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2020-12-19 13:06李朝军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学儒家文化王阳明

李朝军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以儒家文化为主要文化,众多学者几千年来不断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于是出现了儒学发展的高峰—宋明理学。朱熹是宋明理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在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基础上提出内心澄净的“致良知”思想,使理学发展由“道问学”转为“尊德性”。王阳明认为儒家文化本质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不是毫无生气的板眼训话,其追求的恢复本体天性,实现自我救赎,是心学追求的教育目标,这一思想将理学推向心学的新阶段。从教育角度来说,王阳明堪称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梳理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发展脉络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当前众多学者比如邱椿、余文武等人都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王阳明的心学教育观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创办有阳明学院,世人称其为阳明先生。他年轻时信奉程朱理学,但是在不断修行中逐渐对程朱理学产生怀疑,于是转向研究陆九渊的心学,他认为与程朱理学相比,心学更接近儒家文化实质内涵。在不断研究中,王阳明先后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重要思想。他教学所到之处都要修建书院,还主张举办社学,对明代时期的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直到现在,其思想无论在学校教育还是在家庭教育中都产生了积极意义。其中“致良知”是其晚年学说的最终定论,是“心学”思想的完美句号。因此,王阳明就把自己所有的思想都集于“致良知”层面,也就是说,其思想的核心就在于“致良知”。以下对王阳明心学主要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便于进一步理解王阳明的深刻思想内涵[1](39)。

(一)心即理:心学教育本体论

心即理,是王阳明借鉴了陆九渊的“心即理”观点,意思是万事万物只有人类心理参与时才能懂得,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遇事讲究心不妄动,心是万事万物的本体,能够超越宇宙时空界限。他提出“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讲究圣人之道的意义在于心灵的满足,如果求于事物则为错误。这也便是告诫人们遇事不动心,心外无物的“心即理”思想。心外无物,要求一种更高境界的价值观存在,有了价值观的支撑,人生方向就豁然开朗。人的生命就像一滴水,如何才能使这滴水不被蒸发,只要将这滴水放入大江大河之中即可。王阳明的“心即理”讲求的就是自我解脱和博大胸怀。

(二)知行合一:心学教育实践论

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一方面是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另一方面是吸取了孟子到陆九渊对“心”的认知,从社会现实中顿悟心理的变化过程。这一思想的提出,表现出他是一位务实思想家,真正从社会个体与现实之间诸多矛盾出发,探索解决方法,为世人打开一条通往圣贤的道路。其含义主要有三层:第一,真知必能行。王阳明对“知”重新做了定义,他认为正确的“知”一定包含实践内容,不付诸实践的认识,就非真知,这恰恰是对程朱理学的先知后行的深刻批判。第二,一念发动即是行。王阳明崇尚道德至上,对于为恶行为从不宽容,要求学生只要动了为恶念头便可以看作已经实施恶行。这一主张旨在清除人心中的恶念。实际上,在他的理论中,知行合一思想不仅是区分善恶标准,而且还有劝人警醒的作用。第三,知行相须,无分先后。强调知行的完整过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终,有始有终,不应区别看待,将实践价值和意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10)。

(三)致良知:心学教育功夫论

良知最先由孟子提出,孟子认为良知作为人的本心,能够辨别是非善恶,了解万事万变。孔子也讲“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强调在人性道德层面做到能动性,进而回归自然。王阳明先后经历了优秀家庭教育、私塾教育,提出致良知思想,他的这一思想有三层含义:第一,致良知是人对自己内心良知的正确认识。通过学习致良知达到明辨是非对错的目的,回归自然天然属性。第二,致良知需要注重“致”的功夫。王阳明对于此说法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格物就是让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然后摒弃恶念,使受蒙蔽的良知得以恢复。第三,致良知是要融合省察克己功夫。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必须最大限度发挥能动作用,无论来自哪一社会阶层人士,只要其能克除私欲,就可以达到圣人境界,这一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的公平原则体现出高度一致。

(四)王阳明的家庭教育观

毫无疑问,在中国儒家文化历史长河中,王阳明是一位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其所创立的心学体系成为数百年之后的健康教育观。王阳明十分重视教育理念,重视人才培养,穷尽毕生四处讲学,力求自己的思想无愧于世人。随着时代的进步,儒家文化不断发展,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日渐成熟,已经逐渐应用到现代教育领域,尤其是学校教育中对其思想教育观的运用颇为广泛,但在家庭教育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然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可以通过了解学校教育对王阳明思想的具体运用,分析研究王阳明思想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主要内容[3](29)。

1.前提:了解孩童天性。众所周知,教育对象始终是人,王阳明在其毕生讲学中坚持以启发引导为前提,以立志圣人为目标,以躬身实践为过程,给现代家庭教育的有效施教带来深刻启发。王阳明认为教育应从小抓起,尤其是刚刚启蒙孩童,如果只有监督,缺乏正确引导,知识讲授多于道德培养,以压抑孩童天性方式换取短暂成绩的优秀,此举非但违背了教育初衷,反而会在孩童心理造成抵触学习阴影,对于今后学习乃至步入社会都是十分不利的。可见,了解孩童天性是开展家庭教育的前提,王阳明思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以“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萌芽”来概括儿童的天性,以草木萌芽的接受雨露情形来形容对儿童的教育,此种方法并非对孩童的放任,反之恰好是基于孩童天性实现健康教育的目的,其方式值得现代家庭教育借鉴。

