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呢”否定义的来源

2021-01-16 19:52高增霞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气宾语主语

高增霞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的“管”字句指的是可以以“管”的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的用法的句子,“管……呢”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如:

(1)我心里说:“我管你呢!”(老舍《牺牲》)

(2)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老舍《茶馆》)

(3)要我没嚼你的舌头就好了,旁人的闲话,管他呢!(高阳《胡雪岩全传》)

(4)管你成不成体统呢,现在想要去当无影人的越来越多。(赵志明《无影人》)

例(1)(3)“管”后只有代词宾语,例(2)(4)“管”后带疑问形式宾语,这些句子中“管”是动词,虽然是肯定形式,但句子都能表达“不管……”的否定意义,因此称之为“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的“管”字句。这些句子中的“呢”省略不说,也不影响整个句子的语义表达。反过来说,一些形式如“我管他!”“你管我去不去!”也可以自由添加“呢”,因此为了方便,我们主要用表否定的“管……呢”来研究这类现象。

词典中“管”有一种连词用法也是可以表达“不管”的意思,如“管他会绣花也好,会补裤子也好,都不关我的事”,这一现象与“管……呢”不同,连词“管”只用在分句中,而本文所研究的“管……呢”句中的“管”是动词,“管……呢”独立成句。

对于这类“管”字句否定义,现有文献大多认为是来源于反问用法。《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在谈到“管你有事没事,你不能撂下工作就走”中的连词“管”和“不管”的区别时,指出表否定义的“管”是由反问语气取得否定意义的,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1]。之后的研究,如蔡丽[2]、赵丹丹[3]等,基本沿用这个结论。另外,太田辰夫[4]提出,“管他是谁的房呢?”与“管他,横竖我是个局外人。”中的“管他”是反语,由于“对这个动作的不关心,后来就变成对这个动作本身的否定。”这其中的“他”助动词化了。

当前对“管”字句的语用特点、使用情况虽然有很细致的描写,但是在其否定义的来源上却显得比较单薄,涉及这个问题时,大都默认了这样一个前提:“管”字句是一个反问句或反语,例如李宝贵[5]将“管”字句处理为表示否定意味的词语或特定的“习用语”,胡德明[6]则称之为“唯反问格式”或“唯反问结构”。问题是,反问也是“问”,如何能证明“管”字句是一个反问句,或者说,是一个问句呢?如果不能证明其问句的身份,否定义又从何而来?

二、假设1:“管……呢”因后续疑问形式宾语而表达疑问语气

蔡丽[2]注意到“管”字句在结构上很有特点,可表示为“管+代词+后续成分”形式,其中后续成分“包括肯定否定两个部分……或者包含一个疑问代词……后续成分也可以不出现”。“管+代词+呢”是“管+代词+后续成分”形式省略了后续成分的省缩形式。这种观点在现有研究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种后续成分一般称为疑问形式(正反问形式或者特殊问形式),其独立之后会自然形成一个疑问句。那么,“管”字句的语气类型是否是后续疑问形式的语气所决定的呢?

疑问语气是一个语法概念,是一种线性的、超结构的全句性的功能语法范畴[7]。疑问语气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句法结构的限制。因此我们首先需要从结构上进行观察:在“管”字句中,疑问形式的语法地位是什么?

关于“管”字句的结构类型,战音平[8]曾经讨论过“管xVP不VP” 句式,认为该句式是一个兼语句。我们不赞成这种看法,理由如下。

首先,后续成分只能用“什么”提问,与兼语式的提问方式不同:

请他来 请他干什么? *请他什么?

管他来不来 *管他干什么? 管他什么?

其次,兼语式的正反问形式只能出现在兼语动词上,而不能出现在后续成分 上。如:

请他来 请不请他来? 请他来不请他来? * 请他来不来?

