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连片深度贫困村扶贫性生态移民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扶贫性生态移民区为例

2021-03-09 09:30蒋飞云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金钟宅基地耕地

蒋飞云

(安顺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生态移民工程是近年来移民工程和生态环境研究方面的热点之一,是着重于对移民后的土地利用与移民工程效益衔接,改善生态脆弱地区、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间的不适宜,改变致使当地社会进步受到阻碍、经济发展受限制的情况。政府主导的系统保护生态和扶贫的专项工程,着重实现生态脆弱性区域脱贫致富和生态保护[1]。土地资源的利用贯穿生态移民过程始终,是解决安置移民、发展经济、生态治理、保障民生的重要基础。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生态移民与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从生态移民、移民安置模式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梁福庆[2]认为生态移民是为解决某地区脆弱生态环境,迁出当地居民,使某个地区的生态得以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搬迁安置的条件而将当地居民整体迁出的移民;葛根高娃等[3]认为生态移民是从自然环境、人居环境不适宜居住,并且导致人们的短期或长期生存利益受到损失,迫使人们改变生活场所,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谋求新出路的一种经济行为;王娜等[4]认为所谓“生态移民扶贫”是基于减少贫困发生行为,将贫困人口从生态环境不适宜生存发展的地区向自然条件较好地区的转移并与此联系的社会经济系统重建活动。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郑娟尔等[5]认为土地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天然资源载体,土地资源具有资源和资本、可用于投资和直接利用的独特属性,这就使得土地资源对于贫困地区发展和助力脱贫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钟文等[6]认为土地利用对扶贫开发的直接作用主要体现于土地利用功能的多样性,是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内在源泉;阮松涛等[7]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各类合作社可以充分协调、调动村两委与村民参与积极性,指出贫困区在农业产业规模化、建设用地保障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的改善,有利于帮助贫困区脱贫;严金明[8]认为土地作为农民安家立命之本,对维系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关键保障,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本身的价值,突出其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扶贫性生态移民与土地利用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连片贫困县的扶贫性生态移民留置土地资源进行明晰土地利用方向、用途改变优化利用的研究较为鲜见。因此,本研究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简称威宁县)扶贫性生态移民留置农业用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和地域分异性规律来进行复垦、绿垦和退耕还林分析,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县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生态环境治理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针及政策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金钟社区位于威宁县西南部的岔河镇,处于海拔2200~2480 m 的高海拔地区,海拔落差大,居住和耕种区域坡度均大于20°,交通、生态环境差异大,辖区面积16.8 km2。全村共有875 户2263 人,其中,贫困户115 户540 人,耕地面积430 hm2,人均耕地面积0.19 hm2。家庭经济收入以务农为主,全区搬迁家庭都采取集中搬迁安置为主。

陆坪村位于威宁县黑石头镇西南部,总面积9.5 km2,距离镇政府27 km,平均海拔2100 m。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全村耕地坡度和人居环境基本处于25°的斜坡上,交通不便。农户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作物土豆、玉米和经济林核桃、花椒等为主。全村共有391 户1728 人,建档贫困户217 户。

石门乡地处威宁县西北部,距县城140 km。小区气候极为恶劣,平均海拔2000 m,典型的石漠化地区。全乡总面积140.59 km2,辖12 个村(居)116 个居民自治管理委员会5512户20856人,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占27%,是全省20 个极贫乡镇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乡镇之一。主要种植土豆、玉米、烤烟、中药材等。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对威宁县金钟社区、陆坪村和石门乡的乡、村干部及农户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其访谈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总户数、贫困户数、搬迁户数、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搬迁后留置的耕地面积、宅基地面积、土地复垦率、复绿率和退耕还林等。此外,这3 个地方的农户经济来源是以种植土豆、玉米、烤烟、核桃及中药材、精品水果等农业收入为主。同时收集威宁县扶贫开发办公室相关资料,并对其办公人员进行访谈,获取相关数据。

2 扶贫性生态移民留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 扶贫性生态移民留置的宅基地

由表1 可知,金钟社区总户数875 户、搬迁户101 户,陆坪村总户数391 户、搬迁户数133 户,石门乡总户数5142 户、搬迁户数593 户,3 个地区共搬迁827 户。其中,金钟社区搬迁户占该社区户数的11.54%,陆坪村搬迁户占全村户数的34.02%,石门乡搬迁户占全乡户数的11.53%。石门乡采取就近安置和县城安置2 种方式,其中,搬迁到威宁县城151 户,其余搬迁至石门集镇和观音山社区,搬迁户数占全乡宅基地的11.53%。按照一户宅基地200 m2计算,研究地区宅基地总面积约为128.29 hm2,搬迁留置宅基地面积约为16.55 hm2,即占研究地区宅基地面积的12.90%。表明宅基地留置数量和面积非常可观,应促使土地达到可持续化、生态化利用的标准。

