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2021-01-15 21:02关丽萍张书媛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关丽萍,张书媛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文化先于价值而存在且蕴涵着价值,价值存在于文化之中且影响着文化。习近平同志强调: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大学文化作为高校的灵魂,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校唯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大学文化建设高度融合,才能使其在高校落地生根。

一、以传统文化为根基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自身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教育要立足中华文化土壤,引领传统文化教育。”[1]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立足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激昂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形成强大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和平统一的精神力量。高校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广泛探索新资源和新方法,培养师生爱国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高校应注重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时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把满腔热情投入到国家建设事业中去,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之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要汲取传统文化中 “修身、自律” 的精神品质,把外在要求内化为自我约束,自觉恪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做到 “慎独” ,使自己保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要汲取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 的人生态度,涵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品格,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应对,在挫折中不气馁,在失败后不放弃;要汲取 “诚实、守信” 的道德素养, 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诈,做实事、求实效,做诚信之人;要汲取 “物我齐一” 的人生理念,对万物 “以道观之”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对大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竭泽而渔,取舍有度,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汲取勤劳节俭的生活理念,厉行节约,不铺张浪费,懂得劳动人民的辛苦,热爱劳动,力所能及地创造财富。高校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而珍贵的宝藏资源,进一步提升师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基本遵循,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

二、以先进文化为支撑

习近平同志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4]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前进方向。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成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各种社会思潮、文化观念相互博弈对垒的复杂形势下,在西方价值观对我国青少年不断渗透侵蚀的严峻挑战中,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状况和价值取向影响着社会发展,决定着社会未来,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唯有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国家才能在当前和未来的挑战中积累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和取得的历史成就,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清醒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当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帮助大学生从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中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要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指引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目标,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个人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自觉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大学生时代精神教育,不拘泥于古今、中外和学科,不作茧自缚,广泛汲取各方文化精华,能纳百家、容端逆、存理性,不夜郎自大,尊重他人观点,求同存异,在尊重和掌握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创立新理论,设立新方法,立足前沿,敢于标新立异,引领时代潮流;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人生态度,自觉成为社会良好风尚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三、以网络文化为重点

当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习近平多次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5]“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6]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务必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不断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能效,把高校网络阵地建设得坚不可摧并充满活力。

习近平强调: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7]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更是高校师生的生活园地,青年学生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络上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工作和基本要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与治理,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依托网络文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紧紧抓住网络文化教育主动权、网络舆论导向话语权及网络管理主动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要大力整合学校已有网络资源,构建校园媒体平台协作联动机制,加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规划和建设,建立集学生教育、引导、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网上平台,让网络空间成为激发正能量的坚强阵地;要不断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推进网络制度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整治网络低俗信息,使网络空间风清气朗,网上网下、大屏小屏,都不成为法外之地、舆论飞地;要针对网络道德衡量标准过于宽容这一特点,要形成一整套完备的、行之有效的准则,建立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网络道德规范及其衡量标准,厘清网络与现实道德规范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要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网络行为规律,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组织开展如 “网络道德大讨论” 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网上生活方式,组织签订《学生网络文明自律公约》,形成文明向上、绿色健康的网络道德浓厚氛围,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设立和利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加强以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为主题的微博、微信建设,创建管理好学校的 “微博站” “微信园” 和 “QQ群” ,拓展阵地空间,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遵循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切实了解和掌握新媒体大众性、及时性、互动性的显著特征,学会运用新媒体语言,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主动出击、善于发声,去伪存真、激浊扬清,提高占领互联网舆论阵地的本领,掌握网络话语权,答疑解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共识,扩大正面声音,增强正面能量,最大限度地挤压不良信息的生存空间;要打造一支现代化、专业化优秀的网络教师队伍,着力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网络应用能力,掌握网上沟通技巧,在通过网络平台解决学生思想、心理、生活、学习等问题的同时,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之转化为自身的基本价值遵循和行为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大学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大学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根本。只有破除 “高枝嫁接” 的简单做法,才能实现 “根深叶茂” 的共同生长,使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大学文化的深厚土壤。 “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在生活中养成,坚持从细微处做起,使一切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都体现出文化的特点,一切大学文化活动都蕴含着核心价值观的光辉。高校唯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大学文化建设高度融合,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落地生根,也才能使高校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