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入地理课堂的实践路径

2021-01-20 23:20李煜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李煜

摘要

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合作意识。信息技术融合媒介——Pad(平板电脑)植入课堂,教师利用移动终端Pad,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开展课前自主学习,及时反思小组合作学习过程,高效个性化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材施教地进行合作小组重建,从而让小组合作更加充分,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关键词

小组合作 信息技术融入 Pad教学 有效课堂

数学中的恒等式——“1+1=2”,大家都非常熟知。但是,当信息技术融合媒介——Pad遇到“小组合作”时,Pad这个“1”加上小组合作这个“1”,其成效不只是简单的“=2”,而是“>2”。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展开是新课程理念下生本教育课堂的标杆。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见形式是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共同的小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一般配有组长、记录员、发言员和观察员等。

小组合作时,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小组成员相互帮助,解决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各成员均得到提升与进步。同时,小组合作多采用加分制的激励方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奖励,也可以以个人表现为标准进行加分奖励。课堂上,如果是个人回答问题多,可设置个人加分制;如果是小组合作任务,则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奖励。这个评价机制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团结意识和集体主义感,鼓励大家为自己的小组积极贡献力量。

当然,小组合作也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况。由于一个组内的4~5个学生本身存在个体性差异,合作时,往往会有1~2个学生是主导人物,而其他几个人容易被弱化或边缘化,抑或产生“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心态——因为有优秀组员的支撑,即使自己不太努力,本组的成绩也不会差。这样一来,反而会影响个体的学习效果,造成小组内部差距拉大,形成“虚假繁荣”的表象。

随着云课堂的深入,E+教学从小众走向大众。笔者所在学校打造“未来课堂”,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Pad,教室配备教学一体机,网络全覆盖,建立“线上教学平台”……信息技术的融合形成遍布校园的“泛在”学习场。E+课堂在如今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环境下,打破传统的以教室作为唯一学习场域的状态,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交融成长。

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合媒介Pad与小组合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强化各自优势,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呢?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利用Pad,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开展课前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是初中地理学习的方式之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读图、查阅资料等课前预习活动。自主学习对地理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规定,学生可依照预习情况获得加分奖励,这样就减少了学生的逃避心理,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课前预习活动。

在人教版初中《地理》(以下简称《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世界的气候”一节中,笔者设计的教学主线是“世界民居与气候的关系”,要求学生在课前对世界各地主要气候类型下的典型民居进行查阅、归类,寻找视频和图片,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当地的传统民居与当地气候之间的关系,并用Pad记录下图片或视频。

学生们对这样的预习作业非常喜欢,有的是进行云端预习,有的是用地理视角记录生活中的地理,比如一名学生拍摄了一段视频,记录并介绍了所在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植被、建筑……学生们观察和记录到的,出人意料的精彩!在观察和记录中,学生对气候之美有了直观的认知和感受。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认知是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这为课堂上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礎。

信息技术的融合,Pad的介入,让地理课堂的空间无限延展。比如,很多学生分享了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如热带雨林气候下的叶子房,寒带气候下的冰屋,草原上的茅草屋,沙漠中的无窗房,还有很多其他地区的特色传统民居,等等,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好奇心和信心。

课堂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内,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学生间的展示与交流变得更充分。因此,引入Pad进入课前自主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质量,提高地理课堂有效度。这时的“1+1”,明显“>2”。

二、利用Pad,及时反思小组合作学习过程

在一般的地理课堂中,小组活动是这样的流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以求优求全的原则开展圆桌会议,完成本组学习任务;小组代表展示交流或汇报。这样的流程重在对小组合作结果进行展示,容易忽视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思。在这样的流程中,学生们看到的是优秀小组的成果展示,却没有看到这个小组为什么优秀,他们的合作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做法,本小组合作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小组参与是否覆盖全体,是否调动起每一位组员参与的积极性,是否达到共同进步,等等。

如何帮助学生对小组合作的过程参与进行直观的反思?在复习《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画图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构建本组关于本课的思维导图。记录员利用Pad的视频拍摄功能,拍摄下本小组活动的全过程。小组成员在未知的前提下,进行正常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活动后,回看小组活动视频,总结各自在学习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小组之间可以交换评价,互相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的后台进行监测,观看每个小组的活动全过程。

从“地球的运动”这节复习课来看,学生回看视频,能够发现合作过程中需要优化的地方,及时发现游离状态的同学并帮助其更好地加入合作学习。“记录—回看(本小组、小组之间)—反思—调整”的过程,促进学生反思自我不足,学习他人之长,掌握有效的合作方法,真正地学会合作学习。这时的“1+1”,显然也是“>2”!

三、利用Pad,高效个性化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借助线上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于课前或课后在后台发送与本学科相关的学习资源。课前的资源主要用于预习,课后的资源主要用于拓展,课上的资源主要用于探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载学习资源。而且,这个资源并不受学科、年级、班级的限制,涵盖了文字、图片、视频、练习等,囊括了学科内外知识、学习方法等。有的学生“吃饱了”,有的学生“不够吃”。这时可以进行跨年级资源下载学习,“补充营养”,实现学科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小组合作讨论时,学生利用手中Pad,自行查看资源包里的材料,最大化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例如在《地理》七年级下册“中东”一课中,为强化学生对中东战略地理的理解,笔者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推送了有关中东的视频动画。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资源包,含有不同类型的资源。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和兴趣,去选择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在《地理》七年级下册“东南亚”一课中,教师通过作业推送,实时进行课堂连线练习,以分屏教学的形式快速浏览全班学生的做题情况,一目了然,便捷高效。在《地理》七年级下册“印度”一课中,笔者通过小组分工,给予学生不同的讨论话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讨论效率。所以,Pad这个“1”加上小组合作这个“1”,再次“>2”!

四、利用Pad,因材施教进行合作小组重建

小组合作的目的之一是促使组员都参与学习,体验学习,探索发现知识与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完成教师下达的一个个探究任务,实现团队效能。之前提到,分组的原则一般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而同质、异质的标准往往是班主任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来判定的。但是,面对不同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接受力是有差异的。如何在地理课堂上,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高效进行小组合作呢?

信息技术融合Pad引入课堂,结合小组学习模式,探索E+教学课堂,在小组合作的同时,还有一个“意外惊喜”,即笔者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本课的内容,重新进行小组组合学习。例如在上“印度”一课中,笔者事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情况(学生自主学习后登录线上教学平台进行闯关检测),将学生进行分层,上课前2分钟,重新进行组合,让学生给自己的新组起名字,有“‘砖家’组”“参考书组”“学神组”……学生感到非常新鲜,有主人翁意识,在新的小组中能够充分地表现。有些在原先小组里比较腼腆的学生,到了新的小组后,树立了信心,表现得非常棒,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整体效率。这时,依旧是“1+1>2”!

对于合作学习,说到底,是要“还权于生”,将学生学习的质疑权、提问权甚至评价权交到学生手中,真正实现传统教学与人工智能的默契合作。小组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使小组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实现“1+1>2”!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級中学)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欢乐的课堂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写字大课堂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