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师徒间缄默知识教学探析

2020-12-23 04:54李娟
职业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教学

李娟

摘要:缄默知识的习得与迁移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因素。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现代学徒制师徒间缄默知识的教学是师徒双方运用符号进行交流互动,在符号互动中完成缄默知识从企业师傅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以符号互动论的视角剖析现代学徒制师徒间缄默知识教学的过程,探究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师徒间缄默知识教学的促进策略,为提升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现代学徒制;缄默知识;教学;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11-0022-05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1]。在企业学徒培训中,学生以学徒身份跟随师傅开展学习,掌握技术技能、积累经验、提升职业素养、感受企业文化,在此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大部分可归为缄默知识。野中郁次郎认为缄默知识具备高度个人化、难以形式化的特点,这类知识根植于个体的行动与经验,反映人们的价值观与情感,既包含认知层面的信念、领悟、理想、心智模式等,又包含技术层面的秘诀、手艺和技能等[2]。缄默知识的习得与迁移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学徒制中师徒间的互动对于缄默知识的教学有着天然优势。

符号互动论是微观社会学中的代表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事物的意义,以及符号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和社会过程中的作用[3]。师徒间缄默知识的教学是师徒双方运用符号进行交流互动,在符号互动中完成缄默知识从企业师傅传递到学生的过程。本文试图以符号互动论的视角剖析现代学徒制师徒间缄默知识教学的过程,探究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师徒间缄默知识教学的促进策略,为提升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符號互动论与师徒间缄默知识教学的适切性

符号互动论与师徒间缄默知识教学二者间存在一定的适切性,主要表现为缄默知识与情境知识相契合。布鲁默在符号互动论奠基人米德的基础上将理论体系化,进一步探究了情境知识和社会互动之间的关系。情境知识是指存在于人际互动过程中,依托互动情境及行为主体而形成、存在、转移和发展的知识,并且在个体的主观世界和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客观世界来回往复[4]。现代学徒制中的缄默知识与符号互动论所关注的情境知识有着相似内核。

其一,缄默知识和情境知识都不为个体所觉察却能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个人的行为。迈克尔·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是一种无法被系统阐述的个体在行动过程中所具备的知识,从本质来说是一种与个人体验、直觉与洞察能力相关的依托于个人理解水平的知识[5]。情境知识则是从个体行为中产生,在个体与他人或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又反过来再次影响个体。

其二,两者都受主体所在的社会环境影响,具有情境性。石中英认为缄默知识相较于显性知识来说其文化特征更为强烈,与人们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中所分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6]。而情境知识则受行动者之外的客观世界影响,其出现往往与特定问题或任务情景紧密相联。综上可知,情境知识与缄默知识的内涵具有契合性,从符号互动论视角分析,可将师徒间传递的缄默知识归类于情境知识。

二、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师徒间缄默知识教学

(一)师徒间缄默知识的教学是以符号为基础的互动过程

米德认为,象征符号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支撑,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借助于语言、文字、动作、表情等象征符号以获得理解和达成共识。只有具备意义的才能称为符号,否则只是一种记号。按照布鲁默的分类,符号既包括物质实体,如物质客体,又包括精神现象,如人的各种范畴、制度、指导性理念;既包括人类本身,又包括人类活动,还包括各种情景等。所有这些符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因此,可将符号概括为:是具有一定意义并有一定外在表现形式的事物,包括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生物体和声、光、电等)、社会中的各种事物(人类及其语言、动作以及社会制度等)、以及有外在表现形式的各种意识(思想、观点、理论等)[7]。符号是社会互动的中介,个体既生活于自然环境中,又生活于符号环境中,并依赖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来适应环境得以生存[8]。将企业学徒培训这一环境看作带有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构成的符号环境,其中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师傅与学徒之间以符号为媒介展开的社会互动过程。师徒教学中所传递的知识不同于有形物品可以简单地由一方传至另一方,而是需要借助符号完成对知识的存储、传递、翻译才能达成目标。由于缄默知识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其教学过程更需要挖掘对教学符号的感知和互动。运用符号互动论来探析现代学徒制中缄默知识的教学优势在于,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原本抽象且难以觉察的缄默知识用符号这一载体具体化并加以分析。

