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亳州学院中药学院为例

2021-02-01 06:48杨永建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育人考核思政

朱 明,杨永建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亳州学院中药学院为例

朱 明a,杨永建b

(亳州学院 a. 教育系;b. 中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大趋势,这对课程思政育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亳州学院中药学院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的教学主体、教学对象以及不同的育人环境,根据专业课程与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实际,探索构建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三主体”(教师、学生、师傅)“三课堂”(专业课、实践课、网络课)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现代学徒制;课程思政;“三主体”;“三课堂”;亳州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再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明确了要求、指明了方向。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也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至今全国已有410所高职高专院校实施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大挑战和难题。亳州学院中药学院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构建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三主体”“三课堂”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1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为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指明了方向。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共同推进的一项“双育人”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其学徒是学生,也可以是企业人员。对学生而言,上学即就业,他们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部分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工作)。这是一种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徒)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在顶岗(工作)过程中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仅是“学校+企业”双育人的迫切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1.1 实施课程思政,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而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还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还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素养等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系统地融入各类课程,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效能,让学生学习课程专业理论、加深学科知识理解、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1.2 实施课程思政明确了高等院校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教书育人是一名合格教师的根本职责,教书是初心,育人是使命。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上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视了思政育人的使命,而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每位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坚持“立德树人”。教师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爱国主义等各方面的培养,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引领学生走上成才成功的道路。因此,只有学校教师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意识,坚持不懈地将德育资源融入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

1.3 实施课程思政是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

2014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企业实践操作技能,更要具备爱国主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把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素养、科学精神、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成为课程思政教育育人的关键,企业师傅通过言传身教,使得学生(徒)的“德育”显化于实践操作中,验证操作技能和核心价值观;教师通过课堂授课,使学生的“德育”隐藏于理论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的政治方向。

2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型的思政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最终目标,将思政教育寓于专业课程中,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既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融思政于课程的一种课程教育体系或者说是一种“育人体系”[3]。因此,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然而,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高职高专的教学主体“教师”的身份发生了转变,成为“学校导师+企业导师”,教学对象“学生”的身份变为“学生+学徒”,教学环境也发生了极大改变。因此,这使职业教育框架下的课程思政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也为课程思政教育带来了一些问题。

2.1 教学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师傅构成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教育的教学主体。专业教师主要是“从高校到高校”的毕业生,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企业管理和运作机制不了解,更不了解现代企业文化,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往往存在一定距离。由此导致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时缺乏原素材而流于形式,很难以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具体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因此,专业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企业文化素养与职业工匠精神。企业师傅以带徒弟的方式对学生顶岗实习实训进行指导,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又缺乏思政育人意识,也没有足够的思政教育资源,所以在实习指导过程中也很难将企业文化、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顶岗实习实训中。

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关键在于固化了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之间身份差别,由此导致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之间既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对话,更没有彼此在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等方面的适时轮换与协调。因此,学校教师每年定期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才能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机制、各岗位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才能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养教育;而企业师傅加强与学校思政教师交流沟通,共享思政教育资源,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面,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将企业的行为规范通过言传身教内化于学生心中,把思政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

2.2 学校与企业思政教育资源整合迫在眉睫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共同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然而,由于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法、模式方面的不同,导致“双育人”环境下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思政教育侧重点不同:学校侧重于学生的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价值理性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并将其作为人生的精神追求;企业则更重视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技术理性的培育,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工匠精神、职业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这自然暴露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条块分割的弊端。所以,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形式边界,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整合学校和企业的思政教育资源,促进学校教育价值理性与企业教育技术理性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效应,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3 校企合作“双育人”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教育考核不同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交替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校企双方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难以有效考核。原因是:第一,校企双方教学考核的主体不同。学校考核主体是教师,企业是师傅,并且学校和企业的考核机制和考核方法存在差异,如果双方不进行深入地沟通和交流,就无法对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进行一系列的细化、量化,也就无法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全面的课程思政教育考核标准;第二,教育考核形式单一。高校课程教育考核通常采用试卷笔试,一般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比重小,考试成绩比重大;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而忽视思想品德、价值观、职业素养等道德品行考核,很难做到“知行合一”;第三,校企双方思政教育考核的侧重点不同。学校注重对学生政治思想、爱国主义、组织纪律等方面的考核,企业更注重对学生顶岗实习行为规范、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内容的异质化现象很明显。

学生思政教育考核本应该与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达到一致,但思政考核依然沿袭了知识类课程考核方式。这既与传统的课程考核的惯性相关,也与时代分不开,更是忽视学生主体的体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改变思政传统考核方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与活力。

