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021-01-12 12:50张竞芳朱梦瑶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家教家风

张竞芳,朱梦瑶

(郑州大学 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基层社会是各种社会群体的聚居区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交织处,是社会资源的载体,社会组织的落脚点。[1]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从中央到地方环环相扣、系统完备。其中,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的治理难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进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由此可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离不开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大力推进和深入发展。

一、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及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应当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个“注重”凸显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隐含着家庭、家教、家风之间的密切关系,三者之间有其内在逻辑建构。家庭、家教、家风彼此依托,相互作用。家庭为“本”,家教为“术”,家风为“魂”。家庭是家教和家风存在的本体,但家庭的存在和发展,家庭功能及作用的发挥,同样也离不开起着中介作用的家教。家教作为中介之“术”贯穿于家庭之中,协调各种家庭关系,培养子孙后代,从中孕育和呈现出作为家庭风范、风尚和作风的家风。家风能够发挥上层建筑的作用并反作用于家教,进而为家庭铸魂。[2]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作用。

(一)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创新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着力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3]联合国妇女署发布的《世界妇女的进步:变化世界的家庭(2019~2020)》报告中指出,实现稳定与繁荣的社会,家庭、经济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就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作用。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过程中,既要让家庭建设服务于基层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又要在基层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过程中纳入家庭视角。[4]家庭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力量,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应当坚持以家庭为本,依托家庭的功能,注重家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用家庭建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础,能够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严正的家教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家风反映着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能够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神内核。注重家庭治理和弘扬优良家风是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抓手,推动和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进而加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二)基层社会治理是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家庭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目的,协调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社会规范秩序的建立,其成果都将最直观呈现在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的组成单元上。[5]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需要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时俱进,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注入时代内涵,使传统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的与人为善、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同时,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和基层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风民俗也可以为家教家风建设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源泉。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为家庭建设提供了宝贵财富,优秀的基层传统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民俗能够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环境,使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厘清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所凸显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三)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面临的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社会环境较之以往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虽然总体上发展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近年来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功能未得到充分实现,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家文化的缺失。有些家庭不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优良家风传承,忽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联系,导致家风不正,对家庭成员的道德和言行产生不利影响,家庭内部往往存在着较多矛盾和冲突。从实践中查处的案件可以看出,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贪污腐败的重要因素。[6]二是家庭关系松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抚养老人、养育儿童可以通过市场雇佣的形式来替代,导致家人互相陪伴的时间越来越少。此外,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小家庭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小家庭与外部亲属之间界限明确,关系疏远,并且还出现留守家庭、流动家庭等多种家庭形式。根据《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97 万。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容易滋生偏激情绪,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7]三是家庭传统功能弱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工受精、冷冻胚胎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家务劳动市场化,我国传统家庭模式受到冲击,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流动性加强,少子化趋势明显。家庭的人口生产功能、养老育幼功能等传统功能出现明显弱化,这不仅不利于家庭文明建设,也对基层社会治理形成阻力。四是家庭暴力的普遍存在。家庭暴力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它会给家庭成员带来身心伤害,造成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我国有些家庭成员法制观念淡薄,受害者在遭受家庭暴力后隐而不发,外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务事”,持旁观态度,导致施暴者变本加厉。这不仅不利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有鉴于此,结合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应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优势作用,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人心。

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一)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文化土壤

家庭是家文化产生的载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繁衍生息的漫长岁月里形成的以家教和家风为表现形式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优秀的家文化为治理提供了文化滋养。中华传统家文化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其中蕴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万事兴”等思想理念深入人心,修齐治平的智慧、家国一体的情怀、治家睦邻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家庭。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思想是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家庭风尚。红色家风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其中舍身为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齐家等思想都是新时代基层社会建设的养分,有助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体现,我国传统家训、家风中的“诚信友善”、“忠于家国”等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渠道,也是衔接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纽带。新时代的家文化建设以传统家文化为基础,吸收借鉴了传统优秀家文化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是对我国传统家文化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的继承和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将其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文化支撑,促进基层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健康发展。

(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协调基层社会家事纠纷解决

家庭是社会治理最为重要和关键的领域,家庭领域的矛盾是关乎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大事,因此家庭领域矛盾纠纷的处理便有着浓厚的社会治理色彩。基层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家庭中存在的矛盾具有内部性、可沟通性和可修复性。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亲情,强调孝悌伦理,当今中国人依旧注重家庭、注重情感、注重伦理,因而家庭纠纷具有特殊性。在发生家庭纠纷时,仅依靠法院判决的一判了之并不能真正解决纠纷,同时还需要依靠心理技术、情感手段等调解方法进行处理。

