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体偏好的教师职业发展问题及其对策

2021-03-18 09:31杨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师发展

杨琰

摘 要 了解并满足教师群体的偏好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要前提。面对职业资本存储量变大、职业门槛升高的新趋势,职业现实发展与教师群体偏好存在着矛盾,例如时间偏好加大与时间沉没成本较高、制度诉求加大与行政制度比例较高、资源需求加大与职业任务定岗定量等。必须从新时期教师的群体偏好入手,抓住时间、制度、资源、成本四个关键点,结合职业周期特点满足教师群体的时间偏好、结合职业晋升发展满足教师群体的制度诉求、结合职业成功曲线满足教师群体的资源需求、结合职业投入产出比满足教师群体的成本偏好,通过教师群体偏好的适度满足不断推动教师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教师发展 群体偏好 职业发展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明确指出“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首要前提是了解教师这一群体角色的偏好倾向,从教师群体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需求入手,努力实现其期望目标,尽可能提高其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汇聚各方力量协同培养优秀教师。教师职业偏好可以简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代表的传统偏好观,主要集中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五个方面。生理偏好可以等同于教师职业的物质资源诉求,表现为工资收入待遇等;安全偏好表现为教师的社会定位稳固和教育市场的职业风险较低等;社交偏好表现在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人际交往并得到心理满足;尊重偏好体现在教育管理者、学生及家长群体、社会相关主体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和赞赏,认可教师职业的自由度和专业领域的权威性;自我实现偏好则表现为教师可以同时完成学校安排与自己意愿的教学科研或管理任务,实现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和谐统一。第二阶段是指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教师群体对时间、制度、资源、投入产出比例的偏好。随着现代教育行业地位逐渐提升、社会物质资源极大丰富、各类新兴媒介深度应用的现状,教师群体偏好逐渐向扁平化、多元化转变,职业期望不断提高。实践来看,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与偏好差距、教师群体的期望与实然状态差距,极大压低了职业满足感和幸福感。差距的长期存在甚至加大将导致教师职业倦怠,进一步影响教师职业的有序发展[1]。

一、从群体偏好看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

作为社会分工的一种,教师职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各类资源要素的持续投入进行推动,而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将结合个体特性、工作现实、目标愿景等产生独特的群体偏好。要实现教师职业的有序发展,就需要对教师群体的偏好进行有效的适度满足,否则将导致教师诉求无法精准满足、教师主观能动性无法积极发挥、教师职业成长无法稳步前进,甚至将出现教师群体外流现象,导致相关的学生、学校、教育行业等总体资源出现短缺,损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因此,从教师群体的职业偏好角度综合审视教师的职业发展确有必要。

1.当前教师职业发展的新趋势

(1)职业资本存储量变大。从教师职业的整体来看,教师职业对资本的吸纳率较高,但周转率不高。这种特点不但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教师进入岗位后的稳定工作,还表现在教师职业学习、在职培训的各个环节的资本注入。学生由于对就业市场的期望值不断拔高,往往会主动延长学习时长与学习层次以提高个体知识素养和毕业含金量;教师也需要不断接驳前沿信息、拓宽知识结构、了解新兴趋势,再通过资源整合加工更新教学内容供学生吸收;但从人力资源供求现状看存在着典型的结构性矛盾,即教师职业资本的投入方向与教师职业发展的科学方向不一致,导致所学非所用,或者所学跟不上所用、所学难以有效利用,最终导致职业资本沉淀[2]。

(2)职业门槛逐渐升高。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主体,肩负着振兴民族教育的重任。根据新形势下的好老师标准,教师职业的进入门槛偏高。越来越多的学校招收教师时都将研究生作为基准指标,使得教师专业化的培育周期直接延长。同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教师的培养周期过长难以有效跟上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导致市场需要的岗位信息传递到用人学校,学校设定教师岗位信息再传递到师范院校的时间不断拉长。

