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疲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2020-12-26 22:29曲文甲吴佳俊张富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4期
关键词:视物屈光滴眼液

曲文甲,吴佳俊,张富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四川 成都)

0 引言

视疲劳以视物时出现视物模糊、眼部酸涩、流泪、不耐久视、结膜充血、眼部及眼眶周围胀痛甚至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视疲劳常伴疲乏、头晕、恶心等全身症状,眼部长期不适感明显亦常伴有焦虑[1]等不良情绪,影响日常生活质量。明确视疲劳的致病因素,消除病因并积极干预治疗,结合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进行预防保健,达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层面上的健康是现代医学的新方向。

1 致病因素

1.1 眼部因素

1.1.1 屈光性因素

(1)屈光不正: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屈光不正是视疲劳的主要因素之一,且呈低龄趋势。贺志若等[2]研究发现屈光不正是引起视疲劳的主要原因,以25~50 岁年龄组人群多见。当眼部存在屈光不正时,物体所成的像不能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尤其是散光的患者,由于屈光体不同径线上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不能在视网膜上聚成一个焦点,而是形成焦线,所成物像模糊不清。眼为努力辨认物体,会动用较大调节力,睫状肌和悬韧带持续紧张造成视疲劳。有些患者为矫正视力会使用代偿头位[3]、眯眼视物用眼睑遮挡部分瞳孔减少弥散光线的方法来矫正部分视力,持续性紧张的姿态和精神状态也造成心理及全身的疲乏感产生。

(2)老视:老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屈光不正,是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弹性逐渐减弱,睫状肌功能逐渐降低,调节反应迟钝所引起的生理性调节功能下降,多发生在45 岁左右,并有呈年轻化的趋势。老视与视疲劳关系密切,尤其是中老年患者视近时,朱远军等[4]研究显示中老年组视疲劳患者中49.1%为单纯性老视眼,张玮[5]在对68 例中老年视疲劳患者的临床分析中发现约一半以上属于单纯性老视。对于中青年视疲劳者, 也出现了老视的增多趋势[6]。需注意的是老视引起的视疲劳和老年性视疲劳的区别,老视所引起的视疲劳是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老年性视疲劳的致病因素则更为广泛,如单纯性屈光介质浑浊、青光眼、结膜松弛症、眼睑下垂等,临床上应加以区分鉴别。老视引起的视疲劳虽是生理现象,但更易引起视力损害,王志玲等研究发现,视疲劳患者常合并近视力受损,多数是由老视引起[7],因此老视引发的视疲劳仍需予以重视,及时矫正治疗。

(3)屈光参差:屈光参差是指双眼屈光状态不一样,包括屈光性质不同以及屈光性质相同但屈光度不同。细微的屈光参差是普遍存在的,其中球镜度相差≥1.5D,柱镜度相差≥1D(两个条件满足其一)称为病理性近视。人眼的调节活动具有双眼等同性,故屈光参差者双眼无法同时在视网膜上清晰聚焦,会造成融像困难,双眼单视功能下降,引起视觉干扰造成视疲劳[8]。

1.1.2 眼肌性因素

眼肌性视疲劳是视疲劳的一种常见类型,是眼部神经过分紧张及眼外肌平衡失调所致[9],多见于隐斜患者。眼肌性视疲劳患者的眼外肌存在功能障碍,而双眼视物是必须保持视线一致才能获得清晰的双眼单视,为了保持正常的眼位和保持融合功能,负责这部分功能的眼外肌持续处于过度负荷状态,而眼部肌肉与人体其他肌肉一样,持续负荷会产生紧张、乏力、酸涩感,导致眼肌性视疲劳的发生。

1.1.3 调节与集合

视近时,为了使图像保持清晰要使用调节力量,为了保持双眼单视要使用集合力量,使双眼视线注视同一物体。调节和集合是联动的,二者均正常并保持良好的相互协同关系是保证正常双眼视物清晰的前提。当调节功能、集合功能失常或者调节集合功能不协调,患者必须调动融合储备来维持正常的双眼单视,当融合储备失代偿便会产生视疲劳。常见的调节性视疲劳包括调节不足、调节麻痹、调节痉挛等,集合性视疲劳包括集合不足、集合过度等。