第三,“管”的后续成分可以前置,而兼语句不可。如:

管他来不来 来不来,管他

请他吃饭 *吃饭,请他

而“管”字句后续成分的这些特征与宾语很相像:

给他这本书 给他什么? 给他这本书还是那本书 这本书,给他

告诉他别来了 告诉他什么? 告诉他来不来 别来了,告诉他

因此“管”字句是一个疑问形式做宾语的句子,也就是一般所谓“间接问句”[9]。

关于疑问形式做宾语的句子的语气问题,已有很多研究,比较经典的是邵敬敏的文章[9],该文认为,疑问形式做宾语时,可以形成两种句子:一种是间接问句,全句为陈述句,如“你知道谁来了”。疑问形式宾语既不是疑问句,整句也不是疑问句;一种是直接问句,全句为疑问句,如“你知道谁来了吗?”(是非问)“你知道谁来了呢?”(非是非问)。造成不同句子类型的关键,“在于母句S的谓语动词,同时也跟动词的时态以及母句的主语人称有密切联系”[9]。以后的学者如陈永莉[10]、温锁林[11]对制约疑问形式宾语语气的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陈永莉[10]指出,含有辨别、询问、表达、测算、考查等语义特征的动词的句子一般是陈述语气;而表达对人事的态度、感情倾向、施加影响的动词的主句一般是疑问句。但是主语是第一人称单数的时候不容易构成疑问句。温锁林[11]认为,考查、询问、引述类动词带疑问形式子句时不构成疑问句,而表示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动词、能愿动词和动作行为类动词带疑问形式宾语时,整个述宾结构表示疑问语气。陈振宇[12]则将控制这些句子语气类型的主要因素统称为“语力”,除了前面研究中提到的动词语义类、主语人称等因素外,还包括直接性、时间情态、邻接性、反问语境、疑问话语标记等诸多因素。各种因素对宾语位置上的疑问形式语气功能的压制都有影响,但显然,动词的特征更突出一些,回答类动词用于疑问比例最高,其次是询问探索类,知道明白类最低。

以上各研究都认为动词的语义类型、主句的人称等都是影响疑问形式宾语的语气是否能够成为整个句子的语气的重要因素。能够直接产生疑问语力、让听者回答展示、向听者问的语义内容、第二人称较容易允许疑问形式的疑问功能体现在整个句子上[12],但是第三人称、主句指向过去、现在的时态情态更容易阻碍疑问形式宾语发挥其疑问功能。但是这些文献中都没有提到“管”做谓语动词的情况。那么“管”带疑问形式宾语的属于哪种类型呢?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管”有5种词性13个义项,就动词用法而言,共有6个义项:①管理、看管、照管,如“管图书”“管仓库”“老人病了不能没人管”;②管辖,如“这个省管着几十个县”;③管束教导,如“管孩子”;④担任(工作),如“我管宣传,你管文体”;⑤过问,如“管闲事”;⑥保证、负责供给,如“管吃管住”。李小军、徐静[13]认为,在带疑问形式宾语时,“管”意为“考虑、理睬”,是“管理、负责”的语境义。这两种语义的“管”都不属于陈振宇[12]的回答类动词、询问探索类动词,甚至也不属于明白知道类动词,也就是说,“管”字句不属于该文中的非典型疑问句范围。如果从其他文献的系统看,“考虑”是“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属于温锁林[11]的考查类动词,对疑问形式的语气有阻碍作用,主句应是陈述语气,疑问形式的语气功能不能成为整句的语气。而“管”表达“理睬”义时,相当于“在乎”,属于陈永莉[10]表达态度、温锁林[11]表达心理活动的动词。根据陈永莉[10]、温锁林[11]的结论,这类动词可以允许疑问形式的语气上升到主句层面,但是在主语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时候不允许。从语料中可以看到,“管”字句的主语是多样的,主语是非第二人称的情况非常常见,但是相比较而言,主语是一二人称的时候较多。如:

(5)“我才不要再下去,”史那加说:“我管你是不是队长,不!……”(邓嘉宛等译《魔戒》)

(6)照老式结婚的办法,一顶轿子就把新娘抬来了,管她怕生不怕生。(钱钟书《围城》)

(7)你管我上哪儿呢?反正我死我活你也不心疼。(王朔《过把瘾就死》)

例(5)“管”字句的主语是“我”,例(6)“管”字句的主语是零形式,按照上下文应该是“我们”“大家”“你们”之类的与“新娘”相对的娶亲一方的人。按照已有研究,主语是非第二人称的时候,疑问形式宾语的语气常常受到压制,上升到整个句子的过程会受到阻碍。

这些句子中“管”所表现出来的时态都是过去或现在,不指向未来,例(5)和例(7)都是针对说话的时间,例(6)可以理解为以往的做法,也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可能做法。这样的时态也会影响“管”后疑问形式的语气表现。

而这些句子也确实不能表现为疑问语气。按照陈振宇[12]判断疑问语气的测试方法,具有疑问语气的句子可以插入疑问标记“究竟”“到底”,以上三个例句“管”前都不可以插入“究竟”“到底”:

我才不要再下去,我*究竟/*到底管你是不是队长

(我们)*究竟/*到底管她怕生不怕生

你*究竟/*到底管我上哪儿呢?

