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提问艺术 培养思维能力

2021-01-02 16:22徐晓珍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52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能力有效性

徐晓珍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教师通过优化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  思维能力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被广大教师所关注,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提问,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艺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观察式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观察力

观察式提问是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考古实物、图表等,提出与此有关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特别是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并且要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和已知的知识联系思考,透过事物的本身发现其独特之处,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

例如在讲到隋朝的运河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要引导学生观察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然后再提问:“请找出隋运河的‘三点’‘四段’‘五条’”,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后回答都比较准确。又如在《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中要引导学生观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且提问:起点是哪里?先后到达了哪些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哪里?结合问题认真观察后,学生便对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有了深刻的了解,并在以后的填图测试中基本上都没出错。

二、比较式提问,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

比较式提问是指教师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后再回答问题,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求同存异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设置比较式提问时关键在于要抓住可比知识,用多种比较手段来启发学生,使学生通过比较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认识更准确、更深刻。且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如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内容相似、结果迥异的比较;内容上相同、结果相反的比较等等。

如在分析“抗日战争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这个问题时,可以把它设计成比较式提问,即“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请你分析中国在这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这样,既可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延伸,又可培养学生求同存异能力。如果比较的广度还不够,我们还可再将它扩展,即“把抗日战争和近代中国屡次反抗外来侵略战争进行比较,说明为什么抗战取得胜利,而以前却是屡败?”让学生在不断地分析、比较之后,能归纳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在于人心的得失,社会制度的优劣、经济基础的高低等规律。这样,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比较,从而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

三、陷阱式(障碍式)提问,培养学生质疑批判能力

陷阱式提问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适度、适量设计陷阱式问题,给学生思维设置障碍,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脑或动手查资料进行论证和批驳,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能力。所谓的质疑和批判思维是指对一般的或传统的观点、结论能大胆怀疑,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正确分析批判,并且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在課堂上设置陷阱式(障碍式)提问,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批判,从而培养他们在不同观点中作出选择和评判的能力。

如在讲授二战时,学生们对希特勒与二战爆发之间的关系有所分歧,于是,我就提出了两个问题。问题A:如果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的爆发;问题B:没有希特勒,二战一样会爆发。持观点A的同学认为,就是因为有希特勒这一战争狂人,所以才会有德国的法西斯专政,才会有欧洲战争策源地,才会引发了整个大战;持观点B的同学则认为,战争之所以会爆发是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又出现新的不平衡,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等,就算没有希特勒这个人,战争最终仍会爆发。通过一番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学生们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个人只能加速或减缓历史发展进程,却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规律”这一理论的深刻认识。这种陷阱式的提问既深化了知识,升华了理论,又培养了学生质疑和批驳的能力。

四、讨论式提问,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讨论式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挑选一些学生不易理解或有利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设计,诱导学生展开讨论,目的是使学生多方位评价历史事件,多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认识历史结论,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讨论式问题的设置,可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设想、探求多种答案,从而使其能够突破传统的旧式思维模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西安事变”中张、杨两位将军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果你是张学良,那么在扣押蒋介石后,你会怎么做?是‘留蒋’还是‘杀蒋’?请大家各抒己见。”学生们分组讨论后,发言相当积极,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在各组同学们发言、争论的基础上,我再给予及时的诱导、总结。这样,不仅使学生在争论中形成统一,而且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点拨式提问,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点拨式提问是指教师在讲解较复杂的历史现象或教材中关系到全局性关键问题时,适当地给予点拨,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也能突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例如,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是学生们共所周知的,但如果这时候老师反过来问:“如果林则徐不进行虎门销烟,那鸦片战争是不是就不会爆发了呢?”教师这一点拨提问,使教材中学生看似“浅显易懂”实则并未真懂的内容立即明朗化、深入化,不仅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多角度地思索问题,有助于他们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优化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易于操作、切实有效方法,使问题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家鼎.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03):46-48.

[2]黄卫军.创造思维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1):33-38.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思维能力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