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选编分析与阐释

2020-12-21 03:41梁淑雯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39期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童话小学语文

梁淑雯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作为目前全国小学统一使用的语文教材,了解教材中童话选文的分布与数量统计、优势与不足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教材为研究对象,在仔细分析统编版教材所选的童话后,发现教材在童话选择与编排方面出现以下问题:教材选编的童话道德教育倾向明显;教材选编的童话缺失其幻想特质;教材选编的中国童话偏多,外国童话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三条建议:童话选文应减少教化,增加语言的文学性;扩大童话选文的视野,平衡童话各类型的比例;按照梯度规律选取、编排童话,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童话;选编;小学语文

童话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类作品既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又能够反映真实生活,同时有助于激发儿童想象力思维,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与学习兴趣,且有利于促进他们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从2017年9月开始,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学生统一使用统编版教材,而许多优秀的童话作品也被选入其中。因此,了解教材中童话选文的分布与数量统计、优势与不足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结合其他学者关于各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童话选文的研究成果以及结合相关理论,基于统编版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教科书中童话的选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童话选文(即童话类型、童话主题)以及编排(即不同学段童话的分布数量、呈现方式和人物形象)两大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同时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对统编版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教科书童话选文的优劣进行反思,并据此给出相关的編选建议。

由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一个新投入使用的新事物,对此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有利于帮助小学语文教师熟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选文,从而更好地去完善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童话教学。

一、童话的定义

童话,儿童文学是具有游戏、快乐、想象、诗情画意等特性的一种受儿童喜闻乐道的文学体裁,同时也是最接近儿童生活的一种文体。童话类作品通过丰富的幻想,使用夸张、拟人和象征等手法来构造艺术形象,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给世间万物带来生命,让所有事物变为“人”,以此来创作适合儿童欣赏的文学作品。此类作品既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又能够反映真实生活,同时有助于激发儿童想象力思维,培养其审美能力与学习兴趣,对促进他们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主体,同时也是最能够引起儿童阅读喜好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幻想故事。它的描述对象主要是儿童所理解的事物和人,并且还把自然世界的生活“社会化”,把社会现实世界的生活“童话化”。另外,童话语言简易明了,生动形象,且故事情节往往跌宕起伏,引人注目。童话创作者透过儿童意识和语言系统来描绘一个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有人的特点与性格,他们有情感、有思想,能对话、能嬉戏,甚至还会有超自然的现象出现。这样的世界充满趣味,符合了儿童爱好幻想的本性,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身理与心理。

(一)童话的范围及类型

按童话文体的来源来划分,可以将童话划分为民间童话与创作童话。民间童话是指在我国各地普遍流传,充满强烈幻想基调的民间故事,由人民群众共同创作,带有童话特点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民间文学的一份子;创作童话即现代童话,是由作家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阅读审美特点而创作的,具有独特且多种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

根据童话中出现的事物形象,理论学者们把童话分了三种,而这种分类方法在儿童文学界基本是公认的。第一种是超人体童话,是把故事人物和行为活动超人化了的童话,例如《神笔马良》。第二种是拟人体童话,是把事物人格化了的童话,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人类以外的各种事物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性格行为等人类特性。这种类型在童话中最为常见,如《木偶奇遇记》。第三种是常人体童话,童话人物是现实生活里的普通人,但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来描写他们的生活,这些人的人物形象、表现、经历都特别奇特夸张,有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荒诞,如《皇帝的新装》。洪汛涛教授也提出了另一种分类方式,即由童话作品的主题所呈现出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将童话区别为“科学童话”和“文学童话”两类别。而科学童话也被称之为知识童话,因其有利于提高儿童思维逻辑发展以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宗旨的特征,科学童话具有极高的认知价值,如童话作品《要下雨了》,等等。但实际上,文学童话占教材中童话选文的比重较大,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常见的童话。

除了上述以童话事物的形象为标准所划分的类型,本研究还使用将童话划分为外国童话与中国童话,以及将童话分为创作童话(由童话作家创作的童话)、民间童话(由民间故事流传至今的童话)和教材体童话(由教材编写者创作的童话)的划分方式对教材童话的选取与编排情况进行分析。