3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教育的初步探索

亳州学院中药学院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开拓了一条课程思政改革之路。

3.1 “三主体”“三课堂”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

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三主体”为专业课老师、企业师傅以及学生主体;“三课堂”即专业课,实践课以及网络空间课。而无论“三主体”还是“三课堂”,均为动态平衡结构,即在“三课堂”与“三主体”之间,打破了原有的专业教师仅仅上专业课、企业师傅只能作为实践环节的带头人、学生(学徒)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与技能的“储存器”的静态格局,通过启动、建立动态平衡机制,实现专业教师、企业师傅与学生(学徒)在相应教学环节上适时转换与恰当对接。其中,教师、师傅与学生(学徒)均为活动主体,知识技能的传授、吸纳,思想熏染、润化皆在各自主体的行为展示与意识呼应当中自然转接、传递以及内化完成,具体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三主体”和“三课堂”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过程

以中药提取与分离技术课程为例,本课程教师、企业师傅以及学生(学徒)三者在“校内+小班”“校外+微小班”与网络课适时进行教学环境、平台乃至角色调整与轮换。一般而言,本课程知识传授通过专业教师“校内+小班”形式进行,而在现代学徒人才课程思政模式下,则让企业师傅走进课堂,与学生在面对面的对话中实现对药物提取与分离的感性了解。其中,企业师傅与学生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体,难能可贵的是,师傅进课堂往往具有专业教师不曾具有的潜力与实践优势。此中师傅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换的过程绝不是纯粹的理论性、实操性的知识或技能传递,更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想教育,甚至达到教学相长的反馈式提高——师徒各有收获,受益匪浅。

这意味着,无论所谓教学主体——专业教师、企业师傅以及学生(学徒),还是教学环境(环节、平台)均为相对存在,即“三主体”与“三课堂”在灵活、恰当的结合中,实现现代学徒制与课程思政的统一。当然,其中的标准是一切为完成高校教育教学目标,即立德树人服务。

3.2 “三主体”“三课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

大体说来,“三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差异,因而思政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但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注重在显性存在差异的教学内容中渗透与发掘隐于其中的思政信息,以悄然有序、隐性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此乃“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在谈到天然药物的药性时,很自然地将《神农本草经》的相关内容镶嵌其中,以此对学生进行传统中药文化教育、文化自信教育等。

信息时代条件下,学生尽管掌握的知识多碎片化,但于某些方面、某个角度,某个学生也多有非凡之见解。所以,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知识与技能学习与调动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激发激活学生内在的知识“汇通源”,进而在学生当中形成“心理共振”,并成为难得一见的兴趣、爱好与知识之精彩纷呈的信息“超链接”。虽说至妙乃“此时无声胜有声”,但于此境况之中,更多有“至乐莫如教书”之叹哉!知识、技能、思想、教育熔为一炉,教师、学生、课堂化为一体。

3.3 “三主体”“三课堂”课程思政考核模式探索

课程考核是教育教学的必要环节,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际目标出发,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充分发挥“三主体”“三课堂”教学模式之长,将教育教学过程与考核结合起来,将考核主体由教师、师傅、学生三者统一起来。以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为例,无论校内理论还是校外企业实践,考核贯穿于全过程。这意味着,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成绩形成过程,从而真正体现以教师、师傅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方式,可谓“教师(师傅)搭台,学生唱戏”。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当代样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从而将课程思政教育由外在形态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实现思政教育、理论传授以及技能培训的结合与统一。

这就实现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与考核的全程化,彰显、激发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引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振人生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说在“嘴里”内化在心,“诚于内”必“形于外”,展示出满满的青春正能量。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实施。

4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共同推进的一项“双育人”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亳州学院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以来,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有机结合在一起,解决了高等职业教育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遇到的难题,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实现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获成效。

课程思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素养等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系统的地融入各类课程中,充分发挥了课程思政育人的效能,学生在学习课程专业理论、加深学科知识理解、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坚定了学生的政治引领,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既符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又促进了高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思政教育,把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素养、科学精神、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真正解决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成为课程思政教育育人的关键。企业师傅通过言传身教,使得学生(徒)的“德育”显化于实践操作中;教师通过课堂授课,使学生的“德育”隐藏于理论教学中,引领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仅提高高职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素养,还能把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观的引领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平静,飞跃,王钢.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N].中国教育报,2019-04-16(11).

[4] 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OL].[2019-07-19].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urses Under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lents Training Model——A Case Study of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Bozhou University

ZHU Minga, YANG Yongjianb

(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zhou University, Bozhou, Anhui 236800, China)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s a major trend in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which puts forward new challenges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subject, teaching object and differ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on-the-job practice in enterprises,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Bozhou University has explored and construc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of courses for modern apprenticeship personnel training, which includes “three subjects(teacher, student and master)” and “three classes (professional class, practice class and network class)”.

modern apprenticeshi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urses; “three subjects”; “three classes”; Bozhou University

10.3969/j.issn.1673-2065.2021.01.013

朱 明(1972-),女,河北枣强人,副研究馆员;

杨永建(1967-),男,河北衡水人,教授。

安徽省高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XM-15)

G360

A

1673-2065(2021)01-0063-05

2020-04-24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猜你喜欢
育人考核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内部考核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