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人生名利升沉为云烟
——苏东坡与歧亭处士陈季常的交往

2021-01-15 21:02饶学刚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凤翔黄州东坡

饶学刚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陈季常(1032- 1096),名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宋英宗凤翔府太守陈公弼(希亮、新牧)之四子,又名陈四。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陈先世于唐广明中自京兆迁移眉山。陈公弼知凤翔,举家又迁往洛阳(今属河南)。

陈公弼(1014-1077)自幼丧父。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任大理评事、长沙知县、殿中丞、鄠县知县。嘉祐二年(1057),任开封府判官,继任京东转运使。嘉祐八年(1063)任凤翔府知府,继任湖北房州知州。英宗即位,迁任太常少卿。后辞官告老还乡隐居十年,神宗熙宁十年(1077)逝世,追封为工部侍郎。妻程氏生子四人:陈忱,官为度支郎中;陈恪,卒于滑州推官;陈恂,官为大理寺丞;陈慥,未仕。

陈季常由儒士、侠士、道士而成为隐士,是个官二代。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稍壮,折节读书。家钜富,有洛阳与公侯并列的壮丽园宅,有河北得帛千匹的田岁。喜好宾客,蓄纳声妓。饱参道学,嗜酒好剑,自谓一世豪士。晚年大彻大悟,弃绝名利,隐居于黄州之歧亭,道号 “静安居士、龙丘居士” 。

一、凤翔初遇,谈今论古

苏东坡于仁宗嘉祐六年(1061)十二月到陕西凤翔府,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时年26岁。凤翔为周朝首都及以后各朝的著名州(郡、府)。血气方刚的东坡勤于政务,大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造美的生态环境,改造修葺 “饮凤池” 为东湖,作《东湖》《凤翔八观》《新葺小园二首》,构建 “东坡凤翔园林文化现象” ,让凤翔及其东湖成为今日之旅游胜地。

当时,宋选任凤翔知府,厚待苏东坡。嘉祐八年一月,陈公弼自京东转运使接替宋选的职务。东坡与陈公弼共事三年,关系应属正常。 “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为,不计祸福。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诛。然出于仁恕,故严而不残。”[1]依据《宋史》所说,陈希亮还算一个公平正直勇于担当的官员。不知怎么引起不少历史误会,说陈公弼待东坡不近人情。陈公弼以严著称。中元节假日,东坡不进知府厅参加例行宴会,被罚铜八斤;东坡写的公文常常被涂抹,修改数次才定;禁止人们像今人追星一样称东坡为 “贤良” 。按今天的干部品质要求,上司严格要求下级是合情合理的。这对历练年青而初入仕途的东坡来说是大有裨益的。然而,东坡 “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 (《陈公弼传》)。作《客位假寐》以解嘲,东坡自注:因谒凤翔府守陈公弼。

嘉祐八年,凤翔久旱不雨,苏东坡率民众祈天得雨,作《喜雨亭记》,获陈公弼太守点赞。随后,陈太守带领官民疏浚东湖,建筑凌虚台,命东坡作记。东坡在抒发以民之喜忧为喜忧时,借机讥讽陈太守对己不平意。陈太守爱才,大度,肯定了东坡从政为民的可贵信念,竟一字不改地让人把《凌虚台记》刻在石碑上。英宗治平元年(1064)十一月,陈公弼招饮凌虚台,东坡赋诗《凌虚台》,尽释前嫌,后来东坡 “已而悔之” ,还为陈公弼写传。充分体现了双方爱人以德的独特情谊和高风亮节。

苏东坡和陈季常就是在凤翔这样的环境里相识的。陈季常嗜好饮酒、击剑、打猎,出没山林间,自号龙丘子、方山子,素有游侠之名。 “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方山子传》)。治平元年十二月,东坡离职还朝,与季常分别。但此后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蛮荒之远,苏东坡依然与陈季常保持着联系,他们的友谊毫无私欲功利色彩。

二、歧亭再遇,黄州深交

歧亭,位于湖北麻城县西南,举水河畔的一个古镇,在光、黄古道上。又名西馆驿。在越过大别山关隘后,过往行人旅客首宿东馆驿,继宿中馆驿,再宿西馆驿。这里有两条道路,一条通往黄州、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另一条通往夏口(今属武汉市),两条道路交于一亭,故名歧亭。如今的歧亭,留下了苏东坡与陈季常歧亭聚游的诸多纪念处:杏花村、杏花书院、东坡街、苏步桥、方山亭等。

