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与竞争:晚期现代的新异化
——《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评析

2021-03-07 15:17陆圣杰
文化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异化生活

陆圣杰

一、前言

哈特穆特·罗萨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中讨论的是现代社会生活质量出了什么问题这一主题,其“晚期现代”概念指向1980年代后的社会现实。罗萨以“时间”为视角重拾“异化”概念[1]并发掘出晚期现代社会“新异化”的根源性动因是“社会加速”。

当代全球社会加速竞争逻辑中对何为“美好生活”的根源性发问已不再局限于欧美等成熟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在时间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已是全球性的普遍症候。东西方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样态都体现着现代性产生之前人类对时间的资源性构拟,但晚期现代的加速时间观却已挤压到人们的生活,并导致加速社会下的内卷性竞争与全面异化。

二、异化与共鸣——罗萨的抵抗方案

罗萨对异化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即“人们自愿做某些不是他们自己真心想做的事”的一种情况。批判理论则以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经过阿多诺、哈贝马斯、霍耐特三个思想世代,而作为霍耐特高徒的罗萨继续举起批判理论的旗帜,尝试走向第四世代。“加速社会批判理论”瞄准加速社会导致的诸多种新异化形式,提出“共鸣理论”来对“如何过上美好生活”的问题提供方案。罗萨以“共鸣”这种主体与世界彼此相互回应的关系作为现代社会生存方式中的“正面”关系,以应对作为“负面”关系的异化。共鸣关系让主体在制度性条件下能更加自主地处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这也是对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承接与扩展。当然,实现主体与世界的共鸣需要一个能允许相互回应的声音存在的空间,也就是所谓“共鸣轴”。无论是人际关系中的“水平”轴,人与自然的“垂直”轴还是人与物质世界的“对角”轴,都尝试在多种维度上建立起主体与世界的连结可能,这是罗萨对晚期现代社会“异化”带来的撕裂现实的抵抗方案。在科学技术部分连接起“加速社会”与“美好生活”之间可能性的同时,资本增值逻辑作为“加速社会”背后的推力又重新拉开了“加速社会”与“美好生活”间的距离[2]。因此,这种看似逻辑清晰的抵抗方案也存在一种内在的无力,且伴随着具体操作方案的缺乏,这也可能是承自文化批判的典型基因缺陷。

三、不进则退——加速社会的必然逻辑

罗萨通过探讨时间模式来理解当今社会生活的质量与结构,即一种非直接政治性的巨大而不可见的时间管制体制,正支配与压迫着晚期现代社会中的人。当然,时间无法实质性加速,人类生产生活的具体行动没有真正加速,但越来越强烈的生活节奏的加速却已经是无数现代人切身可感的社会现实。为此,罗萨给予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科技加速与社会变迁加速共同推动的生活步调加速。

目标导向的科技加速从维希留的“竞速学”理论中看到物质运输、信息传播到生物科技所谓“移植”等方面的变化,窥见一种过程趋势,社会的时空体制被生活空间和时间知觉两方面彻底改变。社会变迁的加速具体地体现在社会事务、结构和行动模式的不稳定性持续增加上,“当下”时态不断塌缩并朝着节点化的瞬间迈进。在人们的具象化感知中,“职业”的维持期限快速地缩短了,从传统时代的以数代人为时间单位,到工业化时代一代人为期限,再到当今的一代人的生命时长内经历着婚姻关系与职业种类的数次变化。科技加速与社会变迁加速在本世纪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当然,由此带来的生活步调加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需要加速与生产加速间的失衡加剧了这一社会加速循环模式[3],人们在单位时间内行动事件量和体验事件量不断增多,晚期现代使人越来越置身于一种“必须在更少的时间内做更多事”的社会氛围之中。因此,简单的科技加速,即所谓生产效率的进步不会单方面导致这种情况,若是任务总量不变,工作时间应该随之缩短,劳动者应享受必要劳动时长缩短带来的更多休闲时间。然而事实显然不是如此,在这之外有着某种社会意识或是说文化机制构建起更加强劲的加速引擎。