(二)童话的功能

根据最新研究的数据可知,童话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出版率逐渐增高,其教学作用也日益凸显。而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主体,其对儿童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因此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必不可缺。此外,周作人也曾在其著作中高度赞扬童话对儿童成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可知童话在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他在《童话略论》中说道:“童话之余儿童既足以餍其喜故事之要求,且得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使各期之儿童得保其自然之本相,按程而进,正蒙养之最要义也。”童话内容“用以长养其想象使即于繁富,感受之力亦渐敏疾,为后日问学之基。”“童话叙社会生活,大致略具,而悉化为单纯,儿童闻之,能了之人事大概,为将来入世之资。”

当今的教育学者们认为,童话对儿童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审美功能、娱乐功能、认知功能、教化功能以及调节心理功能这五方面。恰是因为童话自身的特殊性质与儿童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童话”作为一种必不可缺的儿童文学体裁被选取与编排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且受到学生的喜爱。正确看待童话的功能,是教育研究者选编教材,教师进行童话教学时务必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二、统编版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教材中童话选编分析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语文课程的人文特性愈加受到重视,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文学教育的地位在语文教育中不断提高。而童话作品作为文学教育中的重要优质学习资源,其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受到了肯定。如今童话作品已被大量地选编进入了统编版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语文教材当中,成为了教材里的课程资源。以下,笔者分析进入教材里的童话作品是什么类型,数量占比各是多少,这些作品总体呈现的优势方面有哪些,反映了什么情况?我们务必要从整体上对统编版一至三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选取与编排情况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统编版一至三年级教材中童话选编的基本面貌

笔者通过参考多方资料,根据童话不同体裁的分类,结合统编版一至三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实际情况,大致将童话主题归纳概括为以下七种类型,分别是中国童话、外国童话、知识童话、文学童话、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与常人体童话七大类。下面对统编版一至三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三个年级六册书中的童话选文的情况作一个简明的梳理。

1.各年级教材中童话的编排分析

(1)童话选文不同年级的分布比例

笔者统计整理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课文的数量,从表一中发现一至三年级教材的课文在该版本的教材中共有140篇,其中童话选文占比最高,占课文总数的32.9%,共有46篇。笔者还分别统计了统编版一至三年级语文各册书中童话选文的相关数据,可知一年级教材出现童话共15篇,占全部课文比重的42.8%;二年级教材出现童话共18篇,占全部课文比重的36%;三年级教材出现童话共14篇,占全部课文比重的25.5%。

从统编版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教材中关于童话选编数量的研究数据中可看出,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编情况中,童话这一体裁的课文占据了一定的分量。但是从统计情况中可知童话选文的占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在逐渐减少,其主要分布于低年级教材当中。

(2)童话选文的呈现方式阐述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教材中的童话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以精读、略读课文的方式呈现,而另一种则是以同一体裁相同主题的方式呈现。

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教材编写者会使用特殊符号,醒目地标识在课题旁边,学生与老师以此来区分该文章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本文也以此为依据,统计了统编版一至三年级的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数量。

从表二数据可知,一年级共有15篇童话且都是精读课文;二年级共有18篇童话且还是精读课文;三年级共有14篇童话,其中7篇是精读课文,7篇是略读课文。

再关注到第二种呈现方式——以同一体裁相同主题的呈现方式,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展開介绍这一种童话选文的呈现方式。

组合图1 呈现方式相同单元

组合图1源于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导语里清晰指出本单元的人文素养是“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唱歌”。而要求学生所要掌握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本单元里的课文都是童话类型的文章,分别是《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这是以同一体裁为选编课文标准的单元。

组合图2 主题相同的单元

组合图2源于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导语里清晰指出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在本单元中,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不会叫的狗》,它们都属于童话,并且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童话选文的结尾都具有开放性,课后习题都要求学生发散思维,根据童话选文的逻辑与结尾来把故事说完整,来推测猜想故事的发展情况。由此可得知这个单元是以相同主题为标准来选编课文的。

