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路径研究*

2021-01-15 21:02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金课建构院校

吴 琦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危机将全国高校师生推向了线上教学,1454所高校的713万门在线课程线上运行,95.2万名教师在线授课,11.8亿人次学生上线学习,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成为应对疫情成功 “复课” “复学” 的奇迹见证者与创造者。高职院校和 “复工” 的各行各业一同迈入了 “后新冠时代” 。

一、高职课程改革状况调研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而课程是教育质量的主要形成机制[1]。内涵式发展要 “三管齐下” ——在专业、课程、教学上下功夫。高职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越了以前,在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但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疫情初期,研究者运用所在城市7所高职院校的线上教学平台,问卷调研了居家学习的高职各年级学生共620人次,主题为在线课程学习状况调研。问卷收集到 “居家在线学习” 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一是课程学习内容未能全部完成,二是在家学习的质量未能有效保证,三是学生返校复学后课程需要有机衔接,四是未来职场环境下的应用能力提升工作仍需加强。这些结论与当时教育主管部门的 “在线教学学生满意度” 等监测数据反映的问题基本一致。

为具体了解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状况,研究者之前面向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的教育专家、一线师生进行了一次课题相关的问卷调研。回收有效问卷370份,总结出了词汇频度。问题一 “你眼中的差课是什么” ,学生的词汇集中在 “学非所用,名不副实、收获不多、枯燥难懂、满堂灌、内容过时” ,平均词频高达95.42%;教师的词汇集中在 “基础差、教学组织困难、死气沉沉、学生玩手机、教材陈旧、两极分化” 等,平均词频高达85.39%。问题二 “你理想中的好课(优质课)是什么” ,词汇集中在学以致用、内容新颖、由浅入深、易学易会、学有所获、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学习者进步与发展的课程,平均词频高达75.25%。

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

(一)建构新的课程观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阶段,中国与发达国家正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呢?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更换一套教科书这样局部的调整,不能局限于教学内容层面,而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进行一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人才之兴在教育” “培养什么人” 的问题非常关键,首当其冲是课程改革。课程的内涵早已被大大拓宽,它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和固定在教科书上静止的内容,已经成为一种学生掌握经验的动态建构过程。

(二)建构新的师生观

新课程改革需确立教师 “教” 和学生 “学” 的双主体地位,确立新型的平等、协商、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课程改革力图改变学生目前的生存状况,改变教师的专业生活,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教师通过学习与实践理解、接纳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重新建构自己的教育观念,成为新型教师。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建构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三)建构新的教学观

课程改革需要超越单纯的教育体制改革,而要把目光投注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在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新理念。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和教师反思传统教学观,建构新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知识、经验、思想、情感、个性在教学过程的碰撞会使本质上的 “沟通” 与 “合作” 的教学活动富有创造性、开放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三、高职课程改革的理论探源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目的是要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包含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三个维度。知识将随着学习者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革、深化;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教学不能简单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 “填灌” ,而应该引导学习者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二)学生中心课程论

课程理论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知识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学生中心课程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等。学生中心课程论主张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分为经验主义课程论和存在主义课程论等。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认为课程应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以学生为出发点、学习中心和目的。课程的组织还应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成长。以奈勒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多尔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标准,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和创造的地位,强调课程目标的灵活性、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等。

(三)有效教学

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被落实。有效教学理论是布鲁姆(Benjamin S.Bloom)提出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2]。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学生需求与能力提升为行动导向,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培养与全面发展,教学活动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关注学生需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 “教” “学” 效率。斯派帝的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格雷格·柯瑟林的参与理论等异曲同工,同样主张有效的学习,即学生学有所成,获得实质性的成功体验,获得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