2.职业现实发展与教师群体偏好的矛盾

(1)時间偏好加大与时间沉没成本较高的矛盾。理论上,教师的工作时间是相对灵活的,由于教师需要随时更新知识理念和技能素养,需要实时掌握学生状况,往往会形成对其生活时间事实上的侵占,工作与生活之间的时间界限十分模糊。现实中,很多教师的工作时间都用来完成学校布置的各种教学教研任务、落实学校行政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学习上级安排的不同归口的职责活动,只能大量挤占个人时间如夜晚、假日等来完成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反思等工作来应对严格的职业评考,使得教师的工作时间被无序重复劳动挤占,提供给教师的有效工作时间不足;教师的生活时间被界限不清的职业发展任务挤占,提供给教师的私人空余时间不足;最终导致教师专业化学习成长的时间不够、时间利用率较低、大多数时间都被沉没浪费,甚至引发了生活和工作、个体和集体的矛盾。

(2)制度诉求加大与行政制度比例较高存在矛盾。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知识殿堂里的“自由翱翔”、保持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上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在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民办学校、合作学校、股份制学校等多种办学形式出现,教师不能再简单地被视为依托行政层级管理的技术人员,而更应该是具有独立思想、在利益与理想中平衡发展的个体。而实践中,大多数学校要么秉承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侧重金字塔式的约束和惩罚为主的制度管控,对教师职业进行“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职级设定,出台大量行政色彩浓厚的制度;要么完全转向市场化,采用企业式的全面治理结构设定制度体系,规定教师职业发展。教师职业发展的偏好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精准供给,尤其是学术研究的自由度,教师往往没有时间等资源进行自主性研究,而需要依托职称评定、教研任务进行限定时间、篇幅、方向的研究,导致教师的职业活力无法充分迸发,制度偏好得不到有效满足[3]。

(3)资源需求加大与职业任务定岗定量存在矛盾。教师职业的供给方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企业等类别,他们都会从自身角度出发对教师职业发展偏好产生关键影响。比如,教育主管部门更加倾向于推动教师职业的整体发展,为教育行业全面繁荣提供支撑;学校则立足于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对教师进行运营管理以实现人力资本效率最大化;社会企业则侧重对教师职业中个体品牌的追求,追求与优秀教师合作。当供给主体的期望汇总到学校,就会影响教学教研任务的制定、教师年度计划的形成、各类季度月度甚至周评比,逐渐变成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具体任务目标;教师发展所需的资源也会比照这些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投放。但对教师个体而言,除了是学校组织运转系统上的一个零部件之外,还是一个鲜活个体,是对职业发展具有自我规划的感性人员,固然需要完成各类任务目标,更需要在心理和情感上进行休整和慰籍、在精神上实现自我价值得以彰显。实践证明,教师的偏好往往与学校设定的目标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偏好满足的结构性矛盾[4]。

二、基于满足偏好的现代教师职业发展的提升路径

教师职业发展与群体偏好满足之间的矛盾,将直接影响新时期好老师的培养,最终影响教育事业的整体长远发展,必须切实提高教师职业满足感。群体偏好是教师作为人力资源在成长周期中对外部元素的有选择性吸收,表现在工作中就是通过让渡教师个体的智慧与时间、精力等,获得职业的进步发展和个体的提升,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可以从新时期教师的群体偏好入手,抓住时间、制度、资源、成本四个关键点,通过满足教师群体的偏好不断推动教师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1.结合职业周期特点,满足教师群体的时间偏好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时间是决定性资源,看似教师的时间很自由,在完成必要教学教研任务后拥有很多空闲时间,但实际上教师的时间偏好经常处于不满足的矛盾状态。一是侧重时间偏好的稀缺性,教师需要时刻更新知识体系、不断创新思想理念、更改教学设计,需要投入成本较大、耗费时间较多,学习时间经常不够用;应尊重客观现实,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时间偏好,这种偏好不仅包括工作时间也包括空闲时间,前者用于提高工作质效、加快教学创新,后者用于个人生活质量提升。二是侧重时间偏好的延迟性,相比一般技术工人,教师需要接受专业学习、通过资格考试,入职时间相对较晚;同时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在退休甚至离职后仍然可以从事相关教育工作,这就导致教师职业周期相比普通岗位整体延后,对时间的偏好峰值相对延迟;应充分发挥教师职业的银龄优势,不能搞一刀切。

