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改写理论视角下的太极拳术语翻译研究

2021-01-17 04:45马孝幸
关键词:诗学术语太极拳

马孝幸

(河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引言

“现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数以千计的太极拳组织,全世界习练人数超过3亿人,太极拳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武术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象征,陈氏太极拳也已经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1]。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集道教哲学、中国传统医学、中华养生、武术、气功于一体,是用身体技能展示东方智慧和哲学的一种多功能拳法。一般来说,太极拳相关内容中技法很大一部分属于实用类信息文本,其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外国读者看懂并能从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练习太极拳喜爱上甚至迷恋上中国文化。然而,在太极拳汉英翻译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往太极拳套路技法更多地采用意译的方法,这样的译介“从文化意义上看,它(笔者注:太极拳套路技法)应该只是一个载体,而不应该成为主体,更不应该成为评价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成败、好坏的标准。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核心要义,应该是如何在体育的武术、运动的武术、拳种套路技术的传播过程中更多地展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传播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世界未来发展需要的优秀文化。”[2:74]然而通过查阅太极拳翻译的文献,笔者发现目前的研究视角多为目的论、跨文化视角、外宣和忠实对等等翻译策略,讨论的是如何意译太极拳术语等,如杨瑞玲[3]、 杨海庆[4]、潘登、刘桂兰[5]等。翻译研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成为了独立学科,研究拥有了更宏观的视域视角,不再把翻译局限到双语文本的对比,而目前太极拳汉英翻译研究还存在大量汉英双语文本简单对比的研究,更遑论从跨学科的视角研究太极拳汉英翻译。

从文化历史视角来实践及阐释太极拳汉英翻译,翻译的文化转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而在翻译文化转向过程中,勒弗菲尔(André Lefevere)的操纵改写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力。

二、操纵改写理论视角下的太极拳术语翻译研究

(一)“赞助人”的因素

“赞助人”被理解成“可以促进或组织文学的阅读、写作或改写的某种权利(如一些人士或专门的机构)”。[6:15]赞助人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一种是意识形态性的,它制约着(文学)形式和主题的选择与发展;一种是经济性的,也就是说,赞助人要给作家、改写者津贴或者职位,以使他们获得谋生方式或手段;第三种因素是与社会地位相关,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假如作家或改写者接受了某些人、机构、群体等的赞助,就要融入该群体及其生活方式之中。赞助又分为分散型和集约型。当赞助的三个因素都由一个赞助人分配时,赞助就是集约型的;反之,就是分散型的。赞助人调节着文学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它更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文化‘走出去’而言,其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追求一种表层抑或表面意义上的世界传播和推介,而更为重要的是将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推介给世界,传播给全人类。”[6:74]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太极拳走出去的是太极拳蕴含的价值观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动作的对照翻译或其他;通过太极拳术语及其背后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无形中也是赞助人希望看到和鼓励的。我们在翻译富含中国传统文化或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时,除了像“相克”“相生”这种有了固定译法的术语,其他主要采用直译、音译或音译加文化释义的方法来迎合中国文化走去的战略需求。这也是本项目研究现实意义所在,那就是规范太极拳术语翻译和建构太极拳对外话语体系。

(二)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意识形态”为勒弗维尔的核心观念;勒弗维尔认为意识形态为“有关社会应该是怎样(或者说可以是怎样的)的主导观念”。[2:14]这样的论述显得不够精确和缺乏操作性。在《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的一篇论文中,勒弗维尔将意识形态界定为“由观点和态度组成且在一定时间、一定社会内得到认可的概念网状物(conceptual grid),通过它读者和译者可以来研究文本”。[3:48]在勒弗维尔看来,意识形态就是规范人类行为、维系社会现状的主流价值观念。译者的意识形态更为重要,因为这决定着译者的基本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太极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代代先贤通过不断地练习实践、不断地感悟人生哲理,并把这种感悟运用、保持在太极拳的术语体系中,使得太极拳术语“凝结着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今天的太极拳运动体系,实质上是中华民族传统哲学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庸思想的人格化演绎。”[4:66]这里所谓“人格化演绎”后的“哲学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庸思想”就是我们说的价值观念,也就是勒弗维尔所说的意识形态。

部分学界人士在进行太极拳汉英翻译时总是想着要回避意识形态问题,幻想着通过所谓“归化”的策略翻译太极拳,总是担心太极拳译本中如果含有了意识形态就会遭到国外读者的抵制和拒绝,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道理的。“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问题总是无法回避的,需要有明确的立场和鲜明的态度。文化承载着意识形态,世界上不存在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化,当意识形态问题涉及到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时,任何超意识形态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极其有害的”。[5:45]这里黄旭东清楚地告知我们,根本就不存在不包含意识形态的文化,所有的文化都有意识形态因素在影响。在太极拳术语汉英翻译实践过程中,我们就没有必要纠结于如何消除富含追求“和谐”“中庸”等中华文化价值观念,而是要想方设法地保留这种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传播本身甚至比动作要领、技法功法等的翻译更为重要,因为太极拳术语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更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和谐发展,有了这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话。

对于太极拳术语尤其是反映中国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术语,多采用直译、音译或音译加文化释义的方法翻译,这样的翻译较为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独特的生活方式或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才是最能吸引读者的部分,如果没有了这些内容,与别国的内容完全一致,这样的话翻译还有必要进行吗?因为他者仅仅看到的是中文语境的自己。