表1 宅基地现状

2.2 扶贫性生态移民留置的土地耕地现状

由表2可知,研究区耕地总面积为3471.33 hm2,其中,金钟社区面积为430.00 hm2,陆坪村面积为241.33 hm2,石门乡面积为2800.00 hm2,搬迁涉及面积为414.94 hm2,占3 个研究地区土地总面积的11.95%,留置耕地中流转土地仅石门乡流转面积为253.33 hm2,占留置土地总面积的61.05%,其他两个地区留置土地流转面积均为0。调研中发现,土地涉及面积较多,种类复杂,有常年耕种平坦的肥沃土地,也有沙化严重、面积小、零散的荒坡和土地质量仅能种植传统作物的土地。

表2 留置耕地利用现状

3 扶贫性生态移民留置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分析

3.1 搬迁区宅基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

3.1.1 宅基地因地制宜的复垦 陆坪村搬迁后宅基地留置土地面积2.66 hm2,金钟社区搬迁后宅基地留置土地面积2.02 hm2,石门乡搬迁后宅基地留置土地面积11.87 hm2。陆坪村和金钟社区搬迁区海拔均处于2200 m 以上,留置的宅基地面积共4.68 hm2,研究区交通环境差,许多搬迁地尚未通水泥路,土层薄,坡度较大,且种植传统农作物产量低。搬迁区域大多在地势陡峭、土地质量差、人与自然矛盾突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属于难以修复的区域。土壤以黄土和沙土为主并混杂大量石块,宅基地所处地坡度大于20°,区域大部分农业生产效益较低。陆平村和金钟社区宅基地的土地复垦为耕地成本较高,对脆弱生态环境破坏大,复垦后利用价值不高,不能吸引投资和开发,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较低,适应性评价表明陆坪村和金钟社区的宅基地不能复垦为耕地。

石门乡的交通条件较便利,组组通公路全面覆盖,基础设施完善,水资源较为充足,土壤以沙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土层较厚,同时74.53%农户就近搬迁,这为宅基地复垦为耕地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和社会基础。由表3 可知,石门乡拆除480 户,复垦300 户,复垦户数占比达62.50%。适应性评价表明,可采取因地制宜的复垦方式复垦为耕地。首先,对宅基地进行拆除,拆除过程中房屋的砖石料必须清除,保证土壤复垦后无杂质,提高土地质量;其次,复垦过程中将优质土壤移填到宅基地土壤上进行改进,宅基地复垦土壤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培肥措施才能达到耕作土壤的要求,保证耕层土壤厚度在0.4~2.0 m;最后,确定土地边界,坡度较大的进行修整,陡坎加固,防止土壤流失保障水源,对复垦为耕地的区域划分出适合进行农业种植的区域和需要进行生态保护的区域。复垦结束后再次对复垦土地进行适应性评价,对土壤的质量、作物产量、农户收入、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开展评价。目前在已复垦土地的土壤中加入农家肥,使土地质量更加适合耕种,复垦后栽种中药材和蔬菜等产量高、收入稳定的农产品,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因而确定复垦区土地适宜农业生产。因此,将搬迁留置的部分宅基地复垦为农用地,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解决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同时增加了耕地指标和全县的耕地面积。

表3 宅基地复垦

3.1.2 宅基地复绿 由表4 可知,陆坪村留置宅基地已拆除110 户,进行复绿69 户,仍闲置23 户,剩余18 户将逐步复绿复垦。金钟社区拆除的93 户宅基地占生态移民总数的92.08%,进行复绿的32 户,计划复绿的53 户还有8 户闲置。金钟社区、陆坪村搬迁区域属于深度贫困且交通不便的山区,搬迁区多处于坡陡地区,坡度大多大于20°,不便于集中耕种和机械作业,土壤多以黄土、沙土为主,是由林地和荒地开垦而来的,肥力低下。交通设施落后,距离集镇和县城较远,生产生活不便,居民居住分散,处于自然资源匮乏的边远山区,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村民依然保持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生产状态。经适应性研究表明这两个研究地区宅基地应以复绿为主。首先,统一或自行拆后进行推平,将宅基地的砖瓦、木料和原房屋基石等建筑物废料清除后栽种经济果林以达到复绿的目的。其次对宅基地处于20°以上的山腰或交通不便的山顶和不具备复垦为经济林条件的宅基地,将其复垦为林地、草地等。复绿后再次对复绿区域进行评价,根据实际恢复情况,因地制宜地种植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树木,复垦为林地。如陆坪村作为省级贫困村,在复垦为林地后可栽种经济林,如核桃、苹果等。既能保持水土、将宅基地复垦,又能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因而两个研究地区主要采用复垦还林、种植经济林、草地等方式。巩固山区地势陡峭的薄弱土壤,复绿过程中应采取加固陡坡、加强管理的措施,选取适合的种植林木,以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减少水土流失,避免造成环境的二次破坏。因此,对搬迁区宅基地采取生态复绿的方式变更为林地、草地,能有效解决水土流失、自然环境恶化问题,保持水土的同时,扩展绿色经济,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石门乡搬迁交通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土地相对平坦,已拆除户占总搬迁户的80.94%,并进行复绿12.50%,仍闲置宅基地8.33%。经适应性评价,在石门乡的模式中就近安置的农户宅基地大部分复垦为耕地,能够就近耕种流转、增加土地平衡,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剩余部分土地复绿为林地和草地。

