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劳动教育素材的分布特征及建议

2021-03-19 20:26于画画徐建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

于画画 徐建星

[摘  要] 落实劳动教育需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素材是小学数学教科书情境创设的重要内容,是劳动教育渗透的重要场域。研究以现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为例,通过内容分析,发现其劳动教育素材主要有农业种植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手工制作劳动和工业生产劳动四种类型;劳动内容多样,关注了小学生的劳动现实,教科书的不同栏目、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学段均体现了劳动教育素材的设置与渗透,但也存在着新时代劳动内容缺失、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进一步提出建议:增加新时代劳动教育素材,体现劳动内容的现代化;多角度均衡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素材及分布;利用教科书的栏目优势,丰富劳动教育素材体现的范畴,等等。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科书;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素材

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的附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其中的关键指标“行为习惯”的考查要点包括“热爱劳动”,开启了劳动教育的新时代。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明,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进一步落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抓住“劳”的重要性,将劳动教育置于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的地位,这是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举措[1]。当下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话题成了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与重点。如宋乃庆、王晓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劳动教育政策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阐释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意义及推进路径[1][2];檀传宝诠释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3];王新波从情绪劳动的角度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创新[4];李绪明探析了新时代中小学劳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5];黄如艳、李晓华等剖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及推进路径[6];杨兴芳论述了劳动教育的意蕴及实践[7]。上述研究表明,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观念、内涵、内容、价值、路径等均发生了变化,但其教育的重要性没变,正如马克思、马卡连柯等指出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活与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8][9]。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知识教与学的过程中劳动教育素材的背景创设、劳动教育思想的渗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小学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场域与路径,也是我国多年来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的一个特色。但当下劳动教育思想、观念的渗透,劳动教育素材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存在欠缺。因此,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具体选取现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以下简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探析其劳动教育素材的分布特征,以期为小学数学教科书劳动教育素材的设置及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研究设计

1. 研究问题

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问题:

(1)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劳动教育素材的内容及其分布情况。

(2)根据研究发现的结果或结论,思考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劳动教育素材的设置并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何参考与建议。

2. 研究对象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一套小学数学教科书,在全国的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12册,以此为研究对象,剖析其中劳动教育素材的分布特征。

3.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内容分析法,涵盖12册教科书正文的例题、练习题、复习题等所有栏目及内容,对涉及劳动的所有素材进行统计分析、主题归类,探析教科书中劳动教育素材的内容类别,以及劳动教育素材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栏目的数量和分布特征等。

二、研究结果

1. 劳动教育素材的类型

通过对12册教科书正文内容的分析,统计后确认总体的情境创设共有104处劳动教育素材,进一步对这104处劳动教育素材进行主题归纳、归类确认、分析讨论,发现劳动教育素材有农业种植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手工制作劳动、工业生产劳动等4种类型,主要涉及工农业、日常生活及手工游戏制作等劳动内容。

(1)农业种植劳动型,主要体现为田园采摘、种植等劳动场景(如植树),具体样例如图1所示。

(2)日常生活劳动型,主要体现为日常打扫卫生、校园浇花等劳动场景,具体样例如图2所示。

(3)手工制作劳动型,主要体现为手工折纸、制作“中国结”等劳动场景,具体样例如图3所示。

(4)工业生产劳动型,主要体现为工厂生产线的劳动场景,具体样例如图4所示。

2. 4种劳动教育素材类型的占比

进一步统计4种类型的劳动教育素材后发现,农业种植劳动型素材共70处,是4种类型中分布最多的,占教科书劳动教育素材总量的67.3%;占比最少的是工业生产劳动型素材,仅有3处,仅占劳动教育素材总量的3.0%;日常生活劳动型素材、手工制作劳动型素材占比也都相对较少。具体如图5所示。这说明4种类型的劳动教育素材的分布比重相差较大,教科书中劳动教育素材的设置偏向于农业种植类,存在着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3. 各教科书中劳动教育素材的分布

分析苏教版12册教科书,按各册统计来看,劳动教育素材在二年级上册分布得最多,共有15处,占劳动教育素材总量的14.4%;其次是一年级上册和下册,各有14处,占比都是13.5%;最少的是四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下册,各仅有2处,占比都是1.9%。具体如表1所示。

按年級统计来看,低段(1—2年级)教科书涵盖的劳动教育素材最多,共有46处,占劳动教育素材总量的44.2%;中段(3—4年级)教科书和高段(5—6年级)教科书涵盖的劳动教育素材分别占劳动教育素材总量的29.8%和26.0%。如此说明,各学段的教科书中劳动教育素材的含量存在着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且这3个阶段(低段、中段、高段)的教科书涉及劳动的教育素材总量呈下降趋势,随着学段升高,教科书中涉及劳动的教育素材逐渐减少。