四、高职课程改革 “提质增效” 的路径

(一) “上云用数赋智” ,加快高职课程数字化转型升级

浙江大学著名教授郭斌发表 “百年未有之十大变局” ,认为数字化转型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多位专家学者断言,以这次新冠时期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为标志、为拐点,线上教学将在今后得到最大面积应用。 “上云用数赋智” 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为帮助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困境而启动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行动。 “上云” 是推进云平台服务, “用数” 是推进大数据运用, “赋智” 是推进智能化应用。高职教育课程升级转型—— “上云用数赋智” 的精髓在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紧跟产业转型升级,也要在学习方法上供给具体可行的策略方法[3]。高职院校应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出现的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努力完善数字化校园、智慧课堂、VR仿真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建设与应用,打造 “1库2云3链” 立体化教学环境( “1库” 指教学资源库, “2云” 是移动终端 “云课堂” 和电脑终端 “云平台” “ 3链” 包括课堂教学应用链、实习实训应用链和学业评价应用链),围绕课程结构调整、资源体系建构、教学环境创新、师资基础强化、教学方式改进,实践技能强化、评价方法研制、政策制度保障等方面加强课程新载体建设。

(二)精准治 “水” ,铸造高品质高职 “金课”

淘汰 “水课” ,打造 “金课” ,实现课程向 “质量” 转型,实现 “以学生为中心” 的课堂教学创新性变革,提升学生课程学习满意度、获得感,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在现实需求[4]。未来3-5年, “金课” 将呈现十大发展趋势,以下三点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是金课将引领课程研究与改革的前沿方向;二是现有的教材形态被颠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材成为教材发展的新趋势;三是知识创新与创新创造力培养将会成为金课建设的关键导向。高职 “金课” 包含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类别。打造 “金课” 过程中,要重视高阶性、挑战性、创新性等特点。 “金课” 课程体系的重构要实现知识技能、能力素质、情感态度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要考虑适当的课程难度,建构能力最近发展区,持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力;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方式,采用基于大数据的过程性评价方法等多元化评价[5]。在重视高水平慕课(MOOC)、开放课程等线上 “金课” 建设的同时,重视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的虚拟仿真 “金课” 建设,开启未来教育的 “智能+教育” 新形态,重视创新创业平台、德育教育大平台、劳动教育平台等社会实践 “金课” 建设,推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

(三)优化后续课程生态,推进高职新形态教材建设

后续课程及平台建设、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一直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要努力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着眼于服务在校学生和毕业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提供持续性支撑,建立由学校支持的 “强基补短,提质创新” 在线后续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后续课程建设的意义在于建构并实现后续课程云平台、大数据、智慧课堂的 “三维” 互融机制,能为学习者综合应用能力提升提供有效平台与途径。根据职业教育 “五个对接” 原则,做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即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即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

教材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载体。高职院校应积极关注并整改教材编写、出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重视高质量教材建设。重视体验式、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内涵和原则、教材内容重构和数字资源建设、教材使用效果等要素,以塑造教材的新形态与新特征为信息化教学服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配套信息化资源,共同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将 “以企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标准、工作过程或产品” 作为教材主体内容,将 “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 有机融入教材,提供适用和具有引领创新作用的多种类型立体化、信息化课程资源。

(四)聚焦 “四新” 师资建设,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生力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曾指出 “我国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 , “四新” 是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引领者。[6]多年来现代化教育监测数据表明,很多高职院校师资结构中研究生等高端人才比例不足,因此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成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立足 “四新” 专业建设与发展,积极调整师资结构,积极推进 “人才强校” ,建立完善多元化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与机制,加快培养校内高层次人才,引进知名专家、产业教授、行业工程师等优秀人才,建成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团队。依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群体解决课程改革与建设进程中的短板与瓶颈问题,使高职教师群体成为改造教育本身、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引发教育教学过程产生革命性改变的动力源泉。

(五)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强化来华留学生的职业教育

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十大战略任务之一。高职院校应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 “一带一路” 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建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一要把握教育改革国际化脉搏,注重高端引领,以优质教育资源 “请进来” 为重点,培养有能力与世界建立广泛联系,具有世界视野的高水平人才,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二是全面提升职教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积极拓展 “鲁班工坊” 等特色海外国际学校建设,积极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对外开放民族化、国际化、现代化优质课程服务,作出 “中国贡献” 。三是建立并完善来华留学教育管理与质量保障机制,让来华留学生教育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试验田。对于来华留学生教育,高职院校要以优质职业教育吸引优秀生源,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流价值观、公共道德观念、语言能力培养等高质量课程教学,尊重文化差异,强化文化认同,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猜你喜欢
金课建构院校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