这说明“管”带疑问形式宾语的时候,疑问形式的潜在语气功能上升为主句功能的可能性极小。即使例(7)表面上是带有“?”,这个“?”与句中的疑问形式显然也没有关系。

三、假设2:“管……呢”是“什么 / 谁”类反问句省略后的结果

王娟[7]认为,汉语的疑问句或者用语调体现出来,或者用一定的句法结构形式比如肯定否定体现出来,或者通过某个具体的疑问词如“什么”“吗”体现出来。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些“管”字句原来是有“什么”“怎么”之类的疑问词来支撑句子的疑问语气的,后来这些疑问词省掉了呢?也就是说,“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和“我管你”前身其实是“你管我什么当差不当差呢”和“我谁管你”?

根据蔡丽[2]、赵丹丹[3]、李小军和徐静[13]的研究,从唐宋时期,就开始出现“管谁 / 什么 / 怎地”构成的反问句,如:

(8)寻常只是闲,言不干名利。东海变桑田,我心谁管你。(拾得《余住无方所》第43首,唐)

(9)师问。适来新到是成褫伊耶。济云。我谁管你成褫不成褫。师云。和尚只会将死雀就地弹。不解将一转语盖覆却。(《古尊宿语录》,晚唐五代至南宋初期)

(10)师随后,请问曰:“适来新到,是成褫他,不成褫他?”济曰:“我谁管你成褫不成褫?”(《五灯会元》卷十一,南宋)

(11)头曰:“从他去住,管他作么?”(《五灯会元》卷七,南宋)

(12)伯恭曰:公不会看文字,管他是与非做甚?但有益于我者,切于我者,看之足矣。(《朱子语类》卷四十二,南宋)

(13)任屠也,你出了家也,(唱)你管他甚么猪肥羊贵。(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三折,元)

(14)问甚君圣臣贤,既然父慈子孝,管甚主忧臣。(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元)

(15)智深睁起眼道:“洒家又不白吃你的!你管俺怎地!”(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明)

(16)那妇人道:“只要他医治病好,管甚么难吃易吃!”(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五回,明)

这些例子“管”字句的反诘意味显而易见。根据赵丹丹[3]的说法,不用疑问代词表否定的“管”字句在明代已经出现:

(17)老娘骂道:“你只顾把件衣服借与做兄弟的,等他自己干正务,管他今日明日。”(冯梦龙《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明)

那么,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先出现带有疑问词标记的反问句,然后再出现没有疑问词标记的反问句用法,似乎也有道理。但是,仅仅根据这些不能说明存在省略的路径。一方面,这类“管”字句现在仍然存在,而且重要的是,这些“管”字句的性质并不一样,“管俺怎地”“管他做么”中“管X”与后面疑问词构成的是主谓结构,不是述宾结构。另一方面,在现有研究中,尚无文献说明特指问反问句存在省略疑问词这样一条省缩途径。实际上,很多特指问反问句去掉疑问词其实就不再是反问句了。

“管他作么”“管他是与非做甚”“你管俺怎地”都是小句形式做主语的句子,如果把谓语部分“作么”“做甚”“怎地”去掉,就不再是反问句。而这样剩下的部分独立的话正好可以形成本文所讨论的表否定义的“管他!”“管他是与非!”“你管俺!”的形式,但是现有的语料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小句主语形式的“管他作么”之类的句子曾经在“管他!”形式之前大量存在,因此,还不能肯定地说,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条省略路径。

四、假设3:“管……呢”是回声问

赵丹丹[3]提出一个现象,表反问的“管”字句总是重复或者拷贝上文中的某些词语,如下例“管”字句的后续成分就是重复了前面的“是谁”:

