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

2020-12-19 17:42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管理工作院校高职

李 照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264670

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来讲,学生本身正处于价值观、思想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高职院校在管理教育期间出现纰漏,则必然对学生的思想体系形成错误引导,加大学生管理不可预见性事件的触发几率。为此,高职院校管理团队必须未雨绸缪,建立多维度解决方案,打造出显性管制、隐性管制相结合的共生化格局,提高综合化管理的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理论叙述

(一)学生管理的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体系的发展雏形可以看成是学生的信息统计,如学生学籍信息的注册、成绩记录、毕业信息等。随着高职院校各类教学事务的增多,学生管理的范畴逐渐加大,学生管理已经不是单指某一类事务的管制,而是泛指与学生相关的一切活动事务的管理[1]。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中,承接管理机制的管理群体与大学生群体,两者属于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教育改革、扩招等政策的施行下,高职教育体系需承接更多的服务群体。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不断磨合的过程中暴露出一定问题,其侧面映衬出当前院校学生管理机制所是存在的漏洞。高职院校在制定学生管理计划时,必须遵循针对性的管制原则,将育人的理论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令教育管理本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效性、战略性,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迎合我国新时代发展的脚步。

(二)学生管理的理论

第一,人本理论。对于高职学生管理体系来讲,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管理的核心,人本理论主张无论在任何环境中,相对于客观存在体来讲,个人都将是主观体,其映射出的哲学体系则是人本与物本之间的差异性。新时代经济形势、文化形势、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发展,决定着事物运行的本质,但维系各项事物运行的前提则为人。一旦缺少人们的行为支持、观念支持等,各项事物的运行将出现无规律性,最终将打破既定的管理规则。为此,应正确实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提高社会体系下各项事务运行的融洽性。对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来讲,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就是社会体系的一个缩影,内部各项管控形式与社会行业的发展态势从原则上来讲是一致的[2]。人本理论的同化效应决定着学生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是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承接载体,学生管理体系中应用此类理论,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保障。

第二,目标理论。目标管理理论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美国学者Drucker所创建的,此理论是以企业体系为背景提出的,通过制定相应的层级式管理目标,将人们的责任与任务进行精准对接,提高目标实施的针对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中,目标管理的作用主体为学生,在自主性、平等性的管制前提下,可有效将管理目标进行分化,逐层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实行多方位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解析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开设职业教育的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职业院校建构体系正处于摸索阶段。多数高职院校的运营模式沿用高等教育院校来执行。在管理框架的约束下,很容易造成实际管理无法达到预设的管理目标。新时代科学文化、传统文化呈现出融合的发展态势,对于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来讲,生活在信息时代下其接触到的事物、文化等要比前些年高出一个层面,但同时社会多文化元素也将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完善造成一定的影响。以下是新时代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存在的特点:

第一,共性化。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代名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导向下,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将继续秉承着原有的价值观,思想意识、实际行动中都延续着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不断完善下,学生自身的适应性、主体性意识将逐渐加强,特别是在融合性环境中,适应力能力将随着校园环境、集体环境等而提升,为学生在后续教育与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

第二,独特性。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比高校的生源质量略低,理论知识没有高校学生扎实,但不可否认高职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如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强等。其实,高考只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过渡阶段,每一位学生最初的梦想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但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不相符。当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时,学生将不可避免的产生心理落差,尤其是在与本科生相比,更易加大高职学生心理的自卑特性。此外,高职院校大多为三年制,尽管学生在此期间可选取专升本提升自身的学历,然而受到校园大环境的影响,多数学生的思想意识将发生改变,失去学习初心。

三、新时代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落后

学生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周期性的工作,高职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三个学年中,必须遵循教育管理条例。学生在教育管理体系中,扮演的是教育与管理的被动接受者,由于大学生群体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对外界事物的认知除在网络体系外更多的是由接受教育而实现的,此种行为意识中,将令教育主体与学生之间产生一种从属关系。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往往会出现以学生为群体导向的统一化管理形式,忽略学生个体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此种宏观化的教育管理形式是与学生群体中个性化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性。在长期的定向管制下极大限制学生自身的发展,令本处在思想活跃期学生群体的创造力锐减,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来看是无法与人才培养战略相契合的[3]。为此,要想提高学生管理的实效性,必须对既定的管理理念进行优化,各项工作的开展围绕学生群体来执行,增强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二)管理模式单一