3.2 扶贫性生态移民留置的耕地利用方向变化分析

3.2.1 整理耕地 由表5 可知,搬迁区陆平村、金钟社区、石门乡遗留耕地分别为26.67、91.60、296.67 hm2,陆平村和金钟社区无流转土地,而石门乡流转土地为253.33 hm2。流转土地占搬迁区遗留耕地的61.05%,石门乡的流转比例较高,为85.39%。陆坪村和金钟社区土地大多是石砾较多的沙土和黄土,坡度在15°~25°,呈零散块状分布,农作物种植单一、收入少。机耕道和配套供应设施投资大,资金需求与效益反差大,无法吸引外来投资和本地流转,故陆坪村和金钟社区未进行耕地整理流转。

石门乡的交通设施以及农业近年发展较好,得益于土地虽是沙土但连片区域较多或分布区域均通机耕道,靠近水源。耕地坡度在5°~15°,当地在2015年以来大力开展农业产业扶贫,形成规模化发展,产业的种植和销售体系完善,政策支持力度大。经适应性评价石门乡土地流转,首先,应将零散可连片土地的田埂和未利用的荒地整理连片;其次,系统规划适合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对肥力不足的耕地施用农家肥,提高土地质量;最后,种植应以收益高、农户意愿强的农作物为主。在整理土地后再次对石门乡土地流转进行评价,耕地整理形成马铃薯扩繁基地、蔬菜种植基地、大蒜种植基地等流转方式,评价表明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耕地的价值得到体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保障了农户利益,加快了对土地的整合利用。该整合方式适宜该研究区的发展路径,因此,将搬迁留置的部分耕地整理为连片、高质量农用地,不仅增加了耕地指标,同时也增加了全县的耕地总量,促进了社会发展。

3.2.2 退耕还林 由表6 可知,陆平村、金钟社区、石门乡总退耕还林面积为122.07 hm2,抛荒面积为39.53 hm2。其中,金钟社区、陆平村、石门乡退耕还林面积分别为21.13、74.27、26.67 hm2,占比分别为79.25%、81.08%、8.99%;耕地抛荒面积分别为5.53、17.33、16.67 hm2,占 比 分 别 为20.73%、18.92%、5.62%。退耕还林土地大多属于坡度大、交通不便以及偏远耕种效益差的土地贫瘠地区。经适应性评价表明退耕还林对当地生态环境更有利。因此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开展,首先,根据耕地对周围环境影响程度划分适合退耕为经济林、林地、草地的区域,最大限度为恢复生态服务;其次,对恢复为经济林的耕地开展整理,保障经济林效益;最后,对退耕还林土地加大监管力度,设置护林员进行专人负责,专人管理避免土地抛荒。退耕还林后再次评价,土地退耕后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植被得到良好保护,经济果林带动解决一部分人员就业和保障贫困人口生活,表明退耕还林地区适宜该种方式。因此,将搬迁留置的部分耕地退耕为林地,修复脆弱环境,保护生态,同时也可以增加当地森林覆盖率。

表4 宅基地复绿

表5 耕地流转情况

表6 耕地退耕还林情况

4 小结与讨论

生态移民搬迁留置的耕地抛荒、宅基地闲置、经济果林效益不明显现象十分常见,研究表明,本研究区抛荒率在5%~21%,宅基地闲置率在8%~21%,宅基地复绿率未能达90%,耕地的流转数量少且差异较大,方式单一,粗放式复垦,政府干预程度低。自然环境因素导致管理和复垦成本大、资金投入短缺等,由于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不够,以及利用模式单一、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政策的不了解等造成农民存在“不敢拆、不想拆”的思想和农民对土地归属问题的担忧。同时,由于复垦和耕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迁出区实施生态修复时,对生态的可持续性考虑不充分,未能有效解决生态环境的发展和治理。因此,应该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采用多种生态复垦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土地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留置耕地和宅基地。

猜你喜欢
金钟宅基地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金钟之星”艺术团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
中国音协金钟之星艺术团慰问演出走进十八洞
Preparation and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cadmium sulfide quantum dots∗
木朵朵的“金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