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叙事性与生长性的时空景观研究

2021-03-10 08:51刘力维
绿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命体教堂时空

刘 婧,刘力维

(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在逐渐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后,继而开始寻求更丰富的精神家园。但当今社会中还存在浮躁的人文环境与城市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问题之间的矛盾且日益突出。因此,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有效地缓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景观设计师未来面临的一个重大技术挑战。

2 景观设计的叙述手法和景观生长性

2.1 设计的叙述手法

2.1.1 叙事理论

叙事理论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形式、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西方关于现代叙事学(marratology ,又称现代叙述结构学)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叙述中,除了有叙述者这一角色外,还有受述者。受述者即叙事者的主要接受人,是叙事者在讲述故事时所面向的某个人或群体,可以清楚地用“你”这个词来称呼。所有叙述者暗示着一个被指定的受述者,相应地,所有被指定的受述者都同样地暗示着整个叙述的结构。

2.1.2 设计空间中的叙事手法

当我们将叙事学的手法写进景观设计中时,不可避免的是景观空间与文学影视中的空间之间的区别。文学作品中景观空间的存在往往是推动景观情节结构的发展,渲染景观氛围的辅助作用,而景观空间的存在往往是对景观空间自身叙述的一个表达作用。景观空间叙述的受述人通常是某种类型的群体,他们以一种自然社会的文化共识为基础,或者再次到这种生活体验中寻求一种特定的生活体验[1]。

景观设计人员可以掌握到各个主体的景观节点,时间线和空间的场域以及整体性,并能够编写各种叙事立体的景观空间,让游客能够对其进行详细的解读。然而最终呈现形式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受述者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因此叙述者切不可过度追求专业化与艺术化,而忽视受述者所能理解接受的范围。

2.2 景观的自然生长性

景观设计与其他艺术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景观设计主要的表现媒介是景观生命体。“景观设计是艺术,源于对自然的热爱和理解,基于场地需求,对自然元素的提炼、抽象和重组艺术”。植物具有生命活动特征,栽下的一棵树苗可能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也可能会慢慢老去变为一棵枯木[2]。景观设计其实是一种存在于人和时间这个维度体系中的一种设计,完整的景观设计一半出自作为设计师之人的手,一半出自时间之手。

2001年,意大利代表艺术家朱利亚诺毛里(Giuliano Mauri)在阿海珐山处的山脚下筑起了一座宏伟的植物教堂(The Cattedrale Vegetale)。这座奇妙的建筑艺术作品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精美的建筑主体结构,更多在于它所展现的各种色彩。就像许多人类文明史上的其他伟大教堂一样,这座巨大的教会也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不同之处在于,继续修建它的并非人类,而是自然。人类唯一的任务是站在旁边,看着自然怎么施展其才智。

“植物教堂”(图1)总共有5个走廊,42根由覆满常春藤的树木搭建的柱子,每根柱子都由600条栗树和榛树枝缠绕着1800条杉树枝编织而成。每根柱子内部都种了一棵山毛榉,山毛榉可以长到160英尺高,寿命可超过300年。在未来,随着人工搭建的结构逐渐腐烂瓦解,山毛榉将逐渐生长起来,撑起这座大教堂。圆柱里有80朵鹅耳枥花苗,都随着季节的变迁逐渐失去颜色。尽管圆柱会腐烂,里面的树木却会一直生长下去,使这个教堂永垂不朽。

图1 植物教堂

“植物教堂”这一建筑艺术作品的意图在漫长时间中以其外部逐渐腐烂和内部继续生长的两种形式充分表现出来,人工材料搭建的建筑结构在漫长时间中逐渐腐烂,从有到无,而一棵山毛榉在漫长时间中仍然继续在内部生长,从一颗新生幼苗开始经历百年萌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而这座教堂也将在这百年中逐渐“建成”,在春夏秋冬中由繁荫到衰老枯骨再到枝繁叶茂,直到百年后作为一棵枯木老死。百年中的人们将共同见证“植物教堂”的昌盛兴衰,每年甚至每个新的季节我们看到的这座教堂都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景象。这是艺术家与时间的共同作品,植物教堂在时间中逐渐产生,也将在时间中逐渐消亡。

3 时空空间景观

3.1 定义

基于景观设计媒介中的叙事手法与景观设计所用媒介的自然生长性,假若将景观设计媒介中的叙事手法视为一个横向的三维空间生长轴,将景观本身的自然生长的特性视为一个纵向的三维空间生长轴,将两者之间加以结合交叉,即能直接得到横向三维空间和纵向时间结合而成所产生的第四维时空景观空间[3]。因而把“利用景观媒介的生长特性,通过叙事手法进行设计思想表达”的四维空间设计原理定义为“时空景观”。

3.2 时空景观的必要条件与潜在价值

客观上,诚然生命体在时空景观中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让我们无法忽视的是,非自然生命体同样在特定的时间内也可能具有被动的“生长性”。最典型的例子是自然侵蚀: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重力侵蚀,淋溶和其他各种侵蚀都在持续的时间内不断地创造出许多自然时间的艺术作品,属于自然时间的艺术。人们熟知的雅丹地貌便是风蚀作用的结果,非生命体的砂岩在风长期的磨蚀下逐渐改变其原有的形态,用了近千年的时间展现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壮观景象[4]。

除了自然侵蚀,还有大气腐蚀、土壤腐蚀、雨水腐蚀等等,能够使非生命体产生“生长特性”的外在因素,因此为了能够让非生命体产生“生长性”的效果,选择能够与空气、土壤、雨水等自然元素产生化学反应的材料也是时空景观设计中的必要条件。例如金属暴露在空气中能够与空气中的水和氧产生化学和电化学反应而出现生锈的现象、雨水的酸碱性会影响室外雕塑的腐蚀情况(图2)等等,这些带有时间琢刻痕迹的材料与生命体同样具有记录时间流逝的能力。因此除了考虑不同生命体的生命体征外,设计师同样需要考虑不同使用材料在时间中缓慢进行的化学反应将带给不同时代人们的不同感受。

图2 被酸雨腐蚀的室外雕塑

主观上,时空景观的设计思想要求设计师具有更加长远的时代意识,能够将设计目光放到超越几代人的时间跨度里去,怀抱着指导与影响后代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进行设计活动[5]。

时空景观不但实现了中国文化传承与促进文化沉淀的重要使命,而且在形态转变过程中实现了强调与延续的精神。时空景观的时间变化使当下人们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深刻思想以及美好的憧憬而产生了时间变化。在以建筑功能性设计为主的现今建筑景观设计中,时空文化景观更多的是充分强调了无形的文化和历史,通过时空文化架起沟通人类自然生存本能与自然精神空间相通的思想桥梁[6]。

在日渐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时空景观除了美学之外,在生态方面也呈现出势不可当的重要意义,它是从自然自身中抽离出一部分继而归还自然,高度顺应和符合周边时间维度的发展模式和人类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变化,而不只是时代某一阶段中简单的堆砌和销毁。

4 结语

《论语·子罕》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国古典的时间哲学能够使当代中国人更多地认识到宇宙时间,而时间的变化让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存在变化。时空景观的出现,将再一次承担着人类的精神延续和景观可持续性这一重大使命,让精神以时空景观为基础并传承至今,也将给时空景观的设计带来一种独特的个性。时间是永恒的,景观作为时间的载体将为人们的精神需求与自然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价值。

猜你喜欢
生命体教堂时空
Tikkurila教堂及住宅多功能综合体
跨越时空的相遇
布尔诺Beatified Restituta教堂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奇异的生命体
更 进 一 步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
生命科学(三)
让生成的课堂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