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秦巴山扶贫区域乡村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2021-03-09 09:30董晓英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秦巴山区片区陕西省

董晓英

(西安翻译学院,西安 71010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18年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脱贫的主战场。截至2018年9月,全国划定了585 个国家级贫困县,陕西占50 个,全国排名第三。陕西省的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吕梁山区3 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如图1 所示。陕西省秦巴山扶贫区域是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包含西安市、安康市、商洛市、宝鸡市、汉中市等地区,共计30 个县(区)(以下简称秦巴山区片区),占国家确定的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76 个县(区)的39.48%,是陕西最大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大量实际调查表明,多数地区旅游资源的分布与贫困人口的分布是高度重叠的。贫困地区大多区位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受人类经济活动干扰较小,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少,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凸显,旅游价值较大。本研究分析了秦巴山区片区的贫困因素以及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出秦巴山区片区的乡村旅游扶贫路径,以期为秦巴山区片区脱贫致富提供建议。

图1 全国贫困地区分布

1 贫困的界定与旅游扶贫的涵义

1.1 贫困的界定

贫困问题由来已久,百余年来各国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贫困作出了不同涵义的界定。主要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2 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绝对贫困是一个以贫困线为衡量标准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关的概念,它突出强调了对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物质条件的匮乏,即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下,个体或家庭的劳动所得以及合法途径的收入不能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1]。相对贫困主要是指与正常生活水平相较而言的贫困,与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异有关,其贫困程度要远低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反映的是财富在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群体间的分配问题,且其标准会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收入水平的变化而改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1]。

自21 世纪以来,中国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标准主要有2 种类型,一种是绝对贫困标准,又叫生存标准;另一种则是低收入标准。2 种标准本质上都属于绝对贫困的范畴。目前,中国贫困县数量的确定采用“631 指数法”,即贫困人口(占全国比例)占60%权重;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的县数(占全国比例)占30%权重;人均GDP 低的县数、人均财政收入低的县数占10%权重。

1.2 旅游扶贫的涵义

关于旅游扶贫的概念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关于旅游扶贫的3 个关键点,学者们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第一,旅游扶贫必须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进行;第二,旅游扶贫不是“输血”式的扶贫,而是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造血”式扶贫;第三,旅游扶贫的目标不仅是脱贫,还要逐步走向致富。

2 秦巴山区片区贫困因素分析

2.1 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

秦巴山区片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的石山区。据2001—2016年陕西省内地质灾害在各地市的分布显示,70%以上的地质灾害都发生在陕南3 市,其中安康市发生灾害最多,其次为商洛市和汉中市。从地质灾害分布密度来看,重灾区仍为安康市、商洛市和汉中市,其中安康市每104 km2的地质灾害数量达到1430 处,为陕西省平均值的3.4 倍。地质灾害的频发会造成发展的阻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2]。

2.2 资源宝库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秦巴山区片区大都处于能源、矿产、生物等自然资源相对富集地区,其中生物资源有蚕桑、茶叶、黄姜、绞股蓝等;矿产资源中汞锑、铅锌全国鲜有;秦岭是汉江、渭河和嘉陵江的发源地,水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技术因素限制,目前该地区自然资源利用程度非常低,开发程度不够。

2.3 贫困发生面广、贫困发生率高

秦巴山区片区是全省贫困人口的主要所在地,如表1 所示,陕西省的50 个国家级贫困县区中,秦巴山区片区有25 个,占全省的50%,贫困发生面广,贫困发生率高。

表1 秦巴山区片区国家级贫困县分布

2.4 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制约突出

秦巴山区片区多为山地,自然灾害频发,加之经济不够发达,导致秦巴山区片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建设缓慢。铁路运输方面,因为自然环境多山因素,陕南大部分地区无铁路通过;公路运输方面,虽然建设有西汉、西康、西商线等高速公路,但是因为山路较多,交通事故比例相对较高,与高速路连接的县乡公路多数等级较低。交通发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3 秦巴山区片区乡村旅游资源分析

3.1 地理位置特殊,自然资源丰富

秦巴山区片区是中国南北水系和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水岭。从生态方面看,该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2.4%,地表水资源量为304.79×108m3。该地区空气质量优,负氧离子含量高[3]。秦巴山区片区分布着木王国家森林公园、中坝大峡谷、金丝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柞水溶洞、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

3.2 民俗风情独特,文化底蕴深厚

秦巴山区片区交通不便,受外来人口影响较小,形成了地方独特的风俗习惯,对于旅游者而言,是开展乡村旅游业的有利因素。据华商网(http:∕∕www.hsw.cn∕)统计,2017年陕西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02亿人次,旅游收入275.6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95%和31.1%。陕西省石泉县、华阴市、太白县成为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乡村旅游大范围发展过程中,秦巴山区片区成为陕南地区乡村旅游的先锋(图2)。此外,秦巴山区片区是黄河流域文化与长江流域文化的交汇处,形成了独特的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文化底蕴深厚,对于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具有深刻的意义[4]。

