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021-02-01 06:26刘志华张艳玲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师范类保障体系师范生

刘志华,张艳玲,扈 婧

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刘志华a,张艳玲b,扈 婧c

(衡水学院 a. 教务处;b.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c. 体育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我国师范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教师,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几年教师教育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质量产生了影响,并且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师范类专业要以专业认证为引领,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原则,以“评价—反馈—改进”为核心,建立可量化的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专业认证;师范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培养了大批基础教育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很多师范类高校逐渐向综合型或应用型学校进行转型或升级,导致师范类专业被边缘化;教师教育的开放,也导致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1]。这使得一些高校压缩师范教育成本,师范类专业的“师范性”被弱化,从而影响了教师教育质量的迅速。因此,完善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俨然已成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同步制定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下称《专业认证标准》),旨在推进师范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和宏观指导。

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指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进行的一种外部审查和评价,所以,对标专业认证理念,构建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尤为重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聚焦学生中心

遵循师范生成长与发展规律,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并依此配置相应教育教学资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活动设计等。

1.2 坚持产出导向

立足区域经济社会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师范生的发展成效为导向,重点关注师范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2],在此基础上,反向设计与优化各项制度与决策、课程体系和各教学环节,并配置相应教育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

1.3 突出持续改进

根据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积极调动多方主体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3]。

2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方案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方案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方案流程示意图

2.1 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根本。学校应根据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以及系列教师教育改革政策,结合学生发展,凝练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对教学工作中重大问题做出决策和宏观指导。同时根据《专业认证标准》,做好师范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等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教学运行、教学保障、教学评价、专业评估、教学信息反馈以及实践教学和教育教学见习/实习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在此基础上,师范类专业根据教育发展与需求,对标《专业认证标准》,严格落实学校各项有关政策和制度,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制定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规划,制定适合本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详细的教学质量目标等具体文件制度和措施。

2.2 保障体系

学校根据教学质量保障工作需要,明确各部门机构的职责与任务。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是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领导机构。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指导、审议和评价。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对学校教学工作及质量进行监测、评价、反馈与督导。

学校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确保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能够满足教学和《认证标准》要求。通过教师培训、说课、教学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持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学与实践能力。科研处做好教师学术交流、学科建设与科研等工作。

学校教务处主导全校教学及其管理工作,学生处负责学生教育活动和学生日常管理,团委负责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和管理[4],创新创业就业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就业能力的培养。

学校财务处、后勤处、资产中心、图书馆等部门负责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实习实训基地以及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建设,确保专业教育经费、教学资源和设施在数量和功能上能够满足师范类专业教学需要。现教管理中心负责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做好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保障教学运行和教学信息的畅通。

教学单位认真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学与管理制度,具体实施各项教学活动,加强教研室建设,让每位教师成为教学质量监控者和改进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积极为学校教学活动献言献策。

学校各部门机构各司其职、紧密联系、互相协调、加强合作,为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目标的达成做好坚强后盾。

2.3 运行体系

学校的所有制度与决策只有得到有效实施和运行才体现出其作用与意义,也才能为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2.3.1 教学运行

以产出为导向,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指导意见,邀请一线教师、学生代表、毕业生代表及其所在学校(教师)代表等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完善与优化,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能够充分体现与师范专业相关学科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课程体系要契合师范生的应知应会,能够支撑毕业要求“一践行、三学会”的素质能力结构。

加强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符合《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师素质能力要求,构建能够覆盖和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要充分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列出课程与毕业要求之间的矩阵关系。

根据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授课模式,采取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时空,激励师范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团队合作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适时融入人文素养和教育情怀,让同学们学起来“有滋有味”,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确保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和社会需求高度一致。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教育研习互相贯通,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与教育研究融为一体。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满足师范生对教育教学体验的需要,提高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师范生教育实践智慧的生成。

2.3.2 学生服务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建立预警机制和学生成长档案。构建融学生思政教育、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为一体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开拓能力,培养学生喜教乐教的教育情怀和敢于奉献教育事业的奋斗精神。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认真落实“双导师”制度,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指导与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2.4 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校内与校外教学评价体系,根据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对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培养目标合理性、教育实习和实践、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教学计划落实、教风与学风建设以及教学资源保障情况等进行常态化监督。