(二)师徒间缄默知识的教学是双方完整自我的构建过程

米德的核心观点为心智、自我和社会这三者是通过符号互动而形成、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米德认为,人的心智并非某种事物或实体,而是一种双向的社会过程,既包括理解象征性符号的内化过程,又包括运用符号赋意义于客体的外化过程[9]。心智的发展主要通过“想象性预演”和“承担他人角色”两种方式进行,又以这两种能力进行检验。具备心智的个体在自身经验与外在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出自我。个体完整的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辨证统一。其中,“主我”是个体对外部情境刺激的直接反应,是个体的即时行为,具有非反思性、冲动性、创造性;“客我”则是包含了外部期望的存在,以他人眼光来评价和调节自身行为,具有规范性、约束性、指引性。“主我”是个体进行某一行为的动力,“客我”是个体实施行为的方向,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自我”。

现代学徒制中教学主体分为企业师傅和学徒,教学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展开,师傅通过示范、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某一操作技能或流程,学生则通过观察、模仿和练习对技能进行理解、内化和巩固。在此过程中,师徒双方产生符号互动,且双方都于互动中完成了自我的重新建构。对于师傅来说,其“主我”在接受了开始教学的信号之后展开了行动,而为了满足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师傅的“客我”会提醒自己选用学生能够听懂的演示方式和教学语言。“主我”和“客我”的融合影响了师傅最终做出的行为,最终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师傅则是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完整“自我”。对于学生来说,其“主我”的主观想法是要把课程学好。要想学好,就需要以师傅的标准行为为模板,对师傅的动作、流程进行模仿,承担起和师傅一样的工作任务操作者角色,并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师傅的既定要求。这是“客我”引导下的行动,学生在“主我”与“客我”共同引导下,学生的“自我”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师徒就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下完成新自我的构建。

(三)师徒间缄默知识的教学是共同情境定义的生成过程

在符号互动论的代表学者托马斯看来,人际互动总在特定的情境下实现,人们对某一特定情境中所特有的目标、行动、内容、符号、方式等作出自己的解释,这个过程被称为“情境定义”,是指个体对彼此的互动行为进行解释或定义,并按照这种解释或定义做出反应[10]。根据这一观点,现代学徒制师徒间的教学正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情境,这其中包含了需要师徒双方共同定义的因素,例如学徒制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

为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完成,在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中必须寻求师徒双方对教学情境的共同定义,尤其是对于缄默知识这类在经验中生成、难以用言语准确表述的知识。一方面,师徒双方需要通过符号互动,对教学情境意义达成共识,这就需要在开始教学之前明确某些特定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另一方面,师徒又根据各自的经验和知识储备,能动解释教学情境意义,并创造新的教学意义。具体来说,师傅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时的表情、回答、操作等符号信息以确认自己是否讲授清楚,再针对学生的反馈重新确定教学难点,以再次组织教学符号进行修正。学生也在观察师傅讲解、示范的过程中,挖掘到除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符号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

三、师徒间缄默知识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师徒间的互动关系

缄默知识的传递依赖于双方的互动,因此双方的关系质量会影响缄默知识的传递。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现代学徒制着眼于学徒个体的职业规划和个性化发展,师傅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擅长领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而師徒之间信任关系的远近则会影响师傅和学徒对彼此个性的了解,疏远的关系会阻碍师傅根据学徒的特点开展教学,如果没有建立起平等、密切的关系,仅仅例行公事的话,说明师徒双方交流深度不够,缄默知识则难以顺利传递。此外,在我国看重人情这一大环境下,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更容易影响个体的态度与行为。师徒间基于平等和信任营造的良好互动氛围,能够使师徒双方在教学和日常交往过程中产生更高的交流频次和更舒适的交往方式,由此可拓宽缄默知识转移的途径。

