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2021-03-09 09:30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农业产业

寇 爽

(阜新市委党校,辽宁 阜新 123000)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对中国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2]。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也越来越高,但由此造成农村供给劳动力与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加剧,因而当前的就业局面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从就近工作到远距离转移的转变[3-5]。辽宁省地处中国东三省,属于东北较发达地区。随着辽宁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辽宁省第一产业就业情况也发生着变化,其中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工业以及服务业,使农业产业就业人口比例有所下降[6-9]。由于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优化,农业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也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使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超出农业生产所需而剩下的一部分劳动力,这一部分劳动力对农业产业产值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并且该部分劳动力相对于非农产业,其边际效益相比也较低[10-13]。农业产业剩余的劳动力边际劳动率小于等于0,其转移不会对农业产业造成较大影响。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解决产业升级所需劳动力资源的分配问题,并且产业结构能否顺利升级对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问题也有重要的影响。

1 农业产业结构和剩余劳动力转移

1.1 产业结构

辽宁省三大产业结构对于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重要的影响。从辽宁省的经济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是对经济较大贡献的产业,然后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农业作为解决人们生活必需的产业,对辽宁省经济增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辽宁省各产业所占其经济总值比例如表1 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10年间占辽宁省经济总值最大比例的是第二产业,占比都在50%左右,其次是第三产业所占经济总值的比例,10年间的比例均维持在40%左右,占比较少的是第一产业,占比在10%左右。农业产业虽然占比较少,但对辽宁省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表1 辽宁省各产业结构占经济总值比例 (单位:%)

从图1 中可以看出,各个产业所占的比例均比较稳定,变化比较平缓。第一产业所占经济生产总值比较平缓,有轻微的下降趋势,仅在2009—2010年比例出现短暂的上升,由2009年的10.3%上升到2010年的12.0%;第二产业所占经济生产总值比例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仅在2009—2010年有些下降,由2009年的48.3%下降到2010年的45.9%;第三产业所占经济总值的比例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也存在下降趋势,主要是在2013—2014年,由40.20%下降到38.10%,以及由2015年的38.70%下降到2016年的37.1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对称趋势,即有第三产业的GDP 比例上升来弥补第二产业的下降比例,这种情况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此外,辽宁省第二产业所占经济生产总值比例在下降时仍然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1 辽宁省产业结构比例

表2 辽宁省农业产业产值

农业产业作为辽宁省第一产业,其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主要在于辽宁省耕地、水产以及林地等资源都十分丰富。其中,辽宁省人均耕地面积也是远超过其他省份的,并且耕地大多分布在其中部平原、辽西的河谷地带。辽宁省农业产业较为发达,但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农业产业占比有下降的趋势,因而进行产业调整对于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辽宁省第一产业产值如表2所示。从表2 中可以看出,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产业主要包含农业、林业、牧业以及渔业,产值总计40624308万元。其中,牧业产值最大的,为16212293万元,占比在40%左右,其次是农业产值,为15396466 万元,占比也接近40%,产值最小的是渔业,为6187415万元。此外,渔业和农业的增加值比例是相对较大的,分别达到65.00%和60.40%。同时,农林牧渔业服务业的产值也达到1541918 万元,说明农业产业的产业贡献值较大。从中间投入来看,辽宁省总体中间投入占比为46.90%,其增加值占比也达到了53.10%,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基本为1.13;农业和渔业的中间消耗率较低,分别为39.60%和35.00%;而牧业由于生产工序较为复杂,所需人力和物力也较多,所以其中间投入比较多,为59.60%,表明辽宁省农产品附加值比较低,说明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还比较弱。

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但其产品加工产生的附加值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促进该产业的改革对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2.2 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辽宁省农业生产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具有积极作用。辽宁省的农村人口年龄构成比重情况如表3 所示。由表3 可以看出,2006—2016年辽宁省3 个年龄段的农村人口年龄构成比重情况,3 个年龄段分别为65 岁以上、15~64 岁以及0~14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辽宁省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从2006年占比8.10% 增 加 到2016年 的11.16%,仅 在2013年 到2014年之间存在短暂的下降趋势,即从11.43%下降到10.31%;此外,15~64 岁人口是农村的主要劳动力,2006—2016年,其占总人口的比例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从2006年的76.20%上升到2016年的78.04%,2006—2007年呈现短暂的下降趋势,并且2008—2012年这一时间段内,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76%左右,2014—2016年比例维持在78%左右;最后,0~14 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为明显,从2006年的15.70%下降到2016年的10.80%,这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发展。

表3 辽宁省农村人口年龄构成比重 (单位:%)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逐渐加快,农业生产剩余劳动力的从业分布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也越来越突出。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与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才往非农产业转移。辽宁省农村劳动力分布情况如图2 所示。从图2 中可以看出,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辽宁省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占重80%左右下降到2016年的60%以下,下降幅度较大,这是因为农业产业现代化和规模化使农业产业的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此外,辽宁省农业生产剩余劳动力在第二产业就业逐年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10%左右增加到2016年的20%以上;辽宁省农业生产剩余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业也是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比第二产业就业情况更高,上升速度也较第二产业快,从2006年的5%左右上升到2016年的20%以上。