(18)“你们班主任是谁呀?”一有人这么问我就发烦,我敢把眼一白,撇撇嘴说:“你管是谁呢!”(刘心武《我可不怕十三岁》)

那这属不属于回声问呢?回声问是一种语调问[7],是重复先导句中的某个部分发问,表示听话人对说话人的问题不清楚、不相信、不理解或不同意,因而重复发问,回声问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如惊奇、怀疑、不满等[14]。相当于说“你问……吗”[15],例如:

(19)其中一个用浓重的河南口音向他喝斥:“干甚么的?你光天化日之下调戏妇女。”“我调戏妇女?”李东宝扭回头来瞅女青年:“没有呵?”(《编辑部的故事》)

殷树林[15]指出,回声问不属于反问句。首先,回声问属于是非问,等于说“你问我……吗”,后面可加“吗”;第二,回声问不具有否定意义。从“管”字句角度来说,“管”字句疑问形式属于特指问和正反问形式,后面只能带“呢”,而且“管”字句的特点是以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因此“管”字句不属于回声问。

五、假设4:“管……呢”不是问句,否定意义来源于对动作行为不适当性的提示

既然无法找到“问”语气的附着所在,“管”字句表达否定是否并不是来源于问句?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很有可能。

显然,“管”字句的否定义是一种语用义,这也是诸多文献中都承认的。

除了反问句,语用否定还有可能出现在什么场合?其实,利用会话原则或者违背会话原则都能形成语用否定。例如沈家煊[16]指出,“小车都过不去,还大车呢”中的“还大车呢”是一种言域的否定,“还”是一种元语增量用法,通过指出“小车都过不去”这个事实,说明“还说大车能过得去”这种行为的不恰当。

我们认为,“管”字句的否定意义就是这样一种语用否定,是通过会话中的语用原则产生的,是交际双方互动的结果,即说话人通过提醒听话人注意正在发生的行为来暗示对方思考这种行为的适切性,而听话人通过自己的逻辑推理,自然会做出否定该行为的判断,而这种否定判断正符合说话人的暗示。这就是这种句子否定义的来源。

例如电视剧《甄嬛传》有这样一个情节,叶氏在接旨的时候自言自语,传旨太监好奇地问:“小主,您在说谁呢?”叶氏不高兴地说:“你管我说谁?”在这个场景中,叶氏的句末语调是一个曲折略上扬的调子,但重音及语调最高点都在“管”上。显然叶氏并不是在反问或者询问对方是否在“管我说谁”,而是跟对方陈述一个事实:你正在管我说什么。这个陈述其实是提醒对方注意“管”这个行为对于太监而言是不合适的。作为听者,传旨太监自然明白这个暗示,也自然能做出正确的解读:对方实际意思是“你不要管我”。我们认为,这类“管”字句的否定义都是这样通过实际语境中的互动形成的,就句子本身而言,属于陈述句,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但是双方都能获得的解读却是一个否定义,这种否定是发生在言域中的语用否定。

首先,这是发生在言域的行为,是一种元语否定。语言具有“自反性”(reflexivity),可以用来指称或陈述语言自身[17]。元话语(meta discourse)通常被称为“关于话语的话语”,是用于组织话语、表达作者对话语的观点、涉及读者反映的一种方法。

沈家煊[18]指出复句有三域:知、行、言。有些复句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言域中才可以理解。例如:

(20)钱少,可是无需快跑呢。(老舍《骆驼祥子》)

这个例句实际上是“有人说钱少,可是我说无需快跑”。前一分句是重复别人的说法,后一分句是“我”的说法,这两种说法形成逆转。再比如“如果说你是老虎,我就是武松”。这里“如果说”就是元语言的一种体现。这种复句关系都是由于会话原则而产生的。“按照Grice(1975)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中的‘适量准则’,说话人提供的信息要足量……后一小句相对前一小句提供了足量的信息,而说出一个信息量不足的命题显然是说出一个信息足量的命题的充分条件。”[17]

“管”字句也是发生在言域中的。已有文献提到“管”字句在语篇上有拷贝上文的现象[3]。经过我们的考察,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单纯重复,例如:

(21)“你们班主任是谁呀?”一有人这么问我就发烦,我敢把眼一白,撇撇嘴说:“你管是谁呢!”(刘心武《我可不怕十三岁》)

