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的概念隐喻理论》述评

2021-03-07 11:37彭志斌
外国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图式隐喻框架

彭志斌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089)

0 引言

“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简称CMT)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先驱和发端,由美国语言学家Lakoff 和哲学家Johnson 在1980年联袂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首次提出。此后,该理论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中影响力最大、应用面最广、成果最丰硕的理论框架之一,不仅有力地促成并推进了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也对认知科学、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自CMT提出以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断的反思、修正、深化或拓展,匈牙利罗兰大学Kövecses教授便是其中之一,他深耕隐喻研究近四十年,是认知语言学范式下隐喻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专著《拓展的概念隐喻理论》(ExtendedConceptualMetaphorTheory)于202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CMT进行了全方位拓展和深化,主要聚焦以下五个问题:有多少语言是非比喻(字面)的?基本隐喻是直接产生于体验还是基于转喻机制?隐喻涉及的概念结构究竟是什么?隐喻是否受语境影响?隐喻是离线加工还是在线加工?作者将自己对CMT以上问题的拓展观点统称为“拓展的概念隐喻理论”(extended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ECMT)。

1 内容概要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概述CMT的研究现状,为全书论述作铺垫,第二至第六章分别针对五个方面的问题展开阐述,第七、八章对本书提出的“拓展的概念隐喻观”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

第一章简要介绍CMT的主要研究内容、现状和面临的主要挑战。由Lakoff 和 Johnson 于1980年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是最经典的概念隐喻理论,其主要贡献在于把隐喻看作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即我们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性的。之后,学者们对经典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不断的修正和发展,主要研究内容涉及“隐喻普遍性(pervasiveness of metaphor)”“隐喻定义”“隐喻映射”“隐喻思维”“隐喻现实建构(creation of metaphorical reality)”“多模态隐喻”“隐喻基础(grounding)”“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意象图式与隐喻”“隐喻与语法”“神经隐喻理论”“普遍性和变异”“语境与隐喻”“隐喻网络”等。CMT面临的主要理论挑战是“隐喻运作的概念结构不明确”“循环论证”和“方法论问题”。作者指出,CMT是一个复杂而又连贯的隐喻理论,能够解释隐喻的诸多现象,但它也未达到“完美状态”,该章列举了五个方面的问题:(1)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究竟是否存在?(2)如果基本隐喻假设一个具有相关元素的单一概念单元,那么,是否可以假定基本隐喻的产生是通过转喻而不是直接来自两个体验性的“认知域”?(3)我们能够或应该在什么概念层面上识别概念隐喻?是认知域,意象图式,心理空间,还是别的概念结构?(4) 我们应该把隐喻看作一个在线发生的认知过程,还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长期记忆中或多或少稳定的概念系统的一部分?5、是否有可能在认知语言学范式中提出一种新的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产生的语境整合到CMT中?对以上五个方面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本书的主体内容,第二到六章分别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论述。

第二章旨在探讨语言在多大程度上是比喻性的(figurative)。作者认为,几乎所有的表达都是比喻性的,几乎不存在字面义的表达。根据CMT的“恒定原则”(Invariance Princple),我们常常通过直接体验和具体事物或概念来理解抽象体验和抽象事物或概念,这就假定了字面义(literal meaning)和比喻义(figurative meaning)之分,也即字面义的存在。作者认为,我们所认为的字面义大部分只是本体论上的字面义,但就其认知地位而言,它是隐喻性建构的结果。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许多具体概念也是比喻概念化的结果。即便是基于我们最直接最基本的体验而建构的概念(如身边的动物,基本的空间关系,基本的情感,身体的部位等)我们对其的理解也不是字面地(literally),而是比喻性地(figuratively)。另一方面,CMT认为,一些抽象概念常被认为是字面的,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它们也具有隐喻或转喻的根源。换句话说,无论是对抽象事物(或概念)还是具体事物(或概念)我们总是以比喻的方式去理解,因此CMT所假定的从具体到抽象的单向映射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但作者也指出,这并不是说字面意义就完全不存在,它也是存在的,只是所占数量要比CMT所主张的少得多。

第三章指出,许多基本隐喻具有转喻基础,而不是直接来源于我们的身体体验。转喻通过概括(generalization,或称图式化,schematization)和专门化(specialization,或称阐释,elaboration)等认知过程形成隐喻。在概念化过程中,存在一个带有特定元素(element)的框架(frame),该元素能够激活整个框架,这是转喻过程。此外,该元素包含一个具有特定框架的概念(frame-specific concept),该概念被概括或图式化为框架外存在的概念,因而隐喻发生。

