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区域化学习活动中的“四有”观察者

2020-12-30 16:13
好家长 2020年1期
关键词:区域化观察者四有

文 项 吉

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应只是在教室中忙碌地穿梭,不应成为发号施令的权威者,不该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应站在幼儿的背后,沉静、慈爱、耐心地观察,从观察中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等准确信息。那么,我们应如何改变教师的教育职能,让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观察者呢?

一、做一个“有问题”的观察者

带着问题的观察是一种有意识的观察。在观察之前,教师要预设问题,确立观察目标,选择重要的情境进行观察,使观察过程更具全面性。

案例:在美工区里,我们新增了彩纸和折小猫的图示,西西和天天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我们在一旁观察,找到了症结:天天的困难是在第三步的折正方形,西西的困难是看不懂图示上“翻转”和“打开”的标记。对此,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不同的指导方式。我直观地将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折法定格展示给天天看,再鼓励她进行实践。我又将每个标记的意思逐一解释给西西听,让她读懂后再去尝试,最终她们都成功了。

二、做一个“有手段”的观察者

整体观察主要是为了了解各个区域中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水平。常用的方法是扫视和巡视,花费的时间较少。在区域游戏的起始阶段和结尾阶段,教师常采用整体观察的方法。因为活动开始时,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活动状况。活动结束时,也应整体了解一下幼儿的活动状况,以便确定结束时间,并注意个别幼儿的活动进程,以帮助他们做好结束活动的心理准备。

观察前,教师根据目标选择几个幼儿(或者一个区域)作为观察重点,教师在转移观察点的过程中,注意周边幼儿的活动情况,从局部看到整体。

三、做一个“有重点”的观察者

案例:区域化学习活动时,金老师让幼儿尝试学习夹夹子、扣纽扣的技能。晨晨摆弄起了夹子,但是一直没有把夹子夹在小动物卡片上。金老师看见了,走过来握住晨晨的手,教晨晨学会用夹子后才走开。不一会儿金老师又过来了,她发现晨晨在摆弄夹子上的小铁环,这一次金老师在晨晨身边观察了一段时间,没有提出任何建议。

面对晨晨两次玩夹子的过程,老师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第一次老师以为晨晨不会夹,于是进行介入,给予指导。第二次老师发现晨晨只是对夹子的构造感兴趣,因此不再介入,给晨晨继续探索的机会。由此看出,老师在观察到幼儿的兴趣点后形成了新的想法,正确处理了观察与介入指导的关系。

四、做一个“有分析”的观察者

通过对幼儿游戏情况进行分析,教师能够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游戏兴趣、游戏需要及幼儿的交往水平、认知能力等情况,以便更加客观地对幼儿进行评价,也为区域化学习活动的集体讲评环节提供交流依据。

案例:烨烨将积木一块隔一块竖起来摆放,他几次把目光投向老师,老师似乎并没有看到。过了一会儿,烨烨把积木一块一块地横铺在地上,并且把它们都连接了起来,过了一会儿,烨烨又把积木弄乱了,再铺平,如此反复。老师问:“你在铺什么呀?”“马路,长长的马路可以开汽车哦。”于是,烨烨把马路铺得很长,烨烨的马路吸引了很多幼儿来玩开汽车的游戏。但是游戏的过程中很快就出现了问题:马路太窄,容易造成“撞车”事故。乐乐和小绿“撞车”后吵了起来,这时,老师驾驶着“汽车”过来了:“这条马路太窄啦,只能用作单行道。”“什么是单行道?”“就是汽车只能往一个方向驾驶。”幼儿很乐意地接受了老师的建议,汽车都朝着同一方向驾驶,矛盾解决了。

烨烨多次向老师求助时,老师没有给予帮助,是因为老师要留给烨烨自主探索的机会。果然,烨烨表现出了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当烨烨自主设计马路后,幼儿们自主参与进来玩“开汽车”的游戏。当幼儿玩“开汽车”游戏发生矛盾时,老师分析小班幼儿解决矛盾的能力稍弱,便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介入,给予幼儿游戏指导。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主体发展与需要的前提。教师要做一名合格的观察者,观察时采用的手段丰富了,重点突出了,方法多样了,才能发挥区域化学习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活动真正“活”起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区域化观察者四有
多普勒效应之新讨论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用追击相遇的模型解释多普勒效应
“你看不见我”
基于Android的智慧竞赛APP设计与开发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