近年在社会多因素的触发下,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体系也正逐步完善,在新管理理念的融合下,全方位管理工作已经初见成效。然而,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管理工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职院校的信息架构体系不完善,网络信息化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化信息传输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信息获取途径等。此过程中,受网络平台共享化机制的影响,各类负面信息将随着教育信息渗透到高职教育中。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并不完善,如不良信息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将造成小范围的群体导向效应,阻碍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另外,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管理人员过于注重学生行为方面的教导,忽略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针对问题的处理,也只是以简单的说教为主,此种形式将令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动意识产生脱节,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管理机制匮乏

管理机制的匮乏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管理机构管制分离的现象,即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管理体系中党政分离执行的原则呈现出重心偏移问题。此类问题将直接增大工作难度,无论是对于学生管理还是教育管理等,都令实际工作目标产生一定的分化效应,严重阻碍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受到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影响,任务下达与执行过程将产生一定的差异性,令执行目标与管理目标产生偏移,无法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需求,此类问题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

四、新时代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研究

(一)创新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打破传统非对称式管理的局限,在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时候,转变固有的观念,即从强制性管理思维中脱离出来,令规章制度成为学生管理的辅助载体,而非是一种约束行为。新时代高职学生管理观念应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提高管理服务意识,将以学生为本作为管理制度施行的原则,同时注重学生的身心特性,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为学生全面化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以核心模式为主体,打破原有管理机制的壁垒,建设出基于需求、思想、行为于一体的管理格局。令学生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等形成一定的认知,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4]。

(二)拓宽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用范畴

首先,建立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管理体系。要想学生对管理形成本质上的认同,不仅需要通过外力进行引导,更需要学生对自身进行明确界定,以达到思维上的转变。高职院校应以思政教育为载体,发挥出思政执教效用,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引导,并监督各项教育环节是否落到实处,体现出新时代下教育育人、文化育人的价值。在具体教育实行中,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的诉求信息,只有将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才可令学生不会对教育本身产生抵触的行为。当学生将受教育形式等迁移到学习体系中,则将为思政教育的延伸打下基础。

其次,建立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管理体系。新时代网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中信息传输的载体,其多元化特性为各类信息的解读提供输出路径。为保证校园网络体系对多元信息进行过滤,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直观化、互动化优势建立校园网络体系,将校园网络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二阵地,如网页推广服务、网站教育服务等。同时,应针对网络浏览行为设定相应的制度,将道德准则作为网络行为的一个重要约束,令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当前高职院校以半开放运营模式为主,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社会属性也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如不良因素侵袭学生的思想时,易令学生产生孤僻、极端的心理性格,不利于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则是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的平台,在科学性、专业性体系的建构下,对学生心理信息进行动态化采集,依托于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出大环境下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然后制定相应举措,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以达到思想的引导与调控,便于后续的管理。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学生管理是一项有序性、规范性的工作,组织机构在执行某一项管理指令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在保障学生基础权益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对学生采取对应的管制,为校园良性化氛围的建设奠定基础。现行的管理机制在革新与完善过程中,应先将权力与责任进行融合,保证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在可控范围内,令规章制度作为教育管理工作执行的主要着力点。同时应将学生管理体系分为服务、教育、管理三个阶段,依据实际产生的效用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明确各项体系的权责。各项分管部门必须起到辅助与协调的作用,每一项管理制度的执行必须令事项所在的区域实现信息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对传统金字塔结构的管理形式进行同质优化,增加传统性、职能型的工作效率,提高学生管理质量,令学生的发展满足社会领域需求,为行业体系提供对接型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社会多元化属性的融合为学生教育形式拓展提供基础。高职院校必须对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优化,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围绕学生精心制定方案,确保教育管理服务可精准地落到实处,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管理工作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