1.1.4 其他眼部因素

视疲劳还与以下几个眼部因素相关:①眼部其他疾病,如干眼症、眼部慢性炎症、眼睑疾病、眼附属器疾病等。尤其是干眼症,二者皆是眼科临床常见问题,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多项研究表明干眼症在视疲劳患者中占较大比例[11-13];②眼部手术:常见的手术包括屈光手术[14]、斜视矫正手术[15]等;③屈光矫正:如存在屈光不正未及时矫正放任不管或者佩戴屈光参数与自身不相匹配的框架眼镜,佩戴普通隐形眼镜、角膜接触镜(RCP)、角膜塑形镜(OK 镜)不规范等。

1.2 外部因素

1.2.1 视频终端

视频终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s,VDT)是视疲劳的重要致病因素,且在青少年中有较大统计学意义[16]。一般认为,VDT 所致视疲劳与长时间注视视频终端所致眼调节集合功能异常、异常瞬目、姿势不正等有关。视疲劳程度受各VDT 的亮度、对比度、字体大小、屏幕荧光闪烁等显示因素影响,但目前尚无较系统的研究。

1.2.2 环境因素

外环境的异常刺激也可导致视疲劳,如环境湿度、空气污染、噪声、照明情况、墙壁颜色、活动空间大小等。

1.3 身心因素

1.3.1 心理因素

视疲劳属于身心医学的范畴,与心理因素密不可分。凌红[17]等对苏州大学视疲劳大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发现,视疲劳较重患者具有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Ye Z[18]等使用GHQ-12 问卷对2327 名日本行政办公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显示眼疲劳与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GHQ-12 得分高)。

1.3.2 全身因素

视疲劳与多种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如干燥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神经损害、甲亢、高血压病、糖尿病、营养不良等。

2 视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

视疲劳在中医中属“肝劳”范畴。中医对其较早就已有明确的认识,唐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七门窍》曰:“其读书博弈等过度患目者,名曰肝劳”,是关于视疲劳最早的记载。《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云:“凡读书作字。与夫妇女描刺,匠做雕銮,凡此皆以目不转睛而视,又必留心内营。心主火,内营不息则心火动。心火一动,则眼珠隐隐作痛,诸疾之所由起也。”这种长时间近距离视物,过用目力致使睛珠疼痛的现象,很早就被我国古代中医所认识记载。肝开窍于目,肝主藏血,肝气通目,气血畅达是双目视物的前提,本病位在肝,与心脾肾关系密切,故称肝劳。目前中医普遍认为本病的病机有:一是久视劳伤心神,耗气伤血,目系滞涩;二是脾气虚弱,清阳不升,目失濡养;三是劳瞻久视,年老虚劳,肝肾精血亏虚,目窍失养,不耐久视;四是肝气郁滞,脉络瘀阻,气血无以上荣于目。但由于中医具有个体化治疗原则,中医各派医家对肝劳的认识各不相同,临床诊治时还需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3 治疗进展

视疲劳的治疗现在主要以消除病因、缓解症状为原则,应以明确病因并消除为前提,以对症治疗为主要手段。

3.1 西医治疗

3.1.1 滴眼液治疗

(1)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是一种复合制剂,主要成分为洋地黄苷和七叶亭苷,均是血管活性成分,二者协同可增强虹膜睫状肌调节作用。现主要用于治疗屈光参差性、调节性、肌性、老视性视疲劳以及屈光术后视疲劳,临床应用广泛。

(2)维生素B12 滴眼液:维生素B12 作用于睫状肌,可有效改善视疲劳时眼部睫状肌的调节,同时维生素B12 具有修复髓鞘和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的作用,可维持神经组织功能的再生,对营养视神经也有一定帮助[19]。