(二)师傅的教学意愿和能力

师傅作为缄默知识教授和传递的主体,一方面,师傅自身缄默知识教学的意愿是教学成功的首要前提。对于企业师傅来说,是否愿意与学生共享知识和经验、共享的程度多深等问题直接影响着缄默知识的教学效果。缄默知识体现了师傅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工作能力的升华,相当于是师傅的核心竞争力,共享缄默知识容易造成影响自身利益的冲突。并且,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下的师徒关系本就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师傅作为员工更容易产生被替代的忧虑。此外,由于师傅同时承担着企业员工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难免有一些顾虑。相比于原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的教师而言,企业师傅最重要的仍然是其原本的岗位,如果消耗太多时间精力进行教学而耽误了自己的工作,将直接影响师傅的工资报酬。因此,企业如果没有对师傅的利益进行保障,企业师傅的种种忧虑将影响其进行缄默知识传递的意愿,成为影响缄默知识传递的关键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师傅的缄默知识教学能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现阶段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本就较为短缺,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傅在企业工作方面来说是专家,但开展教学工作不一定得心应手,有些师傅甚至并未接受过教师技能的专业培训。而缄默知识的默会性、个人性等特征决定了缄默知识的教学本身就更有难度,对师傅的教学能力有更高要求。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学生是缄默知识学习和吸收的主体,其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因素都将影响缄默知识的成功转移。学生的学习态度既指导着学习行为,也影响着师傅对教学行为的选择。因为师徒间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双方共同组成了一个符号交流圈,处在其中的任何一方的行为都会影响交流圈的构建,并影响同处交流圈的另一方,使之产生为了适应交流圈变化而发出的行动,而这一行动又变为对方眼中的符号继续影响着下一个行动。好的学习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为更加积极、尊敬师傅,愿意主动思考和交流,也使得师傅更愿意对其传授自己的工作经验,产生主动配合徒弟的行为。此外,学生的学习能力则能帮助自己完成对缄默知识的接收、消化与应用。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越强,其缄默知识的学习质量也就越高。

(四)企业教学环境

缄默知识具有情境性,其产生和转移均依赖于特定的环境,而企业教学环境正是一种依托于现实生产场景和工作任务的真实环境,在背后支撑着缄默知识教学的开展。一方面,企业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场所、设备以及与市场对接的项目,这些物质环境是缄默知识的载体。学生在具体的岗位中操作具体的设备,实时根据生产目标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同时针对具体问题与生产目标进行针对性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在反复操作、理解与消化之后内化为自己的缄默知识。另一方面,企业教学环境为缄默知识的教学创设了文化氛围。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行为准则、历史积淀等内容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这些文化作为缄默知识的重要来源,必将给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带来改变。师傅长期在企业中工作,潜移默化中对企业文化产生了深刻理解和感受,在与徒弟接触和交往中也会对徒弟的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产生影响。此外,处于拥有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并提倡积极合作与友好信任的企业中,师徒间缄默知识的共享会更加顺畅。反之,若企业内部较为沉闷保守,人与人之间相互猜疑,这种氛围必定不利于缄默知识的传递。

四、师徒间缄默知识教学的促进策略

为了更好地促进现代学徒制中缄默知识的教学,需要着眼于缄默知识的传递主体、吸收主体以及企业教学环境三个层面的提升,并且强调缄默知识教学主体双方的交流互动。

(一)师傅应加强缄默知识教学能力的自我提升

企业师傅作为缄默知识传授的主体,其能力水平是缄默知识教学成功与否和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师傅要提升自我的缄默知识教学水平。