3.3 生物资源丰富,易于开展养生旅游

秦巴山区片区大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如蚕桑、茶叶、黄姜、绞股蓝等;还具有各种药用、食用植物,如银杏、柿子、板栗、核桃、葛根、蕨根等。这些生物资源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易于开展养生旅游。

图2 陕西省10 地市乡村旅游项目数量

综上所述,秦巴山片区和多数地区一样,旅游资源的分布与贫困人口的分布高度重叠[5]。加之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受人类经济活动干扰较小,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少,环境优美,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凸显,旅游价值较大(表2)。

表2 秦巴山区片区代表旅游资源分布

4 秦巴山区片区乡村旅游扶贫路径分析

4.1 生态保护与乡村旅游扶贫相结合

秦巴山区片区多深山和石山,这些地区地貌复杂,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6]。因此,秦巴山区片区的贫困主要表现为生态贫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与贫困共生共存。但是因为是深山区,生态的原始性保存较好,也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这要求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中要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将生态扶贫纳入总体扶贫格局中,重视其与专项扶贫、社会扶贫、产业扶贫三者间互动联系,要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联系起来,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建立生态保护与旅游扶贫的新型互动模式。在秦巴山区片区的地质灾害频发区要采取退耕还林方式和生态移民相结合的方式,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在汉中平原等地,多采取生态经济建设,可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形成综合性产业。

4.2 政策引领,制定发展规划

秦巴山区片区的贫困因素还包括基础设施的落后,而基础设施的落后需要政府的整体规划,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情况。首先,政府要进行科学规划,制定总体规划以及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明确乡村旅游扶贫定位、范围和方式。其次,要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的开展离不开道路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环境的改善、整体的规划与布局等。再次,要鼓励贫困农民积极融入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上,要对其进行培训和管理,满足其人才的需求;还要明确金融信贷政策,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扩大融资渠道。

4.3 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引领,创新旅游脱贫模式

在中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建景区、饭店,这种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景点旅游”模式。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到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了全民旅游、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要进入全域旅游时代[7]。从陕西省旅游业目前的发展来看,外地游客来陕西省旅游以传统的东线、西线和北线为主,陕南地区的游客多为省内自助游客人。因此,秦巴山区片区的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要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引领,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创新旅游脱贫模式。

4.4 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脱贫路径

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应因地制宜,需要依据贫困地区不同的资源特征进行差异化开发和多元发展。既要充分利用农村田野风光、特色民居建筑,留得住乡情;又要借助地方习俗、特色民俗节会,提炼内涵,彰显特色。一方面,秦巴山区片区森林覆盖率高,环境优美,适合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秦巴山区片区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温泉资源丰富,有利于养生旅游的开发。因此,休闲度假和养生养老是未来乡村旅游市场中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在旅游发展模式中,合理采用社区主导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联合开发模式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4.5 营销驱动,提升旅游竞争力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快速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需要利用新媒体将乡村旅游中的乡村风貌、民风民俗、物资物产、多样化的旅游项目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多种营销渠道宣传出去。同时,也要重视口碑传播,传统的口口相传对乡村旅游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因此要增强旅游吸引力,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中,以袁家村为例,形成了关中民俗+关中小吃的景区特色,开创了游客互动+文创产品+口碑反馈的发展模式,游客普遍反映值得一去,重游率高。以青木川古镇为例,形成了秀丽风光+休闲体验的景区特色,打造了游客+美景+文化的发展模式,游客口碑反馈不虚此行,但是重游率不高。目前,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着同质化严重,美食为关键,但是美食口味一般,特色不凸显,旅游的开发以观光为主,缺乏体验性和休闲度假特征,许多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缺乏总体布局、没找准自己的定位、没有树立旅游品牌等问题,农村特色越来越趋同化。因此,在旅游开发中要重视文创的作用,发展自身魅力,又要深挖文化内涵,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目的地,提升旅游竞争力。图3 为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因素的关系。

图3 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因素的关系

5 小结

乡村旅游一直是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秦巴山区片区作为陕西省贫困覆盖面最广的集中片区,成为现阶段陕西省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秦巴山区片区存在着地质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程度深等问题,但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发展优势,通过科学引领、合理规划,秦巴山区片区的乡村旅游定会成为秦巴山扶贫区域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

猜你喜欢
秦巴山区片区陕西省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白塔寺片区地图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秦巴山区牟牛沟滑坡体治理施工技术
近16年秦巴山区TRMM降水资料的降尺度研究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我校协办“放飞梦想的翅膀·秦巴山区公益行动”
秦巴山区1∶25万土地覆被遥感制图精度的野外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