这种提供了效率之外的加速推力的引擎便是“竞争”。罗萨认为科技加速并不是社会全面加速的肇因,它仅仅提供了事务在自然时间内增加的条件。数字化与智能化,似乎就是对现代社会时间匮乏的回应,而更为根本性的加速不在生产环节,而在循环与消费的节奏之中。“必要劳动时长的缩短”是我们今天所谓对“创新”的不懈追求,沿着这一逻辑,社会加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科技加速,是充满竞争的资本主义时间体制的必然结果。可目前的情况已是“竞争”原则由经济领域漫溢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更将其视为界定现代性的核心原则。由于“竞争”之中的评判标准是“成就”,因此,加速逻辑被轻松地灌注到现代分配体系的核心当中。“成就”被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成果,这也导致现代社会中所有人不仅要将维持和提升竞争力作为人生规划的目标,更要将竞争力作为生活的唯一目的。当下“内卷”概念的多重延展正是社会生活加速现实情况下人们对“竞争”逻辑必然的回应性思考。

在强力无比的“竞争”逻辑之后,潜藏着罗萨称之为“永恒期许”的文化动力,即持续加速增长模式所构建起来的社会意识形态大厦。在宏观的社会集体时间意识和微观的个体时间意识中,“当下”不断“萎缩”[4]。现代社会中的行动者在面对无力改变的加速格局时也并非单纯的受害者,看似“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也以加速增长的永恒期许建设为一个新宗教。“美好生活”必然是“丰富”的生活,这一原则跨越政体,成为某种正确。当不同国家考虑“丰富”如何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执行时,生活步调加速自然成为某种必要选择,更高效率工作可以换取更多条件来体验不同景点、食品、服饰、文化产品等。现代加速的幸福期许,是对世俗社会直面死亡和生命有限性给出的回答,多体验,少错过。

从物质生产环节到社会文化机制,加速成为现代社会的既成事实,但罗萨再进一步的逻辑推演则是将其由外在指向主体自身,即我们每个现代人在社会加速的晚期现代已将加速内化为自己的自我推动系统。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与生活步调加速,没有形成彼此的制约结构平衡社会时空结构变化,反而扭结成“加速循环”,成为一个可自我驱动的闭环系统。

四、难以平衡的反制力量——无力的减速可能

加速循环在晚期现代社会依然构成并逐渐牢固,但事物总存在其反面,社会生活中存在不少“减速”范畴。但这些减速的方面,并不能构成对加速循环的有效反制,相对于强劲的加速引擎来说,减速的道路障是无力的。

晚期现代社会的加速力量远胜于减速力量。无论是自然速度的极限还是各种“隐居者”都正在逐步被科技发展和资本扩张浸染,“减速绿洲”在逐步消失。其次,“交通拥堵”等社会加速过程中的失调所带来的暂时性减速;中场休息等刻意减速;部分保守主义者对加速社会的意识形态化减速抵抗,都无法有效改变产生加速逻辑的社会结构,仅作为功能性减速,甚至已经作为调节性的“镇痛剂”被结构性纳入一个更大的加速结构之中。最后,逃避竞争也仅是对加速社会的消极回应。所有减速情形,或是抑制性而非反抗性的,或是加速力量的从属和派生物,抑或是一种消极情绪,都未能形成瓦解或是改变加速结构的可能,甚至被包裹在加速的内在性质中与加速逻辑共生。

五、加速与现代人的“在世存有”

