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2021-02-25 22:52朱学军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3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

朱学军

【摘要】解决问题体现的是基于理解的知识应用,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关注的是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将问题解决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能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践,来让学生具备对学习方式的自我认知。对此,可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生活化教学

引言:

在现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对于一些比较困难的数学题,会下意识地逃避。比如对于数学题目中的应用题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一看到应用题就产生退缩和畏惧心态,这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必要的一个层面[1]。

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出发点

以往,部分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往往要借助相关的公式、定理等,在数学教学中不容易发现,在平时解决问题时,学生能够套用公式来解出正确的答案,但是一到考试,试题考查的知识点、相关的数学公式比较多,学生就很难找到解题思路,这实际上就是学生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不高导致的[2]。

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教师就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手段,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平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多动手、多探究,而不是单纯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小学生对有趣的事物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重情境的趣味性,打造趣味化的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在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中建立联系,发展多向性思维能力,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求同思维等思维方式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比如,面对一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多设问,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和探索,让学生真正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会怎样思考和寻求解题的突破点,而不是套用公式。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育所面对的受教育群体,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孩童,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通常存在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数学教学的质量,还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适合于小学生的教学方式,以此对学生做出有效的引导。在新课改实施背景下,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课堂“主宰者”的身份,转变为“引导者”身份,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性的学习,转变为主动性的学习[3]。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教学方式着手,而通过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发现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此确保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教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其次,为了保证情境创设教学法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在情境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

三、类比教学方式,提升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小学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小学生在对数字的认知阶段会有一定的误区,会常常分不清3、6、9。教师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辨识这些数字,如可以準备一些写有数字的小卡片来辅助教学。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种算法比对,突出数字的独特性。比如对于3和6,可以出示卡片3+6=9或者9-3=6,通过这些来实现学生对于数字本身功能的认知和区分。一般来说,新知识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学习新知识也有一定的动力。对于比较难的旧知识,如果学生长时间解决不了的话,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做好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很有必要。教师要在教授新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旧的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融合来让学生解决一些原来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学习新知识也更容易一些。这也就是类比教学方法的应用。而这种类比的教学方法不仅对于概念类型的数学题有一定的作用,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数学是一个注重解决生活问题的学科,教师可注重在小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鼓励他们将问题带入生活中来解决,使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也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能体现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就是应用题型。比如,在学习关于价格类型的应用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简单的运算,有题为“一辆大巴可载43人,中巴可载25人,一班学生共计66人,需大巴、中巴几辆以及如何进行分配”。对于这类数学问题,有可能学生在进行解决的过程中会遇到空出一人需要重新包辆车,或者是通过除法计算得出还有几人坐不上车的问题。因此,教师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学生将问题带入现实生活中思考。在现实情况中,包车的目的是让全班的人都能够去,在不允许超载的情况下,进行车辆的合理分配,这时候的分配就可以根据实际的座位需要来进行了。这就是典型的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的解决思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完整性,教师要经常性地在数学问题中穿插一些对于生活常识的讲授,或者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通过教师不断根据社会需要变革教学方式来进行,对于教学方式的变革要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师要予以充分重视并积极解决,这是建立师生互信关系最重要的一个层面。

参考文献:

[1]刘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分析[J].知识窗(教师版),2020(11):38.

[2]路婷.巧用转化思想解决小学数学问题[J].读写算,2020(33):79-80.

[3]李美莲.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J].教师博览,2020,10(33):77-78.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能力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
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转换数量关系角色,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培养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