2018 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意见(试行)》,其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家事审判对婚姻关系的诊断、修复和治疗作用,弘扬文明与进步的婚姻家庭伦理观念,推进家风和家庭美德建设。家事审判改革以应对当前家庭危机,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而启动,从原来的由法院单独负责到现在的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家事纠纷解决机制,利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切实妥善化解家事纠纷。[8]面对家事案件,我国许多地区法院都采取诉前调解、诉中矛盾化解的模式,将妇联、社会群体力量引入案件纠纷解决之中,将中国传统家文化思想融入家事审判,主要表现为:一是将家庭纠纷调解员纳入人民调解员体系当中,保证诉调有效对接。通过诉前调解,大量家事案件在诉前得到调解成功后撤诉。二是设置家事调查员,在家事案件审理过程中人民法院对于需要进一步查明的事项可以委托相关机构或家事调查员进行调查。三是人民法院与当地政府或有关心理学组织机构建立协作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建议案件当事人或相关未成年人接受心理疏导。上述多元化家事纠纷解决机制适应我国国情,有助于各方形成工作合力,积家庭小安为社会大安,促进家庭和睦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基层社会自治、德治、法治的建设和发展

基层社会治理不只是政府治理,同时还需要社区和居民的共同参与,将工作重心下沉到家庭中,通过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风险社会的直接体现。[9]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许多基层干部在党组织领导下奋战在抗疫一线,对防疫道路、村口日夜严防死守,挨家挨户排查涉疫人员、发放口罩,向社区群众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引导大家不走亲访友、不扎堆聚餐。他们不仅是干部,同时也是家庭的一员,他们所体现出的优良作风得益于优良家风的影响,他们所展现出的不畏艰险的抗疫精神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其背后家庭的全力支持密不可分。

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组织的号召下自觉待在家中隔离,服从指挥,体现出极高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家国情怀。在人民群众长期居家隔离的情况下,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关乎每个家庭的和谐安定,也关乎家庭所在基层社区的和谐稳定。特别是广大妇女利用家庭成员居家隔离的防疫时机对家人进行科学防疫教育以及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她们言传身教,做好了家庭防护和亲子陪伴,稳定了家庭成员的精神状态,丰富了家庭成员的精神生活,约束了家庭成员的不健康生活习惯和行为,以小家带动大家,以家庭文明带动社会文明,为疫情防控贡献了自身的力量,同时也为法治社会的有序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之中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是国家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体现,有助于推动基层社会自治、德治、法治的建设和发展,开辟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三、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10]家庭文明建设是促进家庭关系平等和谐的重要手段,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应注重家庭文明建设。我国《民法典》第1043 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可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内容。[11]

1.重视夫妻关系文明建设

在婚姻家庭中夫妻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共同维护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重视夫妻关系文明建设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彼此之间负有互相忠实的义务,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二是对于未成年子女应当尽到共同抚养、保护的义务;三是对于老人和其他家庭成员应当尽到共同扶助、赡养的义务;四是对于家庭费用和家务劳动做到共同分担,增强责任意识,维护婚姻关系的平等和睦。夫妻关系文明建设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基础,夫妻关系的平等和睦可以推动家庭关系的稳定和谐。

2.重视家庭关系文明建设

家庭关系文明需要家庭成员依法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要互相关爱,互帮互助,共同维护家庭成员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要做到家庭各成员之间人格独立,尊重彼此的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共同维护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重视家庭关系文明建设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父母子女之间具有互相抚养和赡养的权利与义务;二是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平等;三是祖孙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在法定情形下有抚养、赡养、扶助的义务;四是禁止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家庭关系文明建设有助于保障家庭养老育幼功能的实现,传承和弘扬传统家庭美德,帮助家庭成员建立尊老爱幼、平等和睦、互帮互助的婚姻家庭关系。[12]家庭文明是推动社会文明前进的力量,家庭文明建设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树立责任意识,做到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和谐,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

(二)发挥家庭在社会纠纷解决中的助力作用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把个人与社会联结在一起,是价值观培养、融合、传递的首要媒介,也是社会治理最为重要的领域。在社会纠纷的解决中,家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发挥传统家文化的调和作用,减少矛盾冲突