2.结合职业晋升发展,满足教师群体的制度诉求

统筹考量就业市场,可以看出教师的人力资源交易和职业晋升并不完全是遵从市场供求规律的,而是和教育体制、管理制度、职业发展环境紧密相关,同时具有社会公益属性与产业经济属性。这就产生两种制度偏好:一是教师群体很大比例仍然具有事业单位属性,教师根据专业技术人员职级晋升规则,排队进行资格认定、待遇提升和聘用管理,此种环境下的教师更多追求绩效制度的深化改革,要求充分尊重劳动成果,不唯学历、工龄或资历,主要依据教学科研成果来进行综合评定;二是部分教师处于社会资本办学环境中,需要通过个体劳动贡献实现收益提升,彼此间待遇差距很大,此种竞争环境中的教师考评晋升与其完成指定任务业绩紧密挂钩,教师往往会重点突击学校任务目标,而忽略教学发展、学生发展甚至教育情怀的提升,他们追求在强调绩效基础之上的制度建设的全面性,希望通过刚性制度框架来得到职业晋升的基本保障。这两种偏好共同组成了当前教师职业晋升对教育体制和管理制度的总体诉求[5]。

3.结合职业成功曲线,满足教师群体的资源需求

如果将教师的职业发展视为象限内的抛物线,那么职业成功就是这个抛物线的顶点。职前教育阶段,家庭和社会不断投入资源进行职业培育;职后继续教育阶段,教师职业仍然需要不断接受各类教育资源的输送,这种输送不仅包括培训和座谈讲课,也包括教学条件的改善、教研课题的争取、教研环境的建构。具体来看,教师在逐渐走向职业巅峰进程中对资源的偏好是不断累积和变化的。随着教师对自我认知、职业认同等的逐渐深入,对教学环境、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会不断提升,其生理、安全等低层次偏好会逐渐让位给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偏好,传统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的刺激作用将逐渐衰减。当教师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资本储备后,更加倾向于对生活的感受提升、对工作的幸福感提升,随之而来的教育资源偏好也发生转变,带薪休假、健康体检、心理呵护、文化认同等偏好需求的数量与质量将不断提高。

4.结合职业投入产出比,满足教师群体的成本偏好

市场经济理论认为,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付出代价,任何产品的产出都伴随着原材料损耗,这在教师职业发展中也不例外,应充分考虑成本的高低和损耗程度。传统教师职业的高成本、高产出在技术迭代率不断提升的今天不再完全适用。现代教师需要在职业投入产出比上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核算,一方面要明确职业原有知识体系的保值偏好,教师在选择教育行业、进入院校学习、考取资格证书、进入岗位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投入大量资源,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教育理论和技能技巧,它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基础,教师需要维持保留这种体系化的知识价值以确保自身的保值;另一方面要重视新兴知识和技术发展中的职业增值,创新运用各类媒介工具进行持续性的学习和进步,要注意学习效率需高于技术更新速度,一旦社会知识技术体系更新换代速度快于教师学习速度,则教师职业开始出现贬值。基于这一点,教师需要加强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快速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 严万云.基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学校管理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8):95-96.

[2] 侯翠平,田園.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及路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6):36-38.

[3] 张慧.基于职业发展阶段需求角度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策略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9):66-68.

[4] 何奕洋.民航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子——基于马克思主义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差异性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1):77.

[5] 陈永花.专业需求视角下高职教师职业规划的标准与流程[J].教育与职业,2017(17):81-84.

[作者:杨琰(1975-),女,甘肃兰州人,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职业发展教师发展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