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辅警人才培养校本课程的开发
——以《辅警忠诚观》课程为例*

2021-03-06 02:16黄迎兰定雄武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辅警岗位技能

黄迎兰 定雄武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定锐分校,广东 广州 510410)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行确定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该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1]

在开放教育中,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作为开放教育学校中的一所分校,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定锐分校于2018年开始运行政校合作式培养“忠、专、强”型辅警人才的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充分调研、借鉴了国内其他分校的培养经验。在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发现开放教育辅警课程体系存在重知识、技能,轻素养培养的问题。因此,经过专家研讨、问卷调研,定锐分校总结得出,辅警人才的核心素养是忠诚,而现有开放教育辅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缺乏专注提升学员忠诚素养的课程。因此,定锐分校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研发,并最终形成了《辅警忠诚观》课程。

忠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阐释为为了正义的事业无条件地付出自己的一切。全方位精准打击敌对势力,不遗余力地匡扶正义正气。而就辅警岗位而言,它可以被理解为对党、国家、人民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本色和政治品质,思想上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对事业和同事战友的忠诚忠实,代表着诚信、尽职和服从。[2]

一、课程开发缘由

(一)课程存在需求

由于需求量大,招聘入职门槛低,许多拥有警察梦的青年加入到了辅警队伍中。然而在我国各方面形势复杂化的今天,辅警工作逐渐专业化,在素质、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对辅警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职辅警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提升需求。素养提升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5月,在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定锐分校召开的“辅警学历、技能双提升模式”专题研讨会上,来自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警官学院、广州市白云区公安分局、广东省公安厅、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就辅警人才培养模式、辅警人才核心素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一致意见,认为辅警人才的核心素养是“忠诚”。另外,2020年6月定锐分校针对1206名本校在读辅警学员进行了在线调研,数据显示,87%的在职辅警学员认为,“忠诚”是辅警岗位最重要的品质。

因此,为培育真正具备高适配度的辅警人才,定锐分校开启了《辅警忠诚观》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二)课程研发空缺

目前,部分开放大学针对在职辅警开办了“学用一体”的辅警班。以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为例,该校辅警学员就读于行政管理专业,其专为辅警岗位设置的特色课程包括非统设的6门职业核心选修课和非统设的6门专业延展选修课。其中,职业核心选修课分别是办公室管理、安保业务基础与实训、安防技术基础、辅警交通管理勤务、辅警内勤综合事务、辅警实用法律基础、辅警治安管理勤务。专业延展选修课分别是防卫术、辅警交通事务处理、辅警礼仪规范、辅警群众工作方法、公共危机管理、辅警技能实训。显然,该类课程集中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提升,对于辅警人才的素养提升课程仍然缺乏,尤其是“忠诚”教育方面的课程。

因此,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定锐分校针对辅警人才培养中以忠诚为核心素养的教育,开发了《辅警忠诚观》课程,填补这一课程领域的空缺。

二、课程目标

(一)提升辅警学员忠诚度

辅警作为协助警察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其虽不具备执法权,但相对于普通公民,掌握更多的国家、社会机密信息,并对普通公民起到管理作用。因此,辅警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人民忠诚度、国家忠诚度。为此,《辅警忠诚观》课程着力于塑造学员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推动其建立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国家和单位的归属感,并引导学员将其岗位忠诚落实到实践活动中。

(二)提升辅警学员岗位认可度

辅警作为编制内民警的辅助,面临着工资待遇低、职权小、晋升难度大等问题。因而,辅警人员职业认可度高而岗位认可度低。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我们需要让辅警学员认识到国家设立辅警岗位的背景,使得他们站在社会需要的层面认识自身岗位的重要作用,并将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以更强的岗位荣誉感提升岗位认可度,降低人员流失率。

(三)提升辅警学员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

辅警人员既是社会秩序的管理人员,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服务人员。作为管理人员,本课程通过国内外时政局势的分析,塑造辅警人员大局观念,使之站在国家安全稳定、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自身工作,更好地把握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向,做好民众的安全教育。作为人民群众的服务人员,本课程通过重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集体主义价值观等,使辅警学员保持工作敬畏心,通过实践课堂更加贴近群众、脚踏实地、多思多学培养辅警良好的作风和服务精神。

三、课程设计

(一)理论依据

1.知行合一理论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3]。

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

核心素养类的教育,单纯学习理论知识显得空泛,只有给予学员实践的机会,才能巩固其“忠诚”的自我认知。因此,《辅警忠诚观》课程设计了实践课堂,从了解民情、关爱民生、提升服务等角度,激发辅警学员思考,帮助其在实践活动中建立忠诚的自我认知。

2.教学目标理论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4]。

作为塑造辅警学员忠诚度的素养教育类课程,《辅警忠诚观》课程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的主模块,并细化为社会责任感、岗位荣誉感等内容,分别予以引导,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组织认同理论

组织认同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社会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组织文化是组织中的成员所持有的基本的价值观,并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组织认同是以自己为中心,反映自己与组织的一种关系,根据标准在组织中对自己的身份进行确认和寻求[6]。组织文化通过影响组织内成员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工作态度、工作投入程度,最终对组织的绩效产生影响[7]。

《辅警忠诚观》课程希望帮助学员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形成其对于国家、社会、工作单位、本职岗位的认同,感知到个人对于单位团体、社会、国家的归属感,以此建立较高的忠诚度,促使其更好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以实现教学目标从认知到情感、行为层面的忠诚。