图2 辽宁省农村人口就业分布变化趋势

辽宁省农业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建筑业、餐饮业以及交运服务行业等。其中,建筑业、餐饮业、零售业以及交运服务4 个行业中,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占比就达到农村所有劳动力的70%以上。说明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这些需求量较大的行业。

2.3 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的均衡性分析

为更好促进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辽宁省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达到一定的平衡。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保持一致的概率还是较小,前者往往滞后于后者,不过二者之间偏离度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逐渐缩小。一般来说,以2 个指标表示经济结构演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辽宁省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从业结构演进的均衡性,分别是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用X表示,比较劳动生产率用Y表示。二者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别表示为:

式中,结构偏离度是用来衡量各个产业的经济生产总值与该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是否是对称的,当结构偏离度不为0 时,即说明当前两者的分布是不对称的。综合结构偏离度与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看,当X>0,并且Y<1 时说明某个产业的就业比例比产值比例大,据此说明生产效率还有进一步提高空间,也说明该产业行业中可能存在过剩劳动力。

对辽宁省三大产业生产总值以及就业人员情况进行结构偏离度计算。结果(图3)表明,辽宁省农业产业就业比例由2006年的35.9%降低至2016年的28.7%;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由2006年的41%降低至2016年的26.9%;而第三产业则由2006年的23.1%上升为2016年的44.5%。辽宁省重工业一直都比较发达,第二产业也是一直作为辽宁省的主导产业。但随着工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导致辽宁省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下降,且下降速度远超过农业产业从业人员下降的比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比例的下降,带动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的上升,说明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大多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图3 中可以看出,辽宁省总体上结构偏离度有扩大的趋势,2016年达到最大,为54.75%,而其最小值在2011年,为33.40%,说明当前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有待改善。从各个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来看,辽宁省第一产业,即农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基本上在20%左右,在其上下进行微小波动;2006—2011年,农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存在持续走低现象,而此后,结构偏离度开始攀升,基本维持在20%以上,这种趋势说明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需要加以提升;辽宁省第二产业在2006—2008年迅速上升,由-22.30%上升到-8.50%,且在此期间有向均衡状态回归的趋势。在2011年后其结构偏离度呈下降趋势,在2016年达到最低,为-27.37%;此外,辽宁省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处在-10%到10%之间,基本上保持在均衡状态,说明辽宁省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而综合农业产业和第二产业来看,农业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居高不下正是由于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扩大造成的。

3 不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分析

本研究中引入就业弹性对各个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相应分析。就业弹性表示本研究所涉及的三大产业产值的变动率所带来的就业比例变动情况,其计算方法为:

式中,Et( )t= 1,2,3 代表的是相应产业的就业弹性值,Y和L分别表示相应产业产值比例与就业比例,ΔYt代表的是t产业的产值变动值,ΔLt代表的是t产业就业比例的变化值。

从表4 中可以看出,农业产业的就业弹性在2006—2016年基本上是负值,仅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正值,说明随着农业产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力存在较为明显的净流出,即农业产业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由此说明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多;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在2006—2016年均为正值,说明第二三产业对就业具有带动作用,尤其是对于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而言,第二产业带动就业的能力不如第三产业强,说明第三产业在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具有较强的创造就业能力。农业产业带动就业的能力趋于弱化,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聚集效应有所增强。

表4 2006—2016年辽宁省三大产业就业弹性

根据辽宁省就业弹性情况对其各个行业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分析,以判断每个行业对于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所起到的作用。引入产出乘数和就业系数分析计算相应指标体系,2 个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G表示是产出乘数,该指标是衡量某行业就业带动能力的,表示该行业的总产值增加时对其关联行业产值的影响情况,βij表示就业弹性系数。

式中,li代表的是第i行业中生产一单位的产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就业系数ej表示的是某个行业增加一单位产值所引起其他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反映该行业的就业带动能力。

从表5 中可以看出,对产出乘数而言,第二产业的产出乘数都较大,如建筑、采矿与制造业等,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同时,交运、仓储、邮政业以及租赁商服业的产出乘数也比较大,说明该类行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比较强,也能为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从就业系数来看,就业系数较大的基本上都属于第三产业,包括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以及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等,其就业系数分别为1.32、1.58 和1.64,说明第三产业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另外,第二产业的建筑业就业系数相对于其他第二产业较高,为0.59,说明建筑业能吸引更多转移的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其带动就业的能力也比较强。而农业产业的产出乘数和就业系数都为负,一定程度上表明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正在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表5 辽宁省各行业就业吸纳能力系数

4 结论

在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对辽宁省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第二三产业对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吸纳能力进行研究,分析辽宁省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转移情况,利用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出乘数和就业系数分析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均衡性。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正在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就业系数较大的基本上都属于第三产业,该类行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比较强,为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针对农业生产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在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第二,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第三,加强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增强其非农就业技能。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农业产业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