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系统为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

2021-01-15 21:02蔡晓琳杨宇辰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创人工智能大学生

蔡晓琳,杨宇辰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 “智能制造2025” “互联网+” 等国家战略相继出台。建设 “新工科” 提出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然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未有效地与工科专业教育相融合[1]。据《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4%。而且,毕业时间越久,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越高,在毕业三年内上升至8.1%。同时,2019届本科毕业生互联网相关职业社会需求明显增多,与2017届相比增长5.3%[2]。2020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9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毕业三年后有6.2%的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但创业存活率下降,2015届毕业即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三年后有44.8%的人仍坚持自主创业(即存活率为44.8%),比2014届(46.2%)低1.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创业者仍旧面临创业失败的风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待提升。

抓住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机遇,顺应我国创新创业新浪潮,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根本,培养人工智能时代下对学科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促进各地区高校的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到2020年建立起全新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加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积极投身实践的双创人才。2017年教育部发布《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明确指出: “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入手,创建一套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型人才能力培养模式”[3]。就当前状况来讲,我国正大力扶持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产业,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无论是学生自身、授课老师还是高校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差、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失败风险率较高。

(一)缺乏动力,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较差

进入大学以后,需要学生有较强自我管理意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普遍开展课时少,授课内容仅是入门知识,与专业课程相比,创新创业课程无法深入影响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很多学生仅在完成专业课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就无事可做,完全没有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的意识,依赖心理较强,更不会参与双创能力培养训练,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片面认为创业就是开公司;此外,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由于他们对创新创业课程没有足够的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功利性[4],当他们在进行专业课学习以及软件开发时并没有将其与创新创业相联系,缺乏创业的动力。

(二)缺乏平台,大学生双创教育活动面较小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双创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而当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接触双创教育也只是在刚步入大学时学校设置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或一些创新创业讲座中。一方面,学生缺乏主动寻找平台的意识,仅有少部分学生会将所学知识与创新创业结合,积极寻找相关平台进行实践;另一方面高校提供的平台少之又少,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范围较小,发展空间狭窄。

(三)缺乏指导,大学生双创课程专职老师较少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双创课程的基础保障,是创新创业课程的体现。目前高校专职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的老师数量严重不足,授课老师大部分为其他专业课程的老师,他们未经过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对创新创业课程的了解也只是皮毛,其自身也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很多时候都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无法从根源上为学生解决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5]。

二、人工智能系统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跨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毕业后更全面地了解社会需求,充分展现自身优势,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大幅提升毕业生创业者的创业成功率。但近年来在全国高校大规模地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后,发现仍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从教学主体来看,无论是学生还是授课教师,都存在学习内容不深入,只停留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表面的现象;从外界主体来看,高校作为创新创业课程开展主要支持者,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师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平台,加强专业学科与双创课程的联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人工智能系统为例,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仍有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精神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学生,且课时少,讲授内容片面。同时,大一学生刚步入校园,对很多外界事物都缺乏了解,对创新创业所闻甚少,大二学生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研究也只是皮毛,而大三、大四的学生更是无法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相关工作中[6]。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背景下,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欠缺、双创教育课程内容片面、教学时长设置不足,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参与度较低都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缺乏,大部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对双创教育只是有片面的认识,从而使得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程缓慢。在人工智能系统中,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将人脸识别等技术与当前国家热点问题相结合,致力于老人安全看护,形成一套智能安全看护系统。但想要将项目赋予现实意义必须将项目投入市场,进行创新创业,可目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要想将平台进一步推广,任重而道远。

(二)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国家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国家以及各省市高度重视并大力扶持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为高校双创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双创文化宣传、双创教育体系建设、扶持创业财税政策等方面做的还不够完善,双创政策缺乏连贯性,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7],导致国家政策贯彻落实缺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无法真正享受到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

(三)教学理念与方式落后,存在形式化教育现象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仍有许多高校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不重视人工智能等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课程建设方面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使得创新创业课程流于形式[8]。同时,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安排方面,课时少、授课内容单一,相关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能与实际相联系,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对应的平台进行实践,且授课老师多为未经专业培训的本校各学院专业课老师,从而导致一些有想法的同学无法及时得到专业的指导。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氛围不足,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高校双创教育成为形式化教育。人工智能系统平台的运行与推广不仅需要工科专业知识的老师,同时也需要创新创业相关专业老师进行指导,项目的落地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纸上谈兵。

(四)与专业学科联系不够紧密,无法与 实际结合

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才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双创课程体系中都没有涉及到专业学科知识,只停留在基础理论层面,创新创业授课不具备针对性,在授课时也采取 “灌输式” 和 “填鸭式” 的手段,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未能得到有效锻炼,对创业流程只有模糊印象。人工智能系统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根基,创新创业是人工智能系统的落地途径,没有二者的相互结合,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无从下手,最终使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巨大困难[4]。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以人工智能系统为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高校必须改变传统教育理念,顺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交叉融合多学科知识,以应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一)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的必然趋势,需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潜在资源,做好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导工作,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竞赛、活动等宣传,最好可以面对面解决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将学生完全带入人工智能时代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中,使其可以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与自身能力水平,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意识,进行精准定位,积极主动投身到相关教育活动中[9]。

(二)加大创新创业项目扶持力度,健全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双创教育活动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还需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国家相继出台有关加快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后,高校应积极响应相关政策,并在校内建立起一套符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同时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需求,统筹全校教育资源,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开设多学科与创新创业联合的相关课程。其次,成立相关领导工作小组,在督促政策落实的同时提供经费保障,一方面完善基础教学设施建设,确保教学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可以满足师生日常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三)加快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增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高校应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潮流,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新出路,明确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方案相结合,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背景下,根据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处理[10]。与此同时,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招聘更多的专职教师,高校应组织相关专业课老师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专职老师定期交流学习,打破教师专业界限,淡化教师分科思想[11],共同制定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

(四)加强与专业学科联系,结合平台充分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应以传统教育模式为基础,将传统课堂与专业学科实践平台相结合,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建立孵化园,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场所、科研项目等支持,老师全程参与指导。实施校企合作方案,学校办学能力有限,离不开社会的支持,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与专业对口企业的合作,同时选派专业课老师与创新创业专职老师深入企业进行交流,真正实现与社会联系,做到供需对等,切实了解创业过程中所会遇到的困难,才能更好地在人才能力培养过程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12]。

四、结语

人工智能的发展给高校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完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建设任务,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同时增强双创课程专职教师的师资力量,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与多学科融合的平台建设,为社会输送更多顺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双创人工智能大学生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2019:人工智能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人工智能与就业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