罗萨勾画了现代社会的动力模式:以加速为核心的社会循环模式。加速模式通过时间规范的“隐性规范力”掌控着晚期现代生活的时间模式和社会结构。同时,罗萨将这种“加速集权主义”看作一种完全非政治化的向现代社会中的人持续施压的力量。隐藏在行动者背后的现代加速体制深刻改变了每个个体间(主体世界)、个体与社会间(社会世界)、个体与自然间(客体世界)的关系,这一系列改变影响到了现代人的“在世存有”。加速循环模式下,物资运输的加速改变了社会空间模式;信息加速传播改变了社会中人际关系网络;生产领域的加速则改变着客观物质世界。无一例外的,人们转向一种弹性的“情境式自我认同”来应对一切时空坐标和社会关系的“暂时性”。

埃博伦与霍耐特观察到晚期现代的自我在逐渐耗尽自身,其医学表现为抑郁症和过劳病的高发,罗萨也在之前的减速类型中将之归入自然生理极限和个体意识层面的反抗,这也印证着一种为获得“承认”而进行的身份再生产当中人们与日俱增的徒劳感。社会加速作为一种新意识形态产生出适合它自身的时间集权模式,适用于现代社会每个个体。在此,罗萨仍然强调此种集权对人的控制是隐性的而具象化的社会强力部门的直接建构,但他也明确表达了这种令人窒息的加速正在不断削弱现代社会中人的主体自我再生产的能力。例如身份与环境快速变迁中,人的内心认同建构不断碎裂带来的从个体身心到社会关系的负面影响,内卷化竞争压力下现代化国家普遍的低生育率现象,社会加速循环下“商品再生产”的加快却导致“人口再生产”的更大损失,最终将抑制资本主义市场体制的加速循环本身的节奏。社会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在加速社会正面临着压力的不同步[5]。或许,时间模式走向结构性失衡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在晚期现代的一种表现形式。

六、加速批判理论与新异化的模式

罗萨以社会的时间情境分析作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正是看中“时间”在现代社会加速中成为一个焦点性的维度和场域这一点。正如马克思主义学者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与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社会危机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关系的全面崩溃——一种功能批判;同时,对于公正的定义产生出道德批判;此外,基于美好或成功生活的不同标准则引向伦理批判。罗萨意图用他的加速社会批判理论整合这三种批判形式。

在功能批判方面,瑞贺斯(Fritz Reheis)或埃伦伯格等学者从化石燃料资源消耗与压力带来的生理疾病等方面提出了社会加速带来的全面“超载”,罗萨则总结这些现象源于一种有害的“去同步化”。政治领域,公民表达的速度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大大超过了政府决策的速度;经济领域,物资流通速度在“网购”时代和物流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快,但消费与生产却来不及这样“加速”,从生产到消费的诸多环节之间也正因“时间过载”走向失衡。

在规范批判方面,伴随分工细化带来的现代社会越来越高的相互依赖度,社会互动网络越来越庞大和紧密,越来越多的人长时间居家且缺乏人际互动。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水电建筑、外卖餐饮乃至卫生系统都在用无比庞大的社会互动结构为这种看似静止的生活模式的出现和维系提供着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不过,重新部落化的人际关系和原子化的个人也在互相依赖的链条不断延长的同时催生出更彻底的个体化、自由主义与多元文化。在此过程中,单一的社会道德规范明显弱化了。高度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人无比自由,但也失去了“怎么去生活”的相关教导。由此,一个有趣的矛盾出现了,空前自由的现代人又空前步调一致地走向同质化“竞争”带来的“内卷”压力。

无论是格尔根所说“每天的生活就是汪洋一般的各种要求”,还是罗宾森与谷德贝“我们必须越跑越快,才能呆在原地”,加速竞争把现代人推入日程安排和截止期限的无限循环。对于伦理批判,现代社会控制自然与社会的计划到头来却违背了现代性的承诺:个体应该享有主体性。个体实现自主性必须超越稳定不变的社会结构,但晚期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却在加速竞争的恐怖赛道中沦为机器一般的存在,加速是一体两面,既是承诺也是需求,变成了现代人的新宗教。罗萨对加速进行总结,发现在20世纪尚有很大解放意义的“加速”,到了21世纪的今天却越来越变成席卷一切的滔天洪流,社会加速开始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力异化为现代社会存续的根本,由此,加速社会下的全面异化就必然降临了。

