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提升背景及路径

2021-03-02 01:11徐源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2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高职教师双师

[摘要]高职教师创新能力提升是在创新驱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对师资内涵提升的必然要求。文章阐述了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提出了高职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校企协同,提升高职教师“双师”创新能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创新改革,促进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探索1+X 技能证书试点,提升高职教师的课证融通能力;创新引领,提升高职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建设“产学研训创综合平台”,提升高职教师实践研究与成果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师;创新能力;“双师”素质;创新创业;校企协同

[作者简介]徐源(1974- ),男,浙江金华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浙江  金华  321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9年度科研项目“供需匹配视角下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路径创新”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41334,項目主持人:徐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4-0081-06

在国家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将创新驱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的重任。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

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聚焦于教学改革、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目标维度,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改革、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的各种创新行为能力的复合体。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分为一般创新能力和职教创新能力两个层次。一般创新能力是指教师职业共性的创新能力,包括专业情意的创新、学科专业知识的创新、教育教学条件性知识的创新、教学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职教创新能力是指高职教师将专业对应岗位的核心素养、技能标准、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等引进、转化和应用于教学改革、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创新能力。职教创新能力因为融合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和“技术性”而成为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核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师”创新能力

高职教师“双师”素质要求教师不仅掌握所学专业的理论与技能,还要具备运用专业理论和技能进行教学指导的能力以及专业对应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教师的“双师”创新能力以“双师”素质为基础,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目标直接对应,是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基础。高职教师“双师”创新能力具体包括:产业转型升级中对岗位核心素养创新发展的动态预判能力;岗位核心素养与技术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创新能力;学科素养和岗位核心素养的融合创新能力。

(二)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结合产业转型升级与教育创新的背景,从内容、方法、评价等层面主动开展教学创新,以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能力。具体包括: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以师为本”走向“以学为本”,从传授走向建构,从就业导向走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理念创新能力;基于网络媒体发展和学情差异而来的“互联网+教育”的教学载体设计、开发、运用能力和教学方法转换能力;基于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取向的教学策略与多元教学评价能力。

(三)课证融通能力

课证融通能力是指教师能将岗位核心素养、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创造性地引入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能力。具体包括:基于岗位核心素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设计能力;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对应的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能力。

(四)创新创业指导能力

创新创业指导能力是指教师基于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发展,以行业标准为先导,将“创意、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能力。具体包括:将政府、学校、行业联办的技能竞赛标准引入课程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能力;将专业教育、行业标准与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融合,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的能力。

(五)实践研究与成果转化能力

实践研究与成果转化能力指教师以产学研训为平台,与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的能力。具体包括:开展实践研究的能力;将实践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转化并在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中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高职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背景

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其核心是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具有创新品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最终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高职教师创新能力提升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背景:

(一)国家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

201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这些国家政策从战略层面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的新要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新定位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2019年8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2019—2021年……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遴选建设36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为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这些国家政策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以及教学团队建设要求,同时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育生态的新变革

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等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在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中,全面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使教育对人才的评价从“知识中心”转向“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创新发展的社会需求使知识的传递方式由教师为主体的“传授”转向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建构”;终身发展和融合发展的教育理念使学习者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空间由“封閉”转向“开放”;“互联网+教育”的新变革使学习者学习方式由“线下”转向“线上线下混合”。教育生态的新变革对新时期的教育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职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校企协同,提升高职教师“双师”创新能力

1.标准先行,科学制定教师“双师”身份认定标准和评价考核标准。第一,校行企合作,研制学科素养和岗位核心素养融合的高职教师“双师”素质认定标准,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三个维度,结合“双资格”——教师职业资格与行业执业资格、“双职称”——教师职称与行业职称和“双经历”——高职教育与行业工作经验三个评价要素,制定高职教师“双师”素质身份认定标准。第二,分层评价,优化“双师”素质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围绕阶段分层、能力分层、来源分层三个层级科学探索教师“双师”素质的考核标准。阶段分层,即从初入职教师、专业成长期教师、专业成熟期教师三个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层级拟定考核标准;能力分层,即根据教师“双师”素质发展的侧重从专业技术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对应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技术指导能力五个方向来拟定教师“双师”素质考核的选择性指标,既让教师在发展自己的“双师”素质时有所侧重,也提升学校对教师“双师”素质发展指导的有效性;来源分层,即根据教师来源的不同属性按照校内专业课教师、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校内公共课教师、校内兼任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等类型制定不同的“双师”素质考核标准。第三,职前职后融合,优化考核内容,鼓励“双师”素质教师积极投身社会服务,把握行业标准和产业转型升级中职业岗位素养发展的动态。教师参与技术服务,项目研发、企业员工培训的工作量应进行相应折算后计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工作量,相关绩效纳入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职称评定的业绩点。