苏东坡《歧亭五首》的叙言,概述了苏、陈两人黄州的刎颈之交的全程: “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明年正月,复往见之,季常使人劳余于中途。余久不杀,恐季常之为余杀也,则以前韵作诗,为杀戒以遗季常。季常自尔不复杀,而歧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其后数往见之,往必作诗,诗必以前韵。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七年四月,余量移汝州,自江淮徂洛,送者皆止慈湖,而季常独至九江。” “慈湖” ,又名 “磁湖、张家湖” ,现属湖北黄石市。

自此以后,两人不仅密切联系,而且苏东坡在致同僚、亲朋的信中大量传递着陈季常的信息,可见友谊之深,非同一般。

“乌台诗案” ,诗人被贬为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神宗元丰三年(1080)正月,苏东坡顶着风雪辞汴京,直赴黄州贬所。这时,陈季常50岁,苏东坡45岁。二十五日至麻城歧亭,苏东坡受到老友陈季常的 “白马青盖” 隆重礼仪接待,留住陈季常静庵。他乡遇故知,促膝谈论国事民情、生态环保、修炼保健,饮酒游览,相互唱和。东坡作《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歧亭五首之一》《虞美人·冰肌自是生来瘦》《无愁可解·光景百年》《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等诗词数首。《临江仙》词的叙言说: “龙丘子自洛之蜀,载二侍女,戎装骏马。至溪山佳处,辄留,见者以为异人。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静安居士。” “龙丘居士、静安居士” 就始于此。

陈季常实是一位可敬可爱的方山子道士: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方山子传》)陈季常有《山居诗》: “鸟息我亦倦,行行取径微。石稜妨错足,藤蔓每钩衣。森木各天籁,连山同夕晖。推门吟袖冷,满带野风归。”[2]

苏东坡离开歧亭,二月一日到达黄州。政治、经济、精神都处于困境甚至绝境的两人,命运决定他们无法分离。三月,陈季常来信,请买田定居武昌。东坡复信辞谢: “示谕武昌一策,不劳营为,坐减半费此真上策也。然某所虑,又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饰,云擅去安置所而居于别路,传闻京师,非细事也。” 黄州属淮南西路,武昌属荆湖北路,故云 “别路” ,怕小人告状。五月信告陈季常: “数日前,率然与道源过江,游寒溪西山。” 再次谢绝 “示谕武昌田,曲尽利害,非老成人无岂得闻此” 。东坡便专心去解《易》义。六月去信,赞扬陈季常 “所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又去信向陈季常借《易》家文字及《史记》索隐、正义。

在苏东坡眼里,人世间一切升沉、得失、祸福、荣辱都为过客云烟。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应活得快乐一点,健康一点,艺术一点。东坡委托陈季常采寄草药 “覆盆子” 。 “覆盆子” 乃健身、观赏草药,富有艺术情趣。在给湖北提点刑狱章质夫的信中详细介绍了 “覆盆子” 的药性情况。得之后,东坡以信帖方式致谢陈季常。帖,行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七月应邀,陈季常第一次来黄州,带来东坡所需要的书籍,还会见地方豪绅,东坡作《陈季常自歧亭见访,……戏作陈孟公诗一首》以谢之。东坡在致友人《与景倩书》中,也提及到此情: “食已,本欲奉谒,适陈季常来。” 九月去信言: “日夜望季常入州,但可惜公择将至,若不争数日,而吾三人者不一相聚剧饮数日,为可惜耳。” 又言 “近者新阙甚多,篇篇皆奇” 。