竞争逻辑和加速逻辑一旦开启,便在现代世界中从无间断、毫不节制。加速社会的现实情境是:一方面允诺自主性的可能,但另一方面实现这一承诺却几乎成为不可能。现代人似乎可能自由选择,选择学业、专业与职业,甚至在名义上具有不参与竞争的自由。但事实是,晚期现代社会难以真正实现个体自由,社会舆论的压力,自身对不稳定性的心理恐惧,难以摆脱的家庭道德责任都迫使绝大部分人重回加速与竞争。总之,现代性在加速模式下敞开的可能性,迅速收敛为狭窄的巷道,成为不同领域中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与社会现实都异化了。

关于新异化的模式,罗萨总结为以下几种:一是时空脱嵌下的空间异化,伴随现代化带来的大规模流动人口中呈现的,物理空间在流动性社会中,已不能有效承载“记忆”,对空间熟悉性的下降加快了认同构建的困难与新认同的脆弱。二是我们日常生活更易于感知到的“物界异化”。包括大量电子类产品,我们周遭的事物越来越少“寿终正寝”。如同罗萨曾为自己第一台电脑取名字一样,当代人不得不用一些“收藏品”来补偿快速变更的物品带来的恼人的物界异化。第三,信息过载让人们无法专心,“行动异化”下我们在“核心业务”上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也越来越少,“要务清单”越来越长。晚期现代社会生活越来越令人感觉没有时间完成学习、工作等主线任务的同时,每天仍有大量时间花费在大数据算法机制下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在塞给人们同自己当下生活毫无关联的海量信息里。后现代生活让主体倾向于“忘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第四,现实时间与“内时间”体验的巨大矛盾体现出“时间异化”。传统时间模式是“体验短/记忆久”或“体验久/记忆短”,现代异化的时间模式正成为“体验短/记忆也短”,这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活尤其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方面体现得尤为具体:“娱乐至死”的现实情况正通过电子游戏、娱乐节目、短视频等感官刺激消耗无数人的海量时间,而这些体验在结束后在记忆中无迹可寻。时间的体验与深刻的记忆分离了,真正的“铭记”在走向死亡。第五,也是最后一种,自我异化与社会异化。在同时间、空间、物品、体验之间形成越来越大鸿沟的晚期现代主体,又在看似“过饱和”的人际互动中渐渐失去了真正形成“亲密关系”的能力。现代城市生活会给予人们接触大量陌生人的机会,但现代人形成的“人际关系”却更难以维系和拓展,一种普遍性的“弱关系”正在和其他要素一起,加大了晚期现代社会主体自我认同构建的困难程度。

七、结语

罗萨在构建加速社会批判理论的过程中对现代社会中“加速”的力量进行了全面解释并建立起自己的问题、分析和解释路径。但是,罗萨在强调速度带来的陷阱与危机的同时,似乎也忽略了速度提供的优势与机会。罗萨重点强调了他所言的异化并不在于人与自身先在本质的异化,或是说他也认为人的先在本质并不存在,而是一种人们吸收世界、整合自我认同能力的异化。“真正的本真性”不是罗萨理论逻辑的起点,罗萨认真思考的是晚期现代社会在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下消费主体通过“购物”行为弥补自身认同碎裂的失败,与现代性下失去完满性意义的人类个体和社会集体在直面现代社会内在矛盾时所遭遇的困境,晚期现代情境没有一种潜在的调解机制。罗萨对于社会时间结构、社会加速驱动力和加速异化后果的思考为后续学者延续这一理论逻辑并持续拓展和发掘提供了思考方向。

社会全面加速带来内卷化竞争并导致现代性的负面结果已是越来越明晰的现实,如何调整现代社会动力机制并扭转各种新型异化,成为继罗萨给出抽象“共鸣”的方案后,可从更多视角继续探索的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异化生活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