家庭是伦理道德最基本的起源,中华传统家文化注重伦理道德,注重家庭建设和家庭凝聚力,追求稳定和谐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中华传统家文化反对矛盾冲突,主张寻求和平、妥协的解决方式,与社会治理所追求的和谐稳定理念相契合。中华传统家文化具有调和作用,一方面在面临冲突的处理时可以避免直接冲突,协调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也能够引导民众以更加理性的思维作出更为科学的判断,促进稳定的社会状态形成。[13]当今社会冲突的原因更加多样化,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从冲突的根源入手,从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入手。中华传统家文化提倡“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如将传统家文化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则能够重塑基层社会的伦理道德观,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冲突。

2.利用家庭的功能,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

家庭的功能种类丰富,比如生产功能、精神慰藉功能、组织经济生活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化功能等。家庭功能的发挥不仅关系到家庭建设,也关系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家庭的功能可以有效助力社会矛盾的化解,主要表现在:一是抚养和赡养功能。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载体,家庭在解决养老、育幼、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社会资源不充沛的情形下,家庭作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场所可以帮助整合社会资源,解决民生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冲突,实现幼有所养、老有所终、病有所治。二是精神慰藉功能。家庭的精神慰藉功能可以帮助家庭成员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培育健全的人格,呵护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对于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教化功能。家庭是社会教化的起点,一个人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对其一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要善于利用家庭的教化功能,面对社会纠纷时尽量通过调解的方式进行解决,避免矛盾冲突扩大化。家事审判制度改革是家庭的教化功能在司法领域的体现,在面对家庭纠纷和家事案件审判时应当注重以人为本,调解优先,建立协调联动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三)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基层社会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

基层社会治理不是政府单方面的治理,还需要社区和居民的共同参与。法律与道德都能够规范人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自治、德治、法治都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自治增活力,德治扬正气,法治强保障。自治、德治、法治相辅相成、优势互补,三者之融合必将会形成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14]

1.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自治相融合

在我国,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家庭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社会自治以家庭为依托,基层社会治理应当从家庭中汲取智慧,用家庭的管理方法应对其治理难题。我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体现了充分尊重婚姻家庭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立法理念,将婚姻自由作为基本原则规定在婚姻家庭编的一般规定中,以保证婚姻当事人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在离婚自由中,婚姻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离婚的方式,通过协议或诉讼的方式离婚。在协议离婚中,夫妻双方可自行协商解决子女抚养、共同财产分割、离婚抚养扶助等事项。此外,婚姻家庭编还充分尊重当事人对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处理的意思自治:夫妻双方可约定互为对方家庭成员、约定家事代理权、约定夫妻财产制的形式及婚姻存续期间所发生债务的性质和清偿范围。这些规定都保证了婚姻家庭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有助于通过家庭治理来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目标。

2.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德治相融合

中国人一直注重德治,如西周时期推崇“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立法思想,认为刑罚与教化必须统一于德的基础之上,传统儒家思想将道德教化和刑罚措施相结合,建议统治者实行“仁政”。家教家风是社会德治的重要基础,我国家教家风中一些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如勤俭持家、敬老爱幼、睦邻友好、家和万事兴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家庭是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优良的家训家风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家训的影响和家风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应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日常生活之事为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家庭教育中,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让孩子成长为有担当、有道德的人,全方位提高其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我国《新时代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良好的家风家训等道德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引导人们向上向善,改良社会风气。

3.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法治相融合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必须遵循国家各项法律的规定。新时代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关注家庭本身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立法,让家庭成为社会立法的依据。我国《宪法》第49 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将对婚姻家庭的保护写入宪法,是国家法律重视保护婚姻家庭的重要体现。我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第1043 条明确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此规定把中国传统优秀家庭文明、家风美德上升为法律,表明了社会主义婚姻家庭法的价值取向。[15]家庭暴力是当今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第1042条将“禁止家庭暴力”作为基本原则,第1079 条将家庭暴力作为诉讼离婚的法定情形,第1091 条将家庭暴力作为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体现出我国立法对家庭暴力的遏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我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受到冲击,针对新时期我国婚姻家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民法典》第1060 条增加了家事代理权制度,肯定了夫妻双方对于日常家庭生活事项的家事决定权;第1077 条设置了离婚冷静期制度,反对轻率离婚,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第1088 条规定了家务劳动补偿制度,以保障婚姻中弱势一方离婚后的日常生活。《民法典》顺应了时代发展,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同时,还要面向广大家庭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积极导向作用,增强家庭成员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深度发展。

基层社会治理不是脱离于国家治理的行为与活动,而是在道德指引和法律保障下进行的与国家治理相辅相成、紧密衔接的治理活动。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在加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同时,还要做到使其与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才能进一步号召广大民众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携手家庭共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家教家风
身体传送带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