(二)课程框架

该课程涉及16学时,从理想信念、情感态度、技能实践三个模块组织开展(详见表1)。

表1 《辅警忠诚观》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

(三)课程定位

《辅警忠诚观》是行政管理/法律事务专业的职业核心课,课程类型为非统设,课程性质为选修,适合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法律事务专业辅警方向学员学习。

(四)课程标准

1.知识目标

辅警人员常规知识储备包括政治、法律、历史、行政等方面的基础常识。《辅警忠诚观》课程增加了学员对于最新国防形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当前社会治理主要矛盾这几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忠诚的含义,使学员明确岗位定位、岗位重要性、岗位前景、岗位忠诚对象、岗位忠诚要求等内容。

2.技能目标

辅警人员技能要求,通常是指惩治犯罪行为所必须的擒拿格斗技能、警务设备操作技能。而《辅警忠诚观》课程对学员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要求学员具备处理社会突发事件、涉密事件的技术,熟练掌握保守职业秘密的基本操作,以及能够正确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调研民生问题。

3.情感目标

辅警人员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应当建立起对民众的强烈忠诚情感。《辅警忠诚观》课程试图通过知识的学习、榜样的塑造、情感的培养、实践活动的启发等,使学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建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岗位荣誉感、集体归属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并长期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国家的决定。

4.任务目标

辅警人员时刻身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线,为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服务民众的工作方法,《辅警忠诚观》课程致力于帮助学员透过社会热点和社会矛盾做深刻分析,使学员坚定职业理想,学会关注社会民生,能够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群众教育,能够树立周到细致的服务态度和忠诚担当的服务理念。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学业成绩由课堂表现(20%)、作业成绩(60%)、期末测试(20%)构成。其中,课堂表现的评价标准包括:出勤状况、互动频次。作业成绩的评价标准包括:完成度、专业度、创新度。期末测试采用开卷的形式,通过网络平台实施,评价标准包括:思想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性,文档的规范性,语言的逻辑性。

四、课程实施

(一)实施范围

本课程以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或法律事务专业辅警班为实施范围,专门为在职辅警学员实现素质提升服务。

(二)实施原则

1.充分利用富媒体,提升课堂感染力

理想信念课程模块的授课,需要激发学员相应的深刻体验,因此,以纪录片、影视剧、纪实事件等视频资源作为授课素材,将显著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情感态度课程及三观课程也可利用富媒体资源,做网络连线,邀约权威教授在线互动、分享;或通过模型、动画展示国内外局势。

2.实践课堂引入竞争机制,使学员学有所获

技能实践课堂需要学员提供作业或作品,对作业/作品制定奖惩可以帮助学员建立认真对待学业的学习态度。同时,实践作业的成绩考核也可以作为教学成果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辅警忠诚观》课程的学习,学员是否真正在素养方面有所提升,提升了多少,都能有所参照。

3.引入翻转课堂,内化观点态度

情感态度模块的课程,应当更加注重学员的态度内化过程。由于该课程面向的学员都是成年在职职工,始终面对工学矛盾问题和照顾家庭的问题,因此,课堂学习时间十分珍贵。该《辅警忠诚观》课堂采用翻转课堂形式,使授课教师提前准备授课视频,供学员课前下载、自主学习,课堂时间则可以更多用于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将自身学习心得表达出来,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使课堂成为以学员为主体的课堂。采用这种形式,一方面培养锻炼学员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更契合素养教育的本质特征。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态度观点要想内化为学员自身的观点,有效的途径是使学员以此观点教育他人或说服他人,这一过程不仅会加强学员在该观点上的积极态度,而且有利于学员将此观点贯彻到行动中。

五、课程评价

本课程是由公安局与学校共同研制、实施,因此在课程评价方面关注政府、学校、学员三方面的意见,注重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一)学员评价

学员对该课程的评价,是该课程是否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依据。课程结课后一周内,学员需在线匿名填写课程满意度评价表,该评价表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分别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对自身受益性的评价。

(二)政府评价

由于该课程的开发背景是探索在政校共育模式下培养“忠、专、强”的辅警人才,因此,委托培育方——公安局辅警办承担了课程评价的职责。在课程结课后一个月内,辅警办工作人员针对本课程的实施,从课程内容的适宜性、学员的工作表现、学员的思想进步等方面对课程做出客观评价。

(三)学校评价

授课前,学校对课程的评价集中在对《辅警忠诚观课程纲要》《辅警忠诚观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课程纲要需关注系统性、科学性方面的考察,开发方案关注完整性、详细性、可实施性方面的考察。授课后,学校则重点关注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考察。

(四)教师评价

教师自评部分,要求授课教师反思课程整体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课堂参与度、作业质量、期末成绩达标率等,填写教师自评量表,总结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益经验,为该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基础。同时,反思记录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方向。

六、结语

教育现代化建设日益成熟的今天,开放教育正在满足越来越多民众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具备更强岗位针对性的学历教育因“学”与“用”无缝衔接,以及学员工作能力等的提升而受到学员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在职辅警人员学历提升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提升,作为“维稳”的重要一员,辅警人员的忠诚素养应该被放在首位。《辅警忠诚观》课程的开发拥有强烈的社会需求。未来,希望这类课程成为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法律事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辅警岗位技能
文化链视角下辅警刻板印象的典型表现、形成机制与消解策略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广东省珠海市公安局翠香派出所:“三板斧”管好辅警队伍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身份权责不清:辅警群体的尴尬困境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