首先,师傅应完善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做好个人缄默知识管理。由于缄默知识依附于师傅而存在,师傅自身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和道德素养等会直接影响缄默知识的专业性,因此,师傅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以提高缄默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并且,缄默知识的默会性使得师傅思维中、行动中或许仍存在一些尚未被察觉的缄默知识,这部分知识需要师傅对自己的缄默知识进行挖掘,并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以扩充缄默知识的教学内容。

其次,师傅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在互动中建立情感联结。师傅要增强知识传授的意愿,需要认识到指导徒弟工作的过程也是自我进步的过程,自己能够从中学到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方式,还能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师傅应重视互动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强化各种交流,不仅师徒之间要加强沟通,各师傅之间、专任教师与师傅之间也应保持专业和教学上的交流,及时解决教学难题,彼此分享教学经验。在情感上应对学生保持开放、认可的心态,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主动交往,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师徒间缄默知识的转移才会更容易发生。

最后,师傅应改善缄默知识教学方法,提升符号运用能力。师傅在教学中应更加注意各种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在实践操作示范过程中运用符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感知和理解,在学生进行体验时及时运用符号肯定学生。使用符号时要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在开始教学前对学生的先存态度、认识和反应进行一个调查和测试,以便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教学。

(二)学生应加强缄默知识学习能力的自我升级

首先,学生应该增加学习主动性,拓宽缄默知识获取渠道。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主要在师傅的教学过程中获取缄默知识,但企业环境和工作场景中还会有各种缄默知识产生。因此,学生可以把企业中的其他师傅、员工、客户等也当作学习对象,积极参与一些跨组织、跨部门的学习活动,通过对这些情境的全面参与,拓宽自身缄默知识的广度。

其次,学生要注重反思观察,促进缄默知识内化。学生在拓宽缄默知识学习渠道,获取大量缄默知识之后,仍需对这些缄默知识展开进一步反思观察,从而将缄默知识内化至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学生还应主动与师傅进行讨论,在师傅的帮助下进行概括与反思,也可以定期撰写反思报告,科学地自我评价学习情况,总结所收获的缄默知识,从而在知识广度的基础上增加自身缄默知识的深度。

最后,学生还需要加强实践,在运用中巩固缄默知识。通过实践手段可以检验所吸收的缄默知识是否得以内化,并在此过程中将新旧知识融合,从而产生新的知识体系。没有通过检验的知识则需重新反思,直至真正为自己所用,在此过程中也能完成自我能力的升级。

(三)企业应加强缄默知识教学环境的建设

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环境相比于学校的环境更为复杂,只有优化企业教学环境,才能确保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场所中真正的获取缄默知识。

首先,企业应加强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互动情境。企业要营造关爱员工、鼓励合作、激励创新的和谐稳定的企业文化氛围,学生身处其中进行学习才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并且舒服地与师傅或者其他人员相互交流学习,从而促进缄默知识转移。还要完善公正的企业激励制度,使员工间的竞争关系得以缓和,让缄默知识在组织层面达成共享与利用。可以定期组织研讨会、座谈会、团建,促进组织成员间沟通互动,加强师徒间的信任。

其次,企业应该加强师傅教学培训,促进师傅教学水平的提升。校企双方应该通力合作,借助校方的师资培训资源,为企业师傅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增强其理论基础与教学方法,帮助师傅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2]罗仕国.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企业知识创造思想及其理论基础[J].科技管理研究,2015(17):241-246.

[3]渠改萍.符号互动理论述评[J].太原大学学报,2010(3):96-98.

[4]赵万里,李路彬.情境知识与社会互动——符号互动论的知识社会学思想评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5):87-93.

[5]郭海霞.缄默知识的教学困境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6]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01-108.

[7]李文跃.符号、教学符号与教学符号互动的探析——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53-56.

[8]王振林,王松岩.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解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116-121,174-175.

[9]羅凌云.浅谈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心灵、自我与社会》[J].企业导报,2012(16):233-234.

[10]刘芳.谈课堂教学的“情境定义”——一种符号互动论的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3):39-41.

(责任编辑:张宇平)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