(3)萘敏维滴眼液:主要成分为盐酸萘甲唑林、马来酸氯苯那敏和维生素B12,其中盐酸萘甲唑啉为咪唑啉类衍生物,可直接激动血管α-肾上腺素受体从而引起血管收缩降低局部血管反应,马来酸氯苯那敏为羟胺类抗组胺药,通过拮抗H1 受体来减弱组胺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二者合用可减轻视疲劳的干涩、瘙痒、充血、异物感等症状[20]。

(4)人工泪液:常见的人工泪液有玻璃酸钠滴眼液、聚乙烯醇滴眼液、羧甲基纤维素滴眼液、羟糖苷滴眼液、聚乙二醇滴眼液等,主要成分以亲水凝胶为主,具有亲水性和成膜性,可缓解并预防眼部干燥,润滑眼球,消除眼部的灼热、干涩、疲劳等不适[21]。

(5)其它类型滴眼液:常见滴眼液的还有牛磺酸类滴眼液,睫状肌麻痹药物如托吡卡胺滴眼液、山莨菪碱滴眼液、复发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复方硫酸软骨素滴眼液等。

(6)口服药物:某些研究表明某些口服药物如花青素复方胶囊[22]、亚麻籽油软胶囊[23]对缓解视疲劳有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

3.1.2 矫正屈光不正

及时配戴度数适宜的眼镜,保持佩戴时长,定期复查,根据变化调整度数,避免习惯性的眯眼、皱眉,矫正屈光不正,尤其是轻度屈光不正,是缓解视疲劳的有效手段之一。

3.1.3 眼部视觉训练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视疲劳进行相应的眼部视觉训练也可起到缓解作用,如调节性视疲劳可进行晶体操、反转拍、字母操表训练,斜视或隐斜视引起的眼肌性视疲劳可进行同视机融合训练,集合异常者可进行聚散球训练。工作学习间隙还应常闭目休息,久视近物后远眺以缓解调节。

3.2 中医治疗

3.2.1 口服中药治疗

视疲劳根据病机不同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益气、健脾、疏肝、补肾、养血等[24]。田一伟[25]对气血亏虚型视疲劳患者进行研究,治疗组予以益气活血汤联合七叶洋地黄双甘滴眼液,对照组仅给予七叶洋地黄双甘滴眼液治疗,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77.78%。刘静[26]对视频终端型视疲劳进行研究,治疗组予以驻景丸加减滋补肝肾、活血行气,对照组仅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66%,对照组总有效率37.93%。还有学者认为治疗本病主要从三阳经入手,三阳经维系目窍,供养气血,阳经多实,若三阳经脉郁闭不通则目窍失养,不耐久视,不通则痛,亦会出现目珠及眼眶胀痛,应用柴葛解肌汤清宣郁热、解肌止痛对视疲劳有较好疗效[27]。

3.2.2 针灸治疗

目与经络关系密切,临床较常见使用针刺法治疗视疲劳。黄钡明[28]取睛明、攒竹、太阳、上星等针刺治疗视疲劳患者总有效率可达100%。周丽[29]使用络通经开窍法针刺太冲、光明、太阳等穴治疗视疲劳总有效率为93.3%。目前对针刺治疗视疲劳的研究较多,但对不同取穴方法、针刺手法、配穴原则的对照性研究较少,对针刺有效的机制也尚不清楚。另外也有较多医者使用揿针、点刺放血、耳穴压豆、耳针、雷火灸、穴位按摩、穴位埋线、激光穴位照射、眼部刮痧等法治疗视疲劳,都有一定的疗效。

猜你喜欢
视物屈光滴眼液
常用电脑,眼镜度数不宜过高
冰珍清目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雾化治疗干眼并发视疲劳的临床疗效观察
过敏性结膜炎 用药&护理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18~30 岁近视病人眼生物测量参数的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学龄前儿童Suresight 视力筛查仪检查屈光异常标准的探讨
滴眼液不可随意用
眼的屈光参差及配镜
不可思议的奇人异事
视疲劳当以养肝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