第四章主要讨论概念隐喻所关涉的概念结构是什么,提出“概念隐喻多层观”(Multi-level View of Conceptual Metaphor)。自Lakoff 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使用“认知域”(domain)来谈论概念隐喻以来,学者们使用了不同术语来指称概念隐喻所关涉的概念结构,包括“框架”(frame)、“意象图式”(image schema)、“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场景”(scene)、“图式”(schema)、“情景”(scenario),等等,但都囿于单一概念结构。作者认为,我们的概念系统由具有不同图式性程度的概念结构组成,正是这些概念结构组织并构建了我们的概念系统,其中最常见的概念结构便是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间。他们具有不同的图式性程度,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形成一个层级性组织(hierarchy)。概念隐喻亦受到了这四种概念结构的组织和构建。根据“概念隐喻多层观”,任一概念隐喻都同时关涉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间四个图式性程度不同的概念结构。

第五章认为隐喻不仅是概念性的也是语境性的。学界主流观点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隐喻储存在我们的长时记忆中,被认为与实时语境因素无关。本书认为,话语中的隐喻使用受到各种语境因素的影响。这些语境因素可划分为四大类: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话语语境(discourse context)、概念-认知语境(conceptual-cognitive context)和身体语境(bodily context)。上述各种语境因素又可分为两种语境类型:局部语境(local context)和全局语境(global context)。前者指个人在特定交际情境中所拥有的知识,后者涉及语言社区成员共享的知识。语境影响下的隐喻产出涉及以下步骤:决定认知操作(选择隐喻概念化)、暴露于各种局部和全局语境、启动语境因素、建立概念路径。

第六章主要目标是调查心理空间层面的隐喻在线加工过程和功能,并探讨其与更高概念层面所进行的概念隐喻之间的联系。CMT受到的主要批评之一是它不能解释真实话语中隐喻语言的实时意义,因为CMT只关注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这些非语境层面的、储存于长时记忆的隐喻现象,排除了心理空间层面的隐喻现象。“概念隐喻多层观”把心理空间纳入隐喻研究范畴,关注隐喻的实时在线加工过程。在真实话语中,最直接用于产出或理解隐喻的在线心理空间与更高层次的离线概念结构(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系统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服务于隐喻表达的产出或理解。为完全理解隐喻在自然话语中的工作机制,离线和在线概念结构都是必要的。本章还详细讨论了两种典型的在线隐喻现象:混合隐喻和概念整合。虽然在这两种情况下,许多心理活动都发生在心理空间的层面上,但如果不考虑相应的离线概念结构层面,也不可能对其进行充分解释。

第七章描绘了“拓展的概念隐喻观”(ECMT)的全局视野。基于第二到六章对CMT的“拓展”,作者认为ECMT在“意义类型”“概念结构”“记忆类型”和“本体地位”四个维度拓展了经典CMT。CMT关注的隐喻意义仅仅是图式性的概念意义,ECMT将隐喻意义类型区分为意象图式层的自然意义、认知域和框架层的非语境意义和心理空间层的语境意义;CMT谈论的隐喻概念结构是单一的,ECMT将隐喻的概念结构拓展到心理空间层面,并根据图式性程度的差异区分为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心理空间四个层面;CMT只关注长时记忆的隐喻概念化,而ECMT认为隐喻概念化既存在于长时记忆也存在于工作记忆中;CMT认为隐喻仅仅是处于超个体层面的,而ECMT认为隐喻既是超个体层面的,也是个体的和亚个体的。ECMT既体现了隐喻产生动机的经验相关性(the experiential correlations),又考虑到了启动隐喻加工的语境因素,因此能回答CMT所面临的隐喻为何能在特定语境下无意识的被选择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在特定语境中话语主题会促使说话人选择特定隐喻来表达特定的思想。ECMT区分了隐喻概念结构的不同图式程度,建构了从心理空间层到意象图式层的概念通道(conceptual pathway),概念化者基于该概念通道来产出和理解隐喻,因而回答了CMT不能解释隐喻产出和理解的具体过程的问题。

第八章通过回应第一章提出的五个问题来总结全书并提出研究展望。作者通过回顾第二到第六章的主要内容,总结了“拓展的概念隐喻观”的基本观点,并比较其与先前一些理论(如概念整合、蓄意隐喻、关联理论、隐喻动态系统观)的异同。最后,作者认为ECMT的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在其他模态中寻找图式性层级结构(schematicity hierarchy)的支持证据;寻找更多的语境影响语言和非语言隐喻意义产生的具体案例;探索“语境引发的层级结构”(context-induced hierarchy)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建立更精确的模型来研究人们进行隐喻互动时在物理世界、社会世界、话语、身体、概念系统和大脑中所发生的事情。