元丰四年元月二十日,苏东坡第二次去歧亭。途中满遇梅花,作《歧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赞其有 “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 的风采。住静庵作《歧亭》(之二)和《王翊救鹿》,劝陈不要杀生。与陈季常漫步山中,得应梦罗汉,带回黄州置放安国寺,作《应梦罗汉记》。二月,与杨元素太守书,深情介绍陈季常兄弟。说 “陈季常者,近在州界百四十里住,时复来往” “其人甚奇伟” 。四月,陈季常第二次来黄州,旋回歧亭。六月二十三,陈季常第三次来黄州。有善琴者求东坡出所藏宝琴弹之,并携精笔佳纸妙墨求东坡书琴事。东坡作《杂书琴事十首赠陈季常》和《杂书琴曲十二首赠陈季常》,并以陈妻柳秀英的身份作琴曲《瑶池燕·闺怨,寄陈季常》以赠之。东坡在音乐领域的贡献不言而喻,那种 “东坡不能歌” 的言论是有偏颇的。在致乡人《与任德翁书》中,东坡报告了自己近期生活状况,也赞赏陈季常的新貌: “陈季常归,又得动止之详,小四乃能尔,师中不死矣。” 二十四日,与陈季常、王齐愈、王齐万、潘丙、古耕道等会于师中庵,祭任师中,东坡主祭,作祭文和挽诗。九月,东坡过陈季常寓斋,书营籍周韶落籍诗村姬,赞美周韶的才貌。陈季常旋返。十二月一日,东坡第三次去歧亭,住陈季常静庵。是时李公择亦至。三人畅饮抒怀,东坡作《歧亭》(之三)诗。他们再次赏梅、书大雪事,以梅格自慰,东坡作《次韵陈四雪中赏梅》: “腊酒诗催熟,寒梅雪斗新。” 是月,东坡致信陈季常: “今日见马铺报,公择二十一日入光州界,计今已在光。辄于太守处借人持书约会于歧亭。” 再次劝陈不要杀生,但同时又赞颂陈 “笃于风义,至自割瘦胫以啖我,可谓至矣” 的情谊。二十二日,谒王文甫于江南,坐上,得陈季常书报,是月四日,种谔领兵深入,破杀西夏,众喜饮庆贺,作《闻捷》《闻洮西捷报》。同年,东坡为陈季常作《方山子传》,为陈希亮作《陈公弼传》。岁末,陈季常病,速愈;致信东坡,东坡戏复之: “公养生之效,岁有成绩,今又示病弥月,虽使皋陶听之,未易平反。” 是年,东坡又给陈季常写信,史称《一夜帖》。其内容是:朋友王君,向东坡借其所藏黄居寀所画的龙欣赏,东坡答应了。后来忽想起半月前这幅画由曹光州借去临摹了。他怕王君误会其小气,便托陈季常解释,并承诺曹光州一旦归还,马上给王君送去。并送一饼茶给王君表示歉意。这封信显示了东坡的真诚、达观、亲近。帖,行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王君,宋代教授。黄居寀,五代十国时著名画家。曹光州,即曹九章,光州太守。曹光州的儿子曹焕,是东坡弟弟苏辙的女婿。

元丰五年元月初二,苏东坡致信《新岁展庆帖》给陈季常。 “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 ?是时,李公择并未成行。二月,陈季常第四次来黄州,深为关切东坡农事,东坡作《陈季常见过三首》以谢之: “东坡有奇事,己种十亩麦。” “但愿长如此,来往一生同” 。还作《阮郎归·梅花》词。同月,东坡信告雪堂落成事。三月,信传沙湖相田、求医事: “近因往螺师店看田,既至境上,潘尉与庞医来相会因视臂肿,云非风气乃药石也。” 五月,王先生送陈季常往江南,过黄州,访东坡,东坡赋《满庭芳》,序言说: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六月,陈季常第五次来黄州,陈季常以一揞巾为赠,东坡作《谢陈季常惠一揞巾》诗以谢之。十二月,东坡第四次去歧亭,住静庵,为第二次劝陈 “戒杀” 事未能全愿,遂再次前往。《书赠陈季常诗》中说: “季常不禁杀,故以此讽之。季常既不复杀,而里中皆化之,至有不食肉者。” 东坡欣慰不已,作《歧亭》(之四),只谈饮酒之乐了。十二月,陈季常长兄陈伯诚(忱)逝世,东坡致简(帖)慰问其弟陈季常。陈忱,庆历六年(1046)进士,曾任京东转运使。东坡信中赞扬陈伯诚 “宏才令德” ,陈季常 “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 。不能亲哭伯诚灵,只好致信陈季常。两帖行书手迹,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丰六年三月,苏东坡闻听陈季常妻柳秀英亡故,与子由书,追记此事。东坡给陈季常及其内兄蹇授之作慰疏。五月,东坡致信陈季常: “临皋虽有一室,可憩从者,但西日可畏。承天极相近,或门前一大舸亦可居。” 八月,陈季常报荆南庄田事,第六次来黄州,东坡派长子苏迈前往荆南。杨元素派其弟杨庆基来黄,同东坡议买庄田事,事未议成。关于陈季常参与荆南买田事,东坡写信杨元素,将具体情节一一陈述。十一月,东坡第五次去歧亭。好友滕达道有约,东坡去黄陂迎接,至季常家,聚会数日。东坡曾戏用佛经语,为作《鱼枕冠颂》。

元丰七年三月,苏东坡将离黄去汝。为送东坡,陈季常第七次来黄州。与诸友相聚雪堂数日,有王齐愈兄弟,潘氏家族、古耕道、郭兴宗等18人,送东坡至磁湖(现属湖北黄石市)。途中,过程氏居观瀑布,东坡作《记参寥、陈季常答问事》。陈季常、参寥、乔仝、赵吉等送至九江,陈季常、参寥、赵吉还继续前行至兴国军,过富川弟子员李仲览家,赋诗作词《阮郎归》。三人再回到九江守候至六月,等东坡从筠州(今江西高安)返回九江后才依依惜别,东坡作《歧亭》(之五)诗以怀念之。他们还极有可能一起游览了九江庐山。东坡当年所题李仲览家壁的《偶题》特别有意思: “惟陈季常不肯去,要至庐山而返,若为山神留住,必怒我。” 这略带噱头的文字,反映了两人的刎颈、知心的深情。