2.平台共建,搭建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核心员工“双主体”的“双师”工作站平台。“双师”工作站以产教融合的项目化课程教学为主要工作内容,在课程实施中将学科知识技能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核心素养对接,同时在项目化教学中融合行业标准、企业新专利新工艺新方法,提升教师对职业岗位创新发展的动态预判能力、岗位核心素养与将技术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创新能力等“双师”创新能力。“双师”工作站在开展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学生实训指导、企业项目研发、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培训、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企业员工培训等项目,“学、训、赛、培”综合发展,促进高职教师、学生和企业员工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3.资源共享,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和技能证书培训包。围绕产教融合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校企合作开发以教学案例、微课、短视频、企业项目实践案例等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资源库,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岗位核心素养的融合创新能力。同时,融合行业标准,开发与工作岗位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课程包。一方面,提升学生与行业衔接的职业技能,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从职前职后融合的维度提升教师基于课证融合的“双师”创新能力。

(二)推进“互联网+教育”创新改革,促进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

1.创新教学理念,以在线课程建设探索教学实施的新平台。应对终身发展对泛在学习的需求和教育创新对教法学法的变革,以教学与课程发展中心为平台,优化校、院、专业的课程资源配置,着力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完成国家、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SPOC课程,网络课程三级课程资源的搭建,以“互联网+教育”的教学载体促进教学方法转换,提升人才培养的效度。

2.创新教学载体,以新形态教材建设探索教学媒介的新形式。立足“三教”改革,以教材改革为载体推进教学媒介创新,按照专业平台、专业方向、专业拓展三级课程推进模块化的系列新型态教材建设,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同时,整合校行企合作资源,丰富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案例,探索与项目化课程对应的活页式、手册式教材开发,推进课程改革的配套资源建设。

3.创新教学资源,以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学习场域的新内涵。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的理念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将职前的人才培养与职后的专业发展、技能培训通过资源库平台实现无缝链接,将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学业评价、证书培训、职业技能提升等学习内容在资源库平台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学习场域的新拓展。

4.创新教法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探索课堂教学新变革。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以提升教和学的有效性为目标,根据课程特性,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推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机融合。

(三)探索1+X技能证书试点,提升高职教师的课证融通能力

1.校行企合作,研制技能证书等级标准。紧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对岗位核心素养进行梳理与分析,开发与岗位核心素养对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与职业核心岗位素养的融合,产业链对接创新链,激发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动机。

2.课证融通,设计1+X证书课程。优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以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辅修专业课等类型设置与职业技能证书标准对应的1+X证书课程,一方面提升教师基于岗位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促进教师学科素养与职业素养融合,另一方面提升学生适应岗位核心素养的高级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3.“互联网+教育”,开发证书对应的数字化资源。以微课、案例分析、短视频、模拟测试题库、数字化教材等为主要内容,建设与证书课程对应的数字化资源,提升教师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载体与教学方法革新,拓展学生1+X技能证书课程的学习的空间。

(四)创新引领,提升高职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

1.赛教融合,提升教师的课程创新能力。第一,课程内容创新。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项目为载体,发挥技能大赛内容对接行业标准和先进技术的优势,将技能竞赛标准以及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与课程标准对接,构建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线上线下结合的赛教融合课程。第二,课程实施创新。成立“校企双导师+项目+课程”的赛教融合班,以“双导师工作站”为平台,将竞赛内容与项目化课程情境融合,技能竞赛和课程改革双轮驱动,以赛教融合班为试点探索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同时完善赛教融合课程的学分替换细则,全面提升课程对接行业前沿技术革新的效度,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培养拔尖型技术创新人才。第三,课程资源创新。将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对接产业技术革新的赛教融合案例、微课、短视频等资源进行教学场景的转换,建设赛教融合云课资源平台。