(3)童话选文的人物形象分布阐述

著名儿童文学家王泉教授将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三种: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其中常人体童话是指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形象都是以普通人的情感、能力和形象出现,展现的是现实世界中普通人的生活。超人体童话所描写的是超自然世界里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行为活动,主角通常都是妖魔鬼怪、神仙。拟人体童话是指童话故事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将除人类以外的所有物体都赋予生命,使其拥有人类独有的情感想法。这些人物形象在童话选文中分布比例现状由下表可得知。

经笔者统计分析发现统编版一至三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超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明显少于拟人体童话,而且超人体童话在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而常人体童话则出现在三年级教材中,有且仅有4篇。从中能够看出教材编写者在选取童话时的内心想法,他们希望这些课文能够贴近儿童的心灵,然而单纯选用拟人体童话则不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对儿童从现实生活过渡到想象生活的铺垫程度也较低。

2.教材中童话选文内容及类型的分析

(1)童话选文的类型分析

从表四可以得知,统编版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的教材中,外国童话明显少于中国童话,中国童话共有38篇,然而外国童话仅有9篇。被选入教材的童话绝大部分是中国童话,外国童话数量较少。

从表五可得知,统编版一至三年级教材中的文学童话多于科学童话,(下转第18版)(上接第17版)文学童话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长也在不断增加,说明教材编者对文学童话的重视日益剧增。从中能看出教材编写者在童话选取时较为重视童话的实用作用与道德说教的作用,较为忽视知识性的教育。

从表六可以看出,统编版一至三年级教材中的创作童话、教材体童话、民间童话的分布比例悬殊大,其中经典童话所占比例最大。

(2)童话选文的主题分析

主题是指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经研读多方资料后,本文大致将童话主题归纳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分别是知识教育主题、方法教育主题、生态保护主题、道德教育主题。知识教育主题,即童话选文目的增加学生的知识,向学生传递自然、科学、生物等等方面的知识,如,《小蝌蚪找妈妈》《雪孩子》等。方法教育主题,指童话选文是为了启发学生善于动脑,开发智慧以及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风娃娃》等。生态保护主题,即童话选文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观念,如《美丽的小路》等。道德教育主题,出现频率最高的童话主题,主要是指童话选文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念,例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等。经过统计,童话选文的各主题比例分布如表七所示:

从上表可知,统编版一至三年级语文教材童话选文中道德教育类主题的占比最高,其次则是知识教育类、方法教育类、生态保护类。从这样的童话选文选取情况可以看出,在一年级时知识教育类童话占比最大,并且这些童话都与自然界里的生物密切相连。这个时候的学生亲近自然,对一切充满好奇,喜欢自然界里的一切生物,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在选编童话的时候充分的考虑了这一点。而渐渐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心灵也慢慢发展,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这个时候在语文教材中安排一些道德教育类的童话,更有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二)统编版一至三年级教材中童话选编的特点分析

童话对于儿童具有培养言语技能、塑造性格品质和丰富想象力的独特意义。随着新课改的推行,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珍贵的教学资源。总而言之,童话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材以及教学资源。因此,研究分析统编版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教材童话选文的特点,有助于广大教师教育者能够更深刻地熟悉、了解童话选文,进而促进课堂教学工作顺利开展。除此之外,也能使教材编写者对童话选文有全面的认识,利于教材编写进一步完善。笔者经过对教材中童话选文的分析及参考多方资料后,提出统编版一至三年级教材中童话选文的特点从有以下三点。

1.童话选文主题丰富,且深入儿童内心

主题,即作品中蕴含的中心思想,这是作品本身所承载的基本意义。主题代表着作者的思想,代表着作品要传输的观念,一篇作品如果没有主题,便等同于人没有了灵魂。经笔者仔细研读统编版一至三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其所选编的童话选文内容丰富、主题范围广,并且积极向上,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培养优秀的行为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学科的地位以及性质,加之统编版教材的出台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渐渐被教育研究者们关注起来,使得教材编写者在选文与编排上也更加注重文章内容的人文性。这些童话选文中,也有多种主题交融的作品,此类作品给人丰富多层的审美感受,给予学生以无尽的美的感受。例如《风娃娃》一课中,作者以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遇到事情要学会变通的方法,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让学生知道“只有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还要看对别人有没有用”的道理。小学生犹如一面干净白皙的墙,任何好的坏的都能对他们起到作用。饰演它们之间的媒介正是统编版小學语文教材,其教会学生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能够明辨是非黑白,形成正面积极的三观。

