的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而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注重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等经济规律在市场中发挥作用,使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更具创新和活力。另一方面,当出现经济社会矛盾突出和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时,政府将通过自身职能的转变,维护市场公平,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坚持市场与政府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体现。

最后,坚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结合。我国在经济政策方面,坚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结合。一方面,在总量调控上,采取合理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在结构调整上,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协调,统筹兼顾,从而推动整体发展,其“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3](2)。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和实施过程中,总有人提出这样那样的质疑,事实上,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理论的创新,绝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理论的复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特征与创新之处。新时代,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做出的调整,是应对国际深刻变化进行的改革。我国的经济政策始终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进步,绝不是封建僵化或复制他人的产物。因此,新时代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发展与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时代价值。只有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理论
结构性土非线性压缩特征本构模型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