2.专创融合,提升教师的创业指导能力。以创业能力深度融入专业教育、紧密融入行业企业、有效融入区域经济“三融入”为理念,以面向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载体,促进高职师生创业能力提升。构建专创融合课程、创业实践项目、创业类竞赛三级创业能力提升平台,在专业人才培养的通识课程体系中设计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在第二课堂中引入创业类实践项目,以创客空间、创业项目孵化园等为平台,将创业实践成果融入第二课堂学分评价标准;探索以创业竞赛类项目为驱动、校企双导师引领、创业学院和专业学院联合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创业导师+创业项目+学生团队”的“创业工作室”为例,组建由“校行企创业导师、学长、学弟”构成的“师徒结对、生生结对”实践共同体,开展“一学期一项目、一周一任务、每周一汇报”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方式,创业项目有效衔接第一和第二课堂,从初级的“创意”,到中级的“创新”,再到高级的“创业”,以进阶培养的方式,探索高职创业教育的新途径,同时提升教师的创业实战指导能力与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五)建设“产学研训创综合平台”,提升高职教师实践研究与成果应用能力

1.完善机制,激发教师从事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高职教师的职教创新能力因为融合了“高等性”“职业性”和“技术性”而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的创新能力有所区别,其中,基于生产和技术革新的实践研究能力、紧扣产业变革的教育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教师研究能力的核心。要提升高职教师的实践研究能力,首先要建立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双向流动相互兼职的常态运行机制。利用访问工程师、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技能大师工作室、“双师”工作站等平台,以实践类课程和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载体,促进高职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的交流,让高职教师在实践研究的一线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其次要出台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双师”素质教师积极对接行业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基于政校行企的融合平台开展应用研究,提升学科素养和岗位核心素养的融合创新能力,同时出台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激励政策,如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科研成果转化所得不纳入教师个体的绩效工资总额基数,校内专业性公司的科技服务所得减免管理费等激励办法。

2.建设产学研训创综合平台,提升教师从事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的能力。以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主干,建设产学研训创综合平台,推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产学研训创综合平台主要由教师实践流动站、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等构成。建设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要以实践类课程实训为依托,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另一方面借助参与企业的生产和技术革新项目,使教师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动态,提升自身学科知识技能与行业技术技能革新融合的综合素养。建设企业技术服务中心,要利用高职院校的技术与人力资源,为企业解决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等难题,服务区域中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与产品研发,同时开展行业技术升级背景下的企业员工培训,实现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员工共同提升的“双赢”。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要改变高校科研和行业企业技术革新相隔离的状态,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在实践研究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建立成果完成人、转化人、投资人等多主体的收益分配机制。

3.以研促教,积极推进产业链对接创新链的人才培养改革。积极推进产业链对接创新链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创新驱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也是高职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价值皈依。高职教师由实践研究能力的提升转而反哺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高职教师参与实践研究,能更好地把握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性评价指标与要求,通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提升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第二,课程标准与内容的优化。高职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升级、产品研发、企业员工培训将有助于把握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标准,将这些标准落实到专业技能和实践类课程的改革中,有助于对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提升课程的有效性。第三,教学资源与方法的优化。高职教师借助产学研训创综合平台开展专业实践课程的实训指导将有助于结合行业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和技术革新项目,将有助于案例、微课、短视频等资源进行教学场景的转换,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资源建设。

提升以“双师”创新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课证融通能力、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实践研究与成果转化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师创新能力,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实现以上目标,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多主体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激发高职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内驱力。一是综合运用多种类型的政策工具。例如,运用命令性工具,建立强制性高职教师准入制度,保障高职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运用激励性工具,引导教师形成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高职教师素养全面提升的科学发展观。二是探索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构建薪酬、评优、评奖、职称评定、培养培训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如在教师职称评定中,结合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从“双师”创新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课证融通能力、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实践研究与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分层分类设置评价指标;在教师的培养培训中,按照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同类别优先推荐;在绩效发放中,结合教师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三是注重多元评价。线上线下融合,以大数據为依托,从多维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现状、短中长期目标等进行画像,树立基于发展性评价的教师创新能力评价理念。将教师自评、教师发展中心学分量化评价、院系评价多主体结合,促进教师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综合提升,探索一校一品的高职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应卫平.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15):40-43.

[2]徐源.论PCK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1-6.

[3]郑瑛,金学平,刘小宁.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探索[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02-104.

[4]黄海燕.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制度建构与培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5):67-74.

[5]李树峰.从“双师型”教师政策的演进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J].教师教育研究,2014(5):17-22.

[6]王美萍,张丽娟.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7):73-74.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高职教师双师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