2.童话选文的人物形象符合学生对美的理解

童话的三种人物形象分别是常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其中常人体童话是指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形象都是以普通人的情感、能力和形象出现,展现的是现实世界中普通人的生活,例如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等。超人体童话所描写的是超自然的人还有他们的活动,主角基本都是妖魔鬼怪、神仙。不过由于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顺序的原因,在一至三年级的语文教材当中暂时未有呈现。拟人体童话是指童话故事采用拟人的写法,将除人类以外所有有生命和没有生命所有物体都赋予属于人类的感情思想,例如,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雪孩子》这一课的雪孩子、小兔宝宝。这些生物形象都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并不陌生。出现较多这种类型的课文,能够吸引学生们的读书兴致,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极为有益的。经对统编版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教材中童话选文的统计,拟人体童话共有39篇,其中30篇被选编进入了低年段教科书中。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拟人体童话中的人物形象迎合了小学生“泛灵”思想,尤其是对于学龄初期的儿童,这样的童话提升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童话编排的呈现设计巧妙

童话选文的呈现设计十分巧妙,其体现在单元主题、习作主题与选文主题的紧密相连及童话选文与现实生活环境巧妙衔接等方面。

童话选文在统编版一至三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将体裁相同的课文设置在同一单元。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的课文全部都是童话。与此同时,紧贴单元课文后面的语文园地以及习作这两大板块的内容都能和这个单元紧密相连,并且能够为这个童话单元的学习做补充。另外,教材编写者还别有用心地根据我国现实生活的季节特点对童话选文进行编排,让童话选文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帮助学生在学习童话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进一步体会、感受童话故事的氛围。例如,《雪孩子》一课被安排在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时间为冰雪皑皑的冬季;《开满鲜花的小道》则被安排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教学时间为春暖花开的春季。

(三)统编版一至三年级教材中童话选文存在的不足分析

童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必不可缺的重要地位,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多数童话课文都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选编方式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以下将结合统编版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选文以及结合上文分析的数据情况来探究教材中童话选编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取的童话主题道德教育倾向明显

道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且感受祖国历史悠久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渗透,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使学生能正确听、读、写、说汉语,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感受汉语的奇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次要地位,并且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前提与基础下接受道德教育。正如郭沫若所说,“儿童文学不是干燥辛刻的教训文字——儿童文学中本寓有教训的意义,但要像藏在白雪里的刺手草芽,决不能像张牙舞爪的老虎”,要使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教育。

但在统编版教材中,部分童话选文却违背了这样的本质,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而知识教育或是文学教育则较为淡薄。例如,《蜘蛛开店》写出了小蜘蛛害怕困难而选择逃避、《我变成了一棵树》则是写出英英讨厌妈妈的唠叨与喜欢玩耍而想要变成一颗大树……这类选文中,它们的共同点是故事主人公都是有缺点不懂事的“坏孩子”,需要接受别人的指导才能长大。但是故事主角身上的所謂的“缺点”正好与儿童本性是一致的。儿童天真好玩、害怕困难等天性在教材选文中被当做是错误而被指责批评。这种突出道德教育的童话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其承载过多的道德教育的责任,难以激起小学生阅读与学习的兴趣,降低了童话本该有的价值意义。当然,通过适量的童话进行道德教育无可厚非,但教育的方式不应如此。

2.教材选取的童话缺失其幻想特质

(1)拟人体童话占教材入选童话比重极大,超人体童话数目为零

在统编版一至三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童话共有43篇,其中拟人体童话就已经占了39篇,而超人体童话的数目不料为零!这说明统编版教材选编缺少超人体童话,缺少儿童喜爱的幻想与快乐精神。但超人体童话是童话类型中最含幻想意味并且特质最鲜明的一种类型,对激发儿童想象力、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幻想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拟人体童话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通过拟人化的事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幻想性更强的超人体童话也有许多著作代表,例如《神笔马良》《九色鹿》等,这都可以引入教材,增加教材的趣味性以及幻想性,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2)入选的科学童话过多强调知识而忽略童话本身的幻想艺术特质