(22)他那天说,要跟咱商议点事。什么事呢?哎,管他什么事呢,反正老远的去看他,不至于有错儿!(老舍《二马》)

另一种情况是重复仿造:

(23)老乡以为在告诉他皮垫圈的价钱,把“流氓”听成了“六毛”,便笑嘻嘻地说:“管他六毛七毛哩,反正是我老婆……”(《读者》1981合订本)

(24)瞧李子荣,没皮没脸!你叫他走,他说法律吧,交情吧,扯蛋!……没法子!……没面子!……去吃点三仙汤面吧!管他李子荣,张子荣呢!犯不上跟他生气!……”(老舍《二马》)

重复和仿造都是对已有言语的处理。显然,“管”字句针对的是前述(对方或自己)的言语行为。

其次,“管”字句是一种“在线”的“即时”言语行为处理。句中动词“管” 的时态是正在进行:

你管我呢!—→你正在管我呢/ *你管我了呢/ *你管管我呢/ *你管过我呢 / *你要管我呢!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你在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你管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 *你管过我当差不当差呢 / *你要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第三,“管”字句否定的是“管”这种行为的适切性。

已有研究都注意到了这个语用功能。例如蔡丽[2]所分三类“管”字句中否定的内容有两个:一是凸显“管不着”,“否定‘有权力管’这个事实”。二是否定前一说话人所提或所重视条件的重要性。我们非常赞同这种分析。“管”体现的是管理活动,管理活动是管理者根据身份地位等所赋予的权力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以达到理想状态的行为。但一旦管理双方离开这个特定的权责关系领域,两者之间的管理关系就不复存在。“管”的两个论元分别是管理活动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因此两个论元之间的语义关系必须符合管理活动的要求。

(25)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老舍《茶馆》)

(26)永禄奏道:“这册子,老佛爷天天要调去查看的。现在万岁爷两夜在皇后宫里,册子上两夜空白,奴才怕老佛爷又要动怒,求万岁爷详察!”清帝听了,变色道:“你管我的事!”(曾朴《孽海花》)

这两个例子中的“你管……”都是在否定对方“有权力”管。例(25)二德子是个兵痞子,欺压百姓,对松二爷的询问很不以为然,所以通过“你管我……呢”提醒对方注意自己的身份与自己所做的事情。例(26)中“你管我的事”同“你管我的事呢”一样,都是以肯定的陈述形式做否定表达。其否定意义的表达仍然是通过否定对方“有权管”达到的。永禄是个奴才,但试图改变清帝的决定,让清帝很不痛快,清帝认为对方是在干涉自己的事情,因此通过“你管我的事”提醒对方当前正在发生的“管”的行为是不恰当的,因为自己不在永禄身份的管辖范围内。

由于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超出管理范围就失去了管理的合理性,因此常常有“你凭什么管我?”“我用你管?”“你管得着吗?”“你管不着!”等回应。如:

(27)文浩看见依娜吃醋,心里又有一点点快慰和解恨,“我们街道办事处都去过了,你管我跟谁好呢?!”依娜恨道:“我才不管你呢,你是个卑琐、虚伪的小人,至少我比你活得真实,爱得坦诚!”(张欣《今生有约》7)

管理事件要达到应有的效果或目的,管理者必须非常用心付出精力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才可以。因此,管理事件与心理活动在概念空间上是紧邻的,“管”可以发展出“重视、关心、理会”等意义。如“从不管百姓的死活”。在“管”字句做条件句时,“管”否定的是对该条件的重视。例如:

(28)刘顺明下车劝白度,“我觉得是你没把话说明白,他还不知道咱是谁,知道了准不这样。”“我管你们是谁呢。”“你这人怎么这样?” 刘顺明被驳了面子,批评蹬车的小伙子。(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29)心中转念道:姑娘抚了半天琴,没有喝茶,喉中干渴,故此声音粗。我管声音粗细呢,长得美就好。(张杰鑫《三侠剑》,清)

例(28)刘顺明认为对方如果知道了“是谁”就不能再这么粗鲁地对待自己了,但小伙子对“你们是谁”这个条件根本不重视。例(29)说话人是个采花大盗,他不知道屋里的姑娘已经换成了小伙子,只注意到了姑娘声音不对,变粗了,例(29)是他的心理活动:先为这个异常现象找理由解释,后来又否定了自己的这种做法,告诉自己不必注意声音粗细这个条件。