2 简要评析

该著作在结合认知语言学其他核心理论的基础上,对CMT中未达成共识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拓展的概念隐喻理论观”,深化了我们对概念隐喻的认识,对未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对CMT进行了全方位深化和拓展。CMT自1980年发轫以来,引发了隐喻研究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认知革命,研究成果汗牛充栋,理论创新亦是层出不穷,但在很多基本理论上并未达成共识。本书针对CMT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拓展,从五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1)几乎所有语言都是比喻的。Lakoff和Johnson(1980)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大多数语言都是隐喻的”,该观点曾受到学界的质疑,但Kövecses在本书中更是向前迈进了一步,认为从历时的角度考察,几乎所有语言都是隐喻。(2)Grady(1997)区分了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认为基本隐喻直接来自人类与所在世界的互动体验。本书认为基本隐喻也并不是直接来自体验,而是具有转喻基础。(3)以往学者谈论概念隐喻都基于“认知域”等单一概念结构,本书提出“概念隐喻多层观”(the Multilevel View of Conceptual Metaphor)(彭志斌,2020)。作者认为我们的概念系统是由图式程度不等的、层级性的概念结构构成。这一图式性层级概念系统在我们的隐喻概念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区分四种图式性概念结构: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心理空间,其图式性程度依次递减,它们均在隐喻概念化中发挥作用。 (4)把“语境”纳入隐喻。CMT在深入揭示隐喻的概念本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在一味强调隐喻的概念功能的同时,也忽略了隐喻对即时话语的解释力。CMT主要是作为一种认知理论,缺乏对语境因素的考虑,作者认为隐喻的使用受到了各种各样语境因素的影响。(5)关注隐喻的“在线加工”机制。心理空间是一种在线加工机制,作者将其引入隐喻研究,凸显了隐喻产出和理解的动态性,区分了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在隐喻概念化中的作用。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层面的概念隐喻处于长时记忆,而心理空间层面的概念隐喻属于工作记忆的在线加工。

第二,注重理论的交叉融合。纵览全书,作者并未囿于隐喻理论本身,而是常常与认知语言学的其他理论结合起来。作者提出的“概念隐喻多层观”便是将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间”等主要理论与隐喻结合起来,用以区分隐喻内部的不同概念结构。这四种概念结构具有不同的图式性程度,构成一个图式层级(schematicity hierarchy), 成为隐喻形成的概念通道(conceptual pathway)。每一个隐喻都由“意象图式隐喻”“认知域隐喻”“框架隐喻”和“心理空间隐喻”组成,这些不同概念结构层面的隐喻形成一个基于不同图式程度的相互关联的层级。此外,作者还将隐喻研究和(认知)语法研究结合起来。作者认为,我们的概念系统是由结构性的概念组织和一套认知操作机制构成。认知操作机制除了隐喻转喻外,还应包括来自认知语法的“概括(generalization)”和“阐释(elaboration)”,这四种认知操作机制的结合,能够解决隐喻和转喻的区分难题(35-36)。最后,作者把“心理空间”纳入概念隐喻,解决了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的两张皮现象。概念整合在心理空间层运作,传统概念隐喻却在心理空间以上的框架、认知域、意象图式等层面运作,二者互不相干,各自为政。“概念隐喻多层观”通过把心理空间纳入概念隐喻研究范畴而找到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契合点。

第三,质性分析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理论拓展是本书的主要目的,但本书并没有局限于理论探讨,作者在讨论每一个理论时,均使用生动的例子来进行个案分析,这既有助于读者理解理论内涵,也证实了理论的应用性。纵览全书,作者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案例,既有传统文字隐喻,也有图像多模态隐喻。为体现与CMT及后期学界对其理论发展的对话,本书的很多用例来自已有研究文献,这有助于读者了解本书的拓展与已有研究的关联和进步之处。

当然,本书亦有值得商榷之处,由于“认知域”和“框架”本身是两个难以区分的概念,且本书并未在方法论上提出区分二者的标准,作者提出的四个层级的概念结构在实际隐喻分析中会变得区分乏力。但瑕不掩瑜,本书对概念隐喻的理论拓展不仅能给隐喻研究学者和语言研究学者带来新的启发,而且对于我们认识人类的整个认知系统的本质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图式隐喻框架
框架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基于Hadoop的DDoS检测框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