(三)诗学对太极拳汉英翻译的影响

根据勒弗维尔的观点, “诗学”受意识形态的制约与影响; “诗学”是文学系统内部的“专业人士”主要关注的对象,是某一社会中“有关文学应该是怎样(或者说可以是怎样)的主导观念”[2:14]。勒弗维尔认为诗学是由两种因素组成的:一种是论列性(inventory)的,其中包括文学技法、体裁、主旨、原型人物和场景、象征等;另一种是功能性(functional)的,即文学系统作为整体在社会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或者应该是怎么样的。从总体上来讲,诗学是历史性的,不是绝对不变的;诗学的变化少有和文学系统环境的变化同步,因而诗学又有着相对的稳定性。

太极拳术语是经过长期历史过程形成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短则二三词、长则六七词的词语,尤其是在动作、技法和功法类术语中,它的概念一般要经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被理解;这些形象化的术语不单向我们讲述着该动作的要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着太极拳独特的修辞手段和审美旨趣,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太极拳这些方面的术语蕴含着其独特的诗学,也就是写作技法、体裁、象征比喻等。这样的术语也发挥着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功用。

对于此类的术语我们一般是通过直译的方式来保留“或借自然景物以比拟,或借动作形象以形容, 或以客观事物以类比, 有的还用古人的动作形象来命名” 的诗学观念。[6:60]比如“手挥琵琶”用演奏琵琶的动作形象来形容太极拳的动作,而有学者为了所谓的可读性直接译为“play the guitar”,完全不照顾和考虑中国人这里写作时描摹弹琵琶的场景,不仅是文化意象缺失,更是对中国人术语命名诗学的误读和曲解;项目组在翻译该术语时,直译为play the Pipa,并考虑到西方读者理解的需要,增加了“Pipa: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在“手挥琵琶”作为术语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就直接翻译为了“play the Pipa”,因为作为术语第一次出现时已经添加过了文化释义。再比如刺闯鸿门[cì chuǎng hóng mén] breaking into Hongmen; Hongmen:an ancient Chinese place where treachery murder of invited guest was planned。该术语中的“鸿门”出自于著名的历史典故“鸿门宴”,讲述的是楚汉争霸时的故事,是诗学中的用典写作技法或修辞手段。出于保留文化意象和展示写作技法的目的,使用了“Hongmen”这一文化意象,并通过添加文化释义的方式让读者大概了解典故的知识,进而更好地理解太极枪直击的动作要领。

三、太极拳对外话语体系建构

经济全球化造就了不同国别或民族的人之间的交流,打破了单向度思维模式,走向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维度。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多样性的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提及和关注。文化软实力(soft power)是人们面对全球化如何自处的应激表现,主要表现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和发展。“这种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往往是通过国别特色的话语构建与有效传播外化实现的。”[7:91]软实力(使得他者期望你所期望的目标)吸引民众,而不是迫使他们改变。确立预期的能力往往与无形的权力资源相关,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被视为合法的或有道义威信的政策等。”[8;6-7]简单来说,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已之所愿的能力。”[8:2]“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影响力或感召力,它影响着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外交、政治活动和文化方面的综合影响力。“它(文化软实力,笔者注)需要借助核心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与平等交流。”[7:92]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进步和发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然而在GDP取得世界排名第二的伟大表现的背后,尤其从最近中国和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种种不愉快来看,我国的文化影响力还不够,世界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国家形象常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解甚至是故意曲解或错解的现象,这给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带来了隐忧。面对这样的情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软实力。”要想提高中国国家软实力,必须要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只有有了良好的话语权,才可能会有国家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与提高国际亲和力, 能够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国际环境。 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对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一种综合认识与评价,是一个国家过去的所作所为给国际社会留下的关于该国的意志、决心和能力的印象。 国际形象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 正面、积极的国际形象,对内可促进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外能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9:146-147]

“话语”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高频术语。“话语”的提出,要归功于法国哲学家福柯,他把相应的知识生产能力作为话语权利理论的前提和基础;特定的知识场域产生了权利,权利依靠话语体系来实现转换和建构。[10]人类话语实践的本质就是知识的实践。“中国特色话语动态构建的过程就是面向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各种现实问题不断进行话语更新,实施其解释、塑造和规范等话语功能的过程。”[7:93]要使中国特有的文化向世界传播和推广,“中国特色术语的对外翻译‘标准化’是关键。”[7:95]标准通常是指“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性规定。”[11:100]术语的使用和传播具有重复性的特点,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统一性规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与接受。但太极拳术语的翻译还非常滞后,严重制约了太极拳的国际化进程。太极拳术语的标准化翻译也是推动太极拳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太极拳要想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就必须要参与争取对等的话语权,更要通过翻译掌握话语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太极拳术语翻译的标准化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世界人民的认可与接受,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太极拳文化的更好发展。太极拳术语长期浸淫于传统文化,因而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学色彩。太极拳术语统一标准化翻译不仅对于太极拳拳术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同样意义非凡;没有统一标准化的太极拳术语翻译就有可能造成我们太极拳话语权的旁落。如果仅仅关注太极拳术语中基本文字信息的传播,而忽略背后的文化意象和价值观念,就会造成在太极拳上的“失语”现象,也不利于世界文化多样化的保护与发展。“文化同质化源于语言同质化,而后者体现在语言的归化处理中……倘若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都遭致系统性抹杀,翻译文本就可能有语言和文化贫瘠化的危险之虞”。[12:9]太极拳术语的标准化翻译对于译语文化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了新的“异化”的翻译出现,译语语言和文化就没有新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式的出现,会造成语言和文化的 “贫瘠化”。

猜你喜欢
诗学术语太极拳
背诗学写话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42式太极拳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书法与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