2.4.1 内部监控与评价

内部监控与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各级教学督导员、领导和同行听课以及学生信息员的反馈等渠道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日常监控,也可通过专业评估、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和学生满意度专项调查等方式,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宏观把控。

教学单位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要求,对师范类专业各教学环节以及其他相关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毕业论文(设计)的督查、试卷与考核方式的审批、第二课堂的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的调查等具体工作进行监控与落实。

2.4.2 外部监控与评价

外部监控与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环节。其责任主体主要包括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和毕业生及其家长等。他们可通过网络或者进校对学校和师范类专业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对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毕业生质量及其与社会的符合度、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成长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5]。

2.5 反馈体系

2.5.1 信息收集

学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收集校内外各级各类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全面掌握师范类专业教学真实状况。

通过领导和同行听课、查阅教师教学文件和学生学习成果和其他教学活动资料等,了解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度。通过座谈会、谈话、走访、和调查问卷等方式,获悉教学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对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通过学生评教、评课、评专业和评管理等活动,或者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学生代表和信息员座谈会或谈话等方式,了解同学们对教师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专业建设情况的看法和建议。

邀请用人单位、学术机构或团体、行业专家、校友、毕业生及其家长等多方代表参加学校专门组织的教学研讨会,了解毕业生的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了解他们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其他教学工作的建议。

2.5.2 信息反馈

学校积极搭建各种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平台,保证上述有关教学工作的各类评价评估信息和一些建议良策能够全面、快速、准确地反馈到各级质量保障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经过分析和梳理后再通过平台和各种渠道向外公开,包括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学生学习效果达成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入职五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以及社会满意度等信息,让全校所有教职员工、学生以及社会都清楚学校教学信息和教学质量,促进信息的深度交融,保障师范类专业健康发展。

2.6 改进体系

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尤其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和教学单位,对各类关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信息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时反馈和改进,重大问题可通过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教学工作会议等多种方式,制定解决方案与改进计划,明确责任和改进目标,完善管理制度,保障教育经费与资源,加强教师培训与学生服务、定期修改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改进课程教学工作,健全教学激励制度,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运行,真正做到及时调控和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从而保障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3 结束语

目前,国家正大力推行专业认证制度,通过专业认证推动专业质量建设,以此来要求高校的专业建设在一定标准下“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6]。所以,学校要根据《专业认证标准》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理念,按照“说、做、证”的一致性要求,构建和完善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体系,形成主体责任明确、全员参与、相互信任、共同进步、效果可量化的教学质量保障长效运行机制,真正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资源落实和服务落实,有效提高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监管力度,为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保障。

[1] 童汝根,刘妍,张云婷.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共育新时代大国良师——第十五届全国师范大学联席会议暨2018年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联盟年会综述[J].教师发展研究,2018,2(4):118-124.

[2] 王勇.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7):39-40.

[3] 高喜玲,商利斌,张丽娟,等.全面质量管理(TQM)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7(35):136,138.

[4] 傅宇,赵高丽,谭凤玲.基于OBE理念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9,39(8):54-59.

[5] 华尔天,高云,吴向明.构建多元开放式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理念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8(1):64-68.

[6] 张男星.以OBE理念推进高校专业教育质量提升[J].大学教育科学,2019(2):11-13,122.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rom Perspective of Teacher Training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LIU Zhihuaa, ZHANG Yanlingb, HU Jingc

(a.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b.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c.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China’s normal educ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raining a large number of qualified teachers for the society and making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opening of teacher educ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has had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graduates, and our countr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s’ team. So, the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be guided by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follow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output-orient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engage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ver all processes, educate students from all aspects, take “evaluation-feedback-improvement” as the core, establish a quantifiabl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and provide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raining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and innovative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10.3969/j.issn.1673-2065.2021.01.018

刘志华(1971-),男,河北景县人,副教授;

张艳玲(1982-),女,河北景县人,讲师。

2019—202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GJJG520)

G642

A

1673-2065(2021)01-0089-05

2020-05-18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猜你喜欢
师范类保障体系师范生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