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型文艺活动铸魂育人的路径探析

2021-03-07 15:17黄玉凤
文化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美育

黄玉凤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1]高校文艺工作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铸魂育人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高校文艺活动是文艺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审美感知和情感体验可以“润物无声”、直抵心灵,达到感染群众、凝聚人心、达成共识、强化认同的效果,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是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总体方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手段。

一、高校大型文艺活动铸魂育人的现实逻辑

(一)开展高校大型文艺活动是实现大学生美育的重要手段

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应坚持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2]。作为美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校文艺活动,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欣赏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有助于提升他们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此外,参与组织、编创与表演的大学生,通过通过参与艺术创作有助于培养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

(二)参加高校大型文艺活动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

在文艺作品创作中,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校园文化中丰富的育人内涵,是爱国爱校教育的沉浸式体验,是一种坚持文化自信的具体思路和行为。例如,通过民乐、民族舞、茶艺、武术等表演,生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加深大学生对经典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传承;通过诗朗诵、情景剧、歌舞等形式再现革命先辈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艰苦卓越的斗争,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高校大型文艺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大型文艺活动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准则等融入到文艺作品中,有助于使学生在创作、演绎、观看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文明行为。例如,校园原创文艺作品,通过挖掘、编创、表演、观看本校教师在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和科技脱贫取得的成绩,以及青年大学生参军报国、投身支教、献身科研、创新创业、扎根基层的先进事迹,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勇于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此外,通过文艺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高校大型文艺活动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型文艺活动活动大多呈现出健康、积极、向上的风貌,在引领时代风气、弘扬社会美德、实现以文育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4]。但高校文艺活动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是部分高校未能充分认识到文艺活动的育人功能。随着当前教育评价机制地改革,各大高校对美育也更加重视,但是由于受到办学历史、学科结构等因素影响,高校在文艺活动的资金、师资、硬件设备等方面地投入仍存在不足,不能很好地保障大型文艺活动地开展。此外,多数高校文艺活动仅在每年的重大节日,既缺乏统筹安排,也缺少激励机制,降低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高校文艺活动创作指导教师力量单薄。高校开展文艺活动以学生自发组织为主,多依托艺术团和文艺类社团。指导老师多为校团委老师,数量不足且疲于大量事务性工作,在各种文艺活动中仅发挥审批把关功能。

三是高校文艺活动脱离生活与媚俗倾向并存。在内容上,部分高校文艺活动脱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在形式上,部分文艺创作照抄网络作品,缺乏创新,不能彰显自身校园特色。文艺活动不接地气,学生参与和互动程度不足,就难以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加之受开放多元的文化与市场经济影响,校内文艺社团活动的开展也出现了商业化、娱乐化的倾向[5]。

三、探索高校大型文艺活动铸魂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夯实思想引领路径

高校应充分认识文艺育人的重要性,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特点,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文艺作品创作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引领,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此外,高校在开展文艺创作时应注重总结校史、院系史、学科史背后的故事,遴选最具代表性的学科人物、团队以及校园精神典型,不断融入到文艺创作过程中,强化广大学生对大学精神文化的认同[6]。高校文艺创作中,还应积极发挥地域优势,联动周边的文艺文化资源,引进高雅艺术形式,激活文艺工作的社会活力。

(二)以健全的制度为保障,构建制度规范路径

一方面,针对校级层面的大型文艺活动,建立符合校园实际和特色的文艺活动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硬件建设、人员配备、评价激励等方面促进文艺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明确长期目标和近期任务,给出时间表、任务图,压实牵头部门和协作单位的职责,齐抓共管,逐层推进落实。另一方面,加强对校团委文艺指导教师、学生辅导员的品德、技艺和能力地培训,提高策划、组织和编排文艺节目的能力。挖掘有文艺特长的专业教师和聘请校外有丰富经验的文艺活动导演、指导教师参与活动,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艺术团队的思想教育和技艺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舞台表演水平和综合素养。通过教师工作量统计、学生综合测评加分以及宣传典型等方法,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到校园文艺活动中,为繁荣和发展高校文艺活动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以深刻的生活体验为抓手,创新文艺创作形式

习近平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一方面,高校文艺工作应根据青年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实践教学、艺术考察和社会活动等渠道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扎根人民、丰富情感、增进共鸣,不断创新和拓展群众文艺创作题材。另一方面,高校文艺活动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他们喜欢的主题和形式。在内容上,不断挖掘大学生学习环节、生活空间、成长过程中美的元素,创作符合大学生年龄和群体特点的文艺作品。在形式上,积极吸纳各种艺术元素,创新表演形式。同时,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贴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舞美视频背景,不但有利于烘托渲染节目效果,也有利于突破时空的限制,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和“视觉”增值,为大学生创造力地发挥提供更宽阔的平台和载体。

(四)以新媒介平台,拓宽文艺传播路径

高校文艺活动一般安排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因此普及“互联网+”文艺,可以成为高校开展文艺育德的重要延伸路径。第一,充分发掘文艺作品中的教育内涵,筛选文艺精品,通过两微一端、抖音、快手等传播广、受众多的网络自媒体平台,及时分享给学生,拓宽文艺传播路径,使文艺活动的影响力更持久,覆盖面更宽广。第二,及时了解学生对文艺育德的态度及满意度,邀请校内外指导教师对文艺精品进行线上点评,把握舆论方向,矫正错误思想,形成正确共识[7]。第三,培养大学生自媒体团队,实现大学生从受众对象到创作、宣传主体的转变。把好平台文艺节目审批关,积极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学生成为美的创造者和宣传者。第四,利用暑期送文艺下乡、艺术团深入中小学开展文艺活动指导等形式,实现高校文艺工作的文化担当和公共关怀,使学生在文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8]。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美育
文艺作品
论公民美育
1942,文艺之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文艺范
群众文艺作品内涵的提升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