三、东坡离黄,友谊永续

苏东坡和陈季常之间人生际遇有近似点:被贬官和 “不遇” ,都不得志。而在遭遇人生挫折时的排遣方式又各不相同:东坡是放浪山水,广交朋友,陈季常则是隐居山林,安贫修道。两者力求远离人世灾难,却不能离开彼此挚爱。

在苏东坡与陈季常的交往诗文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吴德仁,又名吴瑛,湖北蕲春人,曾通判池州、黄州。仁宗龙图阁学士赠太尉、廉吏吴遵路之子。吴德仁酷学忘家禅,洒脱于酒食,寓物不留物,46岁退休归隐蕲州。东坡在蕲水,曾欲访吴德仁,未果。神宗元丰八年(1085)三月,苏东坡在赴南京途中,致信,并附诗《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插科打浑玩笑间所带出的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诗句,竟惹出了陈季常是否怕老婆的公案,让历史至今多少人争讼不已,多少人编野史笔记小说《河东狮子》、戏曲《狮吼记》、电影《河东狮吼》,让陈季常落了个怕老婆的千古嬉名。陈季常当时毫不生气,只因友人戏谑诙谐生活笑话。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陈季常是苏东坡在黄州时最好的朋友,好到可以随便开玩笑[3]。而当时的一些文人也许过多的添油加醋和推测想象。今日我们使用这一野史资料时应当谨慎。

苏东坡回到朝廷,在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任上,位高权重。陈季常怀揣着的是同病相怜的友情。元祐元年(1086)二月,陈季常专使致信,东坡回信,望这位 “不管闲事” 的静庵居士陈季常去京师。信报告了自己 “僦居蒲池寺,去此稍远” 的冷境, “劫劫过日,劳而无补” 的苍颜,与僚友升迁的 “新事” 。

元祐三年(1088)十二月十五,陈季常赴京城开封来看望苏东坡,寓于兴国浴室,彻夜长谈。为什么?不求官,会知己,寻温情。苏东坡为陈季常传家宝 “柏石图” ,作题画诗《柏石图诗并叙》,赞扬陈氏父子坚美的柏石人生。同年十月五日,《书鲁直浴室题名后并鲁直题》,借为黄庭坚浴室题名文字,戏称六祖变灭后, “陈季常林下士也,寓棋箪于此” 及苏子瞻、范子功、黄庭坚等四人进入 “鬼籙” 的笑传。 “林下士” ,指超逸隐士。 “棋箪” ,喻清静闲雅生活。 “鬼籙” ,指迷信者所谓阴间死人的名簿。

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逝世,18岁的哲宗亲政,章惇拜相,尽废新法,报复元祐党人。哲宗绍圣元年(1094)四月十一日,革苏东坡端明殿学士和翰林侍读学士高职,罢定州任,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十月惠州安置。东坡抵惠半年,绍圣二年,陈季常去信数封,打算跋山涉水去看望东坡。歧亭到惠州,岂止千里之遥。三月四日,东坡急忙回封充满可爱谎言的长信劝阻,安慰季常 “安心家居,勿轻出入” ,佯装自己 “到惠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 “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二子作诗骚殊胜,咄咄皆有跨灶之兴,想季常读此,捧腹绝倒也” 。 “跨灶之兴” ,比喻儿子胜过父亲。这是何等的不离不弃、心心相印、谈笑风生、捧腹绝倒的知己深情啊。

令人惊讶的是: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陈季常一直与他保持着密切联系,直至哲宗元符三年(1100)。65岁的东坡还在儋州时,陈季常依旧刊刻东坡诗集。黄庭坚《答何斯举书》说: “陈季常所刻苏尚书诗集,烦为以厚纸印一本见寄。只封在鸿父处亦可尔。”[4]可喜的是梓版藏在鸿父处。 “鸿父” 乃 “洪羽” ,黄庭坚的外甥也。

真正的友谊是无私的,不带任何功利的价值交换。或是才华的相投,或是心灵的相通,或是精神的相依,如同陈季常对待东坡那样,不在春风得意的顺境里吹捧巴结,却在穷困潦倒的困境中倾注真情,树立了人际交往的典范。

猜你喜欢
凤翔黄州东坡
多情最是黄州月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宋金时期陕西凤翔府榷场位置略考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凤翔探索“提醒制”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