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分析

2021-01-27 06:45李元贵奥海航李海宁
宁夏医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开颅血肿炎性

李元贵,奥海航,李海宁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其病死率在脑血管疾病中居于首位,高达 43%~51%[1],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2]。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血肿穿刺术具有创伤小、花费低、疗效高、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目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重要的治疗方法。因此,本课题以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探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从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的标准,且经颅脑CT 检查确诊。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而分组,分别为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对照组)和经额或颞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组(治疗组),每组35例,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4.2±5.2)岁,出血部位均为基底节区出血,对照组脑血肿体积(36.3±5.5)mL,治疗组脑血肿体积(35.5±5.3)mL,分别对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外科医生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给予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行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根据头颅 CT结果于额部或颞部选择血肿最大层面中心作穿剌靶点,同时测量穿剌入路点至血肿的远端距离,表示为穿刺的深度,通过美蓝标记穿剌点,避开额窦以及上矢状窦。术中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应用骨科手钻钻破颅骨,穿破硬脑膜后,然后置入自带的血肿穿刺钢针及硅胶脑室引流软管,用 20 mL注射器抽吸,负压不能过大,计算抽出的血肿量,不超过血肿量的1/4-1/3为宜,避免过度抽吸,如果抽出的陈旧血中含有白色脑组织,即停止抽吸[3]。抽吸完毕,将硅胶脑室引流管经皮下隧道固定于头皮,外端连接三通阀和一次性引流装置,随后血肿腔内注入5万u尿激酶并夹闭2 h后开放引流,每8 h 重复一次,待48 h后复查颅脑CT,血肿消除率>90%时拔除脑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判定采用NIHSS评分,共 11 个项目,分数 0~42 分,分数越高,患者脑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变化;②炎性因子: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后1、3、5 d的外周静脉血5 mL,置试管中,离心10 min,3 000 r/min。取血清,置-20℃冰箱放置待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和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法检测IL-6和hs-CRP。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脑出血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出血患者治疗后5天NIHSS评分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2.2 2组脑出血患者治疗后1、3及5 d 血清炎性因子(hs-CRP、IL-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脑出血患者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比较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该病约占非创伤性脑出血病因的50%,死亡率高,在非创伤性脑出血中居第一位[4]。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致死病因主要是由于脑内血肿压迫周围组织引起脑水肿导致脑疝,因此尽早研究出快速清除脑内血肿,及时解除血肿对大脑组织的压迫至关重要[5]。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各类手术也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应依据患者个体情况及病情发展程度制定手术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及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6]。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手术过程中在CT定位引导下进行颅内血肿穿刺引流,随后使用穿刺针置于血肿腔中央后进行反复冲洗,并将血肿进行抽吸[7]。该方式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适用于血肿量相对较小的患者。微创手术用于分析血肿病理特点的方法有纤溶术、抽吸术及排空器等,这些方法证明了微创手术在治疗脑出血上具有可行性[8]。近来,一项研究提示,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行之有效的方法,相对于开颅血肿清除术而言,其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由于血肿和周围脑组织的水肿,高血压脑出血的急性期可由炎症表达多种炎性因子。在脑出血后的血肿周围,炎性因子对脑损伤的病理过程起着较大的影响,IL-6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炎性因子,具有修复神经及免疫介导等作用。IL-6水平的急剧升高可活化巨噬细胞,破坏血脑屏障,损伤神经系统,进而加重脑水肿[9]。hs-CRP属于急性期的高敏反应蛋白,能激活补体系统,造成脑血管内膜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脑出血[10],因此及早地清除颅内血肿,减小血肿及周围水肿的压迫,降低颅内炎性因子的侵害,才能有效降低对脑组织的损伤程度[11]。农胜德[12]的一项研究显示,微创血肿穿刺组治疗后的肿瘤坏死因子(TNF-a)、IL-6、血清蛋白(SF)显著低于常规外科手术开颅组(P<0.05),认为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能够抑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炎性反应,减轻颅脑神经的受损程度,从而缓解病情。李秋霖等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13],微创血肿穿刺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获得显著效果,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此同时,国内的一项研究也显示[14],微创穿刺脑血肿引流可更有效地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神经损伤并更有效地抑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炎症反应,同时能够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和感染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能更好地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中,治疗前2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5 d 后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提示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术治疗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病情的快速稳定好转,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另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两种手术方式在以清除颅内血肿为目的的前提条件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的切口小,在 CT 引导下手术可确保引流管直达血肿部位进行清除。手术时间的缩短减少了脑组织在空气中的暴露,使得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对患者颅脑组织造成的损伤小,避免了二次损伤,且疗效确切,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创伤小,可以有效保护颅内正常脑组织不被损伤,有利于恢复,术后患者并发症风险较传统开颅手术低,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特别适用于年老体弱、基础状况差的患者,也可用于颅脑创伤合并脑疝开颅术前的紧急救治措施[15]。

猜你喜欢
开颅血肿炎性
炎性小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中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两种不同切口开颅清除自发性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内血肿效果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