儿童文学作家们依据儿童天真烂漫、好奇心强、喜爱探索等特点,把一些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巧妙地隐藏在童话故事里,帮助儿童在阅读童话故事的过程中了解、接收科学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引入科学童话十分必要。然而部分科学童话本身往往鱼龙混杂,有些科学童话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输出,导致童话丧失了它本身的特点。例如,教材中的《要下雨了》,仅是因为文章加上了动物们的对话才使其拥有童话的“气味”,假如把其去掉,则就变成了对自然知识的科普罢了。

3.中国童话偏多,外国童话作品引入数量较少

经统计对比,显而易见的是现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外国童话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态度,即便引入也多是些充满道德训诫倾向的题材。其实,儿童文学发展至今时今日,外国童话中仍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品可以拿来选编,它们主题丰富且不仅局限于道德教育,语言十分生动幽默,形象丰富饱满,具有童话最本质的特性——幻想夸张。例如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詹姆斯·马修·巴利的《彼得潘》等等,这些幻想色彩十分浓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童话往往会更受学生青睐。外国童话同样也是一座巨大的文化智慧宝库,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文化瑰宝,它所体现的优秀文化同样值得学生拥有。

三、教材选编优化建议

(一)童话选文应减少教化,增加语言的文学性

学习童话作品本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但当这些作品都充满着教化与功利,那将使学生失去对儿童文学作品学习的兴趣。因此,教材选编者要转换角度,站在儿童角度思考,充分理解儿童真正的心理需求,真真切切地解放儿童心灵,守卫儿童单纯又美好的想象世界,拒绝选入以说教以及道德训诫为主的“假童话”,不能为了达成教化而舍弃儿童文学作品当中的语言文学性和对儿童思维与精神的培养功能。此外,更应该充分考虑童话作品语言的文学性,减少选文说教性的语言,这样才可让儿童心灵得到成长。

(二)扩大童话选文的视野,平衡童话各类型的比例

教材的选编不能够顾此而失彼,不能只大量入选某一类型的童话,否则将难以满足我国儿童思维特征和年龄差异等不同需要。因此,针对教材中童话的选编,不能仅局限于中国作家创作的童话,不能仅局限于拟人体童话,而是开拓童话选编的视野,多选编类型多样的中外优秀作家的童话著作,平衡童话各类型的比例。引入一些经典的童话作品,例如《夏洛的网》《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等等,这样也能为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增色不少。这些各种类型的优秀童话作品能够在激发学生幻想力的同时,也能够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输一些基本且重要的三观,让学生们能够怀有积极纯洁的心灵。

(三)按照梯度与规律编排童话,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根据上文对统编版一至三年级教材中有关童话选文的分析,可得知在小学一至三年段的教材所选编入的童话作品,都是拟人化童话,并且其它科学童话也难以看出童话本身的特质,其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其实该年段的儿童有不同的阅读需求,而这个阶段又是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对现实世界建立认知的关键时期。学生需要具有幻想力的文章,需要与现实世界贴切的童话故事。教材中的童话选文,不能只过多呈现一种艺术形象,不同学段的教材中,应放入适合学生的不同类人物形象的童话。因此,需要教材选编者按照梯度以及规律,根据儿童心理发展以及认知发展的特点,为这个阶段的小学生选取、编排合适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周作人.童话略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

[2]侯颖.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郭沫若.儿童的书[M].河北教育出版社,1923.

[4]周欣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12).

[5]柯佳译.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5(3).

[6]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吴其南.童话的诗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14.

[8]屠玉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题材分析与阐述——以苏教版为例[J].吉林教育,2017.

[9]汪芳芳.统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的童话选文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

[10]吴杰.人教版小学语文童话作品选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11]莫崇芬.何利辉.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编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学院学报,2018.

猜你喜欢
统编版教材童话小学语文
基于统编版教材的课堂提问技巧探索
统编版教材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四梁八柱”
聚焦教材“切入点”层层推进语用力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单元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