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财贸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1)
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湖北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了合理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由于全省发展的不平衡,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提升和改进。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 “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1]“中国人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2]“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3]在2020年9月的湖南考察中,又再一次强调 “要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4]。湖北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更是产粮大省,粮食生产的好坏关系着中国的粮食安全。全省始终坚持 “米袋子” 省长负责制,突出抓好全省的粮食生产。在外部冲击严重,内部干扰不断情况下,多年来粮食产量始终保持稳定。201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2724.98万吨,位居全国第11名,连续7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粮食种植面积4608.60千公顷,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5]。为了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全省还以47个粮食主产县(市、区)为重点,到2020年将建成3570万亩高标准农田,亩平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6]。
在稳住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生产特色农产品。按照 “集成化技术、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建设、多元化发展” 的思路,大力发展小龙虾的生产,小龙虾的年均产量80万吨以上。全国有一半的小龙虾供应都来自湖北。2019年全国小龙虾总产量达208.96万吨,其中湖北产量就达92.5万吨,稳居全国第一和中部第一[7]。大力发展其他特色农产品的生产。2019年,水产品总产量469.08万吨,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086.71万吨,位居中部前列。茶叶产量35.25万吨位居全国前列;园林水果(不含果用瓜)产量661.04万吨,增长明显。生猪出栏3189.24万头;牛出栏109.52万头;羊出栏615.93万只;家禽出笼59394.01万只;禽蛋产量178.75万吨,都实现了比较快的增长[5]。
坚持以工业理念、互联网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基本构建了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了农业与产品加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发展农业新产业业态,促成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通过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延长产业链条等形式,对传统农业种养殖方式、村庄生活设施等进行特色化建设。目前已经探索出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特色旅游村镇、生态保护等多种新型业态,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仅在2019年全省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约1.27亿人次,综合收入达434亿元[8]。
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一些农业从业者的观念还需要转变。一是对传统种植技术方法的简单坚持。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有一些农业从业者对传统的种植技术,传统的种子等有一种简单地、盲目地坚持,不愿意接受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对新技术有一种排斥心理。二是对规模化经营的不放心。认为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了就会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对统一经营也有一些误解。
党中央多次强调: “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9]但是在实际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官员为了追求所谓的工作效率,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行政干预过多,有的虽然事情最后办好,也误伤了农民群众的感情,但更多情况则是事情也没办好,和农民群众的关系也弄僵了。
之所以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为了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步伐,保持与市场需求同步对接,而不是与市场需求脱节。在过去,农业生产能力低下,粮食蔬菜肉类等农产品短缺的情况下,不存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问题。因为种什么养什么都不愁销路。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新机制不断实施,新技术不断涌现,农产品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随之而来的则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则势在必行。但是在全省一些地方,仍有少数农户,对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反应缓慢。表现在生产出的农产品普通产品多,初级产品多,滞销的产品多,精品少,高档品少,深加工的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造成了农户自身的损失和社会的损失,形成了双输的局面。
当前湖北全省的农业从业者的生产经营水平还比较低。这也是由当前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因为在中国从事农业是一个被动选择,绝大多数都不是主动选择的结果,没有入职门槛,也没有职业要求。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要加强培训。重点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技术培训。使农业从业者熟练掌握从事某项农业活动所必须的技能和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从业者的头脑。二是加强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农业也不仅是种植养殖就可以了,还需要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其实就是一个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与市场主动对接的过程。培训要注重实效,不要走过场,摆花架子。争取做到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个明白人,真正起到带头作用。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农业分散经营的特点特别突出,湖北也不例外,特别是湖北省西部地区尤其明显。一家一户的经营,抗风险能力差,特别需要得到政府等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就需要政府牵头,做好农业的全程服务工作。一是农业生产前的服务。从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到最前沿的农业技术,都要掌握,并第一时间传达给广大农业从业者。二是农业生产中的服务。从田间的播种,仔畜的繁育,到生长期的培管,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牲畜的疾病的防治,都要做到统一行动,群防群治,提高效率。三是农业生产后的服务。在农作物成熟收获时节,要主动跑市场,为农产品找销路。或者是进行深加工,为农产品进行价值提升服务。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的农业经营者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根据湖北当前的情况,可以实施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多种有效的形式。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突出绿色品牌和农产品加工转化,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对乡村集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产业化发展。通过公司、合作社等重点龙头的带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都是标准的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也只有政府提供才最有效率[10]。当前在湖北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农业是最薄弱的环节,而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又是薄弱环节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全省上下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契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城市反哺农村为突破口,完善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全省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