第四,否定的判定是听话人自己推断出来的。

说话人运用“管”字句重复上面听话人自己的话语,显然“管”字句并没有传递新信息。根据会话原则中的量的准则,交际中不能说废话或没有新信息含量的话,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提醒自己注意的“正在发生管的行为”判断行为本身是有问题的。

但是在整个环节中,说话人都没有直接说出这个判断,只是通过重音或者语调等手段突出“管”陈述一个正在发生的事情。否定的判定是听话人自己领会到的。

因此,“管”字句的否定义来自于交际中的互动。回声问虽然也是对言语行为的发问,但是本身并不能否定[15],所以与“管”字句不是同一种现象。

为什么“呢”能够在这类“管”字句中如此自然地存在呢?完权[19]指出,“呢”的功能是在互动性强的言语交际中表达较高信据力:如果发话人打算赋予话语较高的信据力,就可以用“呢”,大致可理解为“提请重视并采信”。发话人认为自己所说的是具有较高信据价值的话语,希望对方能够确信、重视并推理发话人的意图,而且对对方能采取预期的言语或行动反馈有更高的主观期待。正因为“管”字句的否定义是一种语用义,而且完全符合“呢”所要求的说话人具有强烈的主观意愿而且强烈希望对方能做出正确的解码,因此,“呢”的出现就是非常自然的,使“管……呢”成为该句式的典型代表。

无独有偶,另一种句式“还X呢”无论是形式还是功能都与“管……呢”非常相似。“还X呢”也是一种言域中的否定行为,包括这样两种现象:

A (30)就这么个破学校,还重点呢!

(31)小车都过不去,还大车呢!

B (32)他硕导?我还博导呢!

(33)——真的!

——还煮的呢!

尽管“还X呢”都是元语增量,但是A、B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情况。郑娟曼[20]、王天翼[21]、宗守云[22]、赵万勋[23]等都注意到了这两种情况并进行了细致的语义分析。但是这些研究多是认知上的考量,我们认为,“还 X呢”同“管……呢”一样,都是通过提醒对方注意来促使对方推理出说话人的否定意图,并做出正确的解码。最终,这种语用否定义成为这个句式的规约义。

这两个“还X呢”都发生在言域:

A:(30)就这么个破学校,还(说 / 叫它)重点呢!

(31)小车都过不去,还(说)大车呢!

B:(32)(说)他硕导?(要说硕导)我还(说)博导呢!

(33)——真的!

——(你说真的我)还(说)煮的呢!

但是A类第一个小句不属于言域,“还”小句的作用是通过这个知识或者现实来提醒对方刚刚说“X”的不恰当。而B类第一个小句是一个重复对方言语的行为,“还”小句是一个仿造行为,这两个之间都是言域层面的:你说P,我还说Q呢。通过提醒对方注意“我”的言语行为的不恰当性,表达对对方行为适切性的否定。而这种否定,说话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只是通过提醒听话人注意这种不合适的行为从而反思自己的言语行为进而发现、判断自己言语行为的不恰当。因此B类“还X 呢”表面上是肯定陈述,其实是做出否定,与“管……呢”是同类的现象。而且,正由于二者属于同样的言域层面的语用否定,它们也都与拷贝前文的手段同时出现,“还X呢”常与回声问一起使用,“管……呢”中“管”的后续形式常常是拷贝前文。

结语

如果单纯依靠疑问形式来形成“管……呢”的反问语气,显然有很多困难。“管……呢”语篇上拷贝重复前述内容的特征与回声问非常相似,但与回声问不同,“管”字句本身具有否定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管”字句的否定意义很有可能是来自通过提醒对方刚刚发生的行为,促使对方理会到自己行为的不适切性。也就是说,“管”字句的否定是通过暗示对方传递的,通过听话人接受对方的暗示重新评价判断自己的行为形成的。因此,“管”字句的否定义是交际互动的结果,是一种元语否定,但是其否定意义已经规约化了,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表达,属于语用现象的规约化现象[24]。

猜你喜欢
语气宾语主语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葡语中零主语的语义功能分析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宾语从句及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