2.原则:实施因材施教。王阳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各适其性而随材成就,实际就是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讲究人的成长首先建立在自然天性基础上,对于完全违背天性的人而言,只能导致人才能的摧折。王阳明在教授致良知学说时反复强调要随人分限所及,意思是人的资质各有不同,需从受教者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资质的人采用不同的教法。王阳明认为在儒家教育观念中,首先承认人确实存在资质不同现象,这并不表示对不同资质的人表现出无限迁就态度,而是讲求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在强调只能坚持普适性原则和中道原则,对于无法适应教育的人只能任其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教育的因材施教又提出了新的教育启示[4](36)。

3.实践理念:坚持知行合一。好的家庭教育,不只是在精神层面赋予人以知识,启发人的良知,还需要将所知所学付诸实践,“先生立教皆实践”是王阳明一直倡导的观点。他当年历经刘瑾构陷、梃杖之刑,尝遍世间冷暖,因此其在教育方法上极为重视“躬行”与“磨炼”。对于实践意义,他曾讲到,教育不应停留在表面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深入教育本质探索实践意义,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同时人也应该经受各种考验,体味应对各种逆境时的心境,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此种强调实践意义的教育方式,启示我们在家庭教育上要注重将理论与自身实践相结合,化为各自的行动。

二、王阳明心学教育观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为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旁支,王阳明被视为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心学思想体现出独特的魅力,自从王阳明身体力行开展教学,其思想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开始盛行,深入众多家庭中。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下,他的心学思想教会人们为人处世需要保持内心处变不惊,教会人们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能够坚守本心,抵御外界不良文化诱惑,用良知辨别对错,作出正确价值选择等,除此之外,其关于教育的诸多理念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对现代家庭教育也极具参考价值[5](42)。

(一)家庭教育中学会保持做人良知

王阳明强调教育要以德育为本,比如教小孩向师长作揖致敬等就体现了其“致良知”的教育思想。人生而不同,有的能够成为古今圣贤,有的只能成为普通人,不过绝大部分是成为普通人,但在保持本性良知层面是相同的,对于家庭教育而言,首先要保持孩子天性,智力开发是其次。教孩子学会向长辈作揖致敬是“童子良知”,我辈良知各有差异,日常良知又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不同阶段承受能力来培养良知。王阳明经常以种树来比喻育人过程,小树萌芽时候,每天只浇一点水,萌芽再长便再加水,从拳头粗细直至长成几人合抱,其中道理皆是根据树苗承受极限所进行的,假若小树苗萌芽时候,有一桶水,就会浇坏树苗。因此,这一道理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值得深思,告诉家长教育孩子时要注重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教会孩子做人、做事,不要强加给孩子不属于孩童时代的事物。

(二)家庭教育要坚持寓教于乐

王阳明在一生讲学教育中,每到一处任职,讲学地点就会有所不同,时而山林间,时而龙潭旁,学生席地而坐,歌声震山谷。王阳明讲学时只发一本《大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追求本心,以达“致良知”的学习效果,学生心悦诚服。到了晚年讲学时,更是将其毕生思想宗旨贯彻到子弟门下,此种讲学风格宽松但不放纵,开放而又适度,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也有一定启发。当前家庭教育的普遍现象与学校教育方式极为相似,家长只是教导孩子坚决不能做哪些事情,但却没有告诉孩子不能做的原因,导致孩子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出现叛逆心理。家长此种教育方式无法适应孩子成长需求,需要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引导其明礼向善,让孩子在天性中得到成长[6](74)。

(三)家庭教育要坚持个性化培养

王阳明教育思想还要求坚持因材施教。应用到现代家庭教育中就是要坚持孩童个性化发展。当前许多家庭教育孩子方式深受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理念的误导,给孩子报满各种昂贵的兴趣辅导班和学习辅导班,而孩子只能被动接受家长安排的各种教育,娱乐时间被大量课后作业和艺术兴趣班占据,孩童天性被扼杀在摇篮里。大多数家庭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的根本,忽略了孩子真正兴趣所在,只是单方面将孩子变成复制的学习机器。而大量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大部分会造成孩子美好童年的缺失,甚至会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因此,结合王阳明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中首先应该纠正错误观念,注重对孩子的个性化培养,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领域,对孩子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四)家庭教育要保持“说到做到”

王阳明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要 “说到做到”。“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现在已经成为部分高校的治校格言,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也应坚持这一理念。中国现代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的陪伴时间较少,从而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很多父母经常会承诺出自己难以实现的诺言去哄骗小孩,长此以往,孩子对于父母的信任感就会降低,不利于家庭教育的继续开展。因此,结合王阳明教育思想,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说话方式与内容,坚持“说到做到”,建立起与孩子的信任,在王阳明的思想中就是知行合一,父母待人待物做到知行合一,对孩子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7](1)。

家庭教育不只是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给孩子扫清一切障碍让其顺风顺水成长,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做事,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并且规避将来社会出现的风险。现代教育观念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较为严重,教育孩子往往用力过猛,反而妨害了孩子的发展潜力。其实这种思想教育观王阳明极不认同。王阳明讲究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改变自身教育观念,孩子应该是家庭爱的结晶,是家族的智慧,而不应该是为了完成父母希望而存在的个体。人生本质就是一场马拉松,每一个走到最后的人并不一定都是赢在起跑线上的人,因此,家庭教育中需要找准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孩子身心健康教育,抛弃功利思想,根据孩子特质,顺应孩子成长规律来进行培养和教育。

猜你喜欢
心学儒家文化王阳明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真正心平气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谈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