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师发展的角色定位、专业素养与成长路径

2021-01-16 07:41王振存王北生张清宇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1年1期
关键词:素养课程教育

王振存 王北生 张清宇

本期导读

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师教育最为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改变,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层次地挖掘课程本质,做好学习研究,努力向专家型教师迈进。本刊特推出《专家视角》栏目,分享专家学者就某一问题发表的真知灼见。

未来教育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其形态、功能将发生巨大改变。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同样会受到较大影响。目前教师要参与的确定性知识“训练”和“传授”活动,将在未来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在新时代的社会需要下,未来教师的角色被赋予了新的丰富内涵。

一、未来教师发展的角色定位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在教育中的运用,传统的由教师、学生、课程构成的三维结构教育方式必然发生根本性变革,转而向学生、数字化学习环境、交互式學习资源、智能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等构成的多维结构教育方式过渡,教师的角色也将被赋予新的特征。

(一)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在未来教育中,学生是自身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参与者,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在于根据学生特点甚至是学生的发展空间,思考怎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意味着教师提供知识信息的方式和教育学生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经济社会和网络时代,信息存在的形式和来源更加丰富多元,教师要从传统的既定知识信息的提供者、传递者,向信息源的发现者与传播途径的开拓者转换。

(二)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重塑着教师的角色。未来的教师一方面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在各种信息整合下对课程素材的识别、积累、选择和利用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且将接触到的各种思想观念、相关知识点等高价值负载的信息整合到课程内容中,不断丰富素材性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教师也将作为学习资源系统的管理者,通过强大的信息搜索手段,将各种课程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资源系统,不断优化资源结构,从而全方位地支持学习者自主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

(三)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随着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高度融合,混合式学习环境将成为教学的主流,无缝整合教师、学生、家庭成员等教育活动参与者,提升学校教育功能的辐射力,使学校成为整个社会的学习中心。显然,作为相应环境下的教师,不仅要承担学习指导者、个人教育顾问、社区智库规划员、教育巡查员的角色,甚至还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承担教育测评设计师、教学规划师等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服务者,无时无刻不参与其中。

(四)学习过程的领航者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真实和虚拟的世界都将是学生学习的场景。而未来教师则像虚拟学习代理人一样,把远程交互和面对面交互按照多种方式结合起来,承担起学习过程的领航者的角色。作为领航者,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自动更新学习的计划和内容,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激活影响教与学的各种因素,共同围绕学习任务,实现定制化的教学目标;作为领航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是全方位的,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需要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大化地发挥非认知因素的功能。

(五)个性学习的指导者

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但因教学方式程序化和模式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形成个性化发展的学习习惯。首先,在教育形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悄然发生变化的新时代,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使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精细化需求。其次,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各种知识信息资源的平台已经初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选择也已成为现实。如果充分发挥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功能,教师可以对所掌握的学生个性学习和知识增长的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形成对学生的客观评价,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供客观依据。

(六)学生情感的呵护者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尤其是对未成年学生来讲。可以预见的是,智能化、数字化的未来社会将更加凸显“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价值。作为学生心理和情感发展的呵护者,未来教师要在充满爱的未来教育中,为实现良好教学和学生健康成长做出更大贡献,用真诚和热爱赢得更多的社会尊重。

二、未来教师发展的专业素养

教育教学形态、学生学习方式必然要发生深度变革,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未来教师以何种方式参与这个进程,且能达到何种程度与深度,是未来教育变革的核心问题。因此,未来教育固然需要教师承担多样化与专业化的角色,以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更需要教师具备未来教育变革中更高水平的专业素养。

(一)研究素养

新技术下的共生课堂将成为未来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所能提供的传统的教学支撑点会发生很大的转变。教师只有提升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学习、教学与教育变革的挑战。

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促进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刻把握新的教学质量和标准,更好地成为未来知识学习、教学与教育变革的践行者与推动者。此外,教师要更深入地研究学生,洞悉学生的认知与成长规律,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客观的学习评价,进行更具实际意义的因材施教。

(二)创新素养

未来教师工作的适应性和发展性,主要表现为教学理念和实践创新,这和教师创新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息息相关。教师的创新素养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即在新技术条件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素养,以及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所需要的素养。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以创造性地改进教学、开展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升,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

猜你喜欢
素养课程教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