4. 各学习领域中劳动教育素材的分布

按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划分的4个学习领域分别统计后发现,在“数与代数”学习领域中劳动教育素材有97处,含有的劳动教育素材最多,占比达到了93.3%;在“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中劳动教育素材有5处,所占比例为4.7%;在“统计与概率”与“综合与实践”学习领域中劳动教育素材各仅有1处,各占比约1.0%。具体如表2所示。

表2表明,劳动教育素材在4个学习领域的分布量相差较大,基本都集中体现在“数与代数”这个学习领域,劳动教育素材在各学习领域的分布量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

5. 教科书不同栏目的劳动教育素材的分布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设置了5个栏目,分别为“例题”“想想做做”“练习”“你知道吗”“整理与复习”。分析这5个栏目发现,“练习”栏目涵盖的劳动教育素材最多,共有53处,占劳动教育素材总量的51.0%,说明一半以上的劳动教育素材都分布在“练习”栏目;其次是“例题”栏目涵盖的劳动教育素材较多,共有20处,占劳动教育素材总量的19.3%;而在“你知道吗”栏目中劳动教育素材的含量最少,仅有3处,占劳动教育素材总量的2.8%。具体如表3所示。

从栏目的教学功能来看,“想想做做”“练习”和“整理与复习”这3个栏目均属于练习题的范畴——只是难度上的差异。这3个栏目的劳动教育素材共有81处,占比77.9%,这说明劳动教育素材在教科书的练习题中的含量最多。

三、研究结论

综合分析上述苏教版小学数学12册教科书中劳动教育素材的分布情况来看,可以发现如下结论:

第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劳动教育素材主要有农业种植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手工制作劳动和工业生产劳动等4种类型,劳动内容多样,关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劳动,但存在着新时代劳动内容的缺失。

第二,劳动教育素材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不同的栏目、不同的学习领域、不同的学段均有设置和分布,体现了劳动教育素材渗透在全过程、全学段。但这4种劳动教育素材类型在教科书中分布不均衡,在学习领域、年级、栏目等分布的数量存在着较大差异,当然这可能与相关部分的内容量有关。

四、研究建议

1.增加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素材,体现劳动教育的现代化

分析归类的4种劳动类型及其内容而言,劳动教育素材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工农业及日常生活上,缺少当下信息化时代的脑力劳动素材,以及情绪劳动素材等。脑力劳动是人类运用知识和智慧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基本活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命题的着眼点就在于培育在体力、脑力上均获得全面发展的人[3]。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具备创造性知识的使用能力格外重要,运用知识提升劳动力已成为当下以及未来的基本发展趋势。因此,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发展水平,增加脑力劳动素材是教科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实践活动“搭一搭”,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用现有的材料做一个“设计家”的活动,在探究各图形的特征时畅谈自己的设计思路,将知识运用在生活之中。

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情绪劳动”,用以描述个体在公众场合“通过自我情绪管控呈现出得体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获得顾客信赖,从而产生交换价值”的勞动形式[10]。心理学研究表明,情商对于一个人的发展与成功更加重要,学会沟通、合作与交流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素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将由人工智能替代完成,人类未来所从事的劳动中情绪劳动的比重将大幅度提高”[4]。因此,补充面向全体学生的情绪劳动教育,并将其渗透在教科书上,将有利于学生掌握情绪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情绪劳动价值观。在学科课程上渗透情绪劳动可以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有亲身的劳动经历、亲近的劳动情感、亲切的劳动认知,也就是注重学生身体体验及其活动方式的“具身认知”[5][11]。如“测量”的内容设计,可创设室外测量活动的情境,便于教师将传统的室内课堂搬向室外,让学生动手测量真实物体,在小组合作谈论、交流的过程中习得新知识,并充分渗透着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情绪劳动。

2.均衡分布教科书的劳动教育素材,全学段渗透劳动教育

数学是常识的精微化,“很多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很多实际问题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情境既是学生提炼数学知识的素材,也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场所,所以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情境,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追求。”[12]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横向“数学化”指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真实生活走向符号世界。因此,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丰富的以劳动为背景的素材,这一点在小学阶段的数学体现得更明显。

全面、均衡分布各学段教科书的劳动教育素材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跨年级、跨学段的长度测量、面积测量、体积测量等不同的活动,加上习题情境的多样化,可很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素材在栏目、领域、学段等不同层面的均衡设置。将典型的劳动教育素材结合跨年级、跨学段的数学内容,设置成问题系列,可使不同学段的学生围绕某主题长期不断地提升劳动认知,通过劳动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体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如农业种植型劳动,可以从一年级“数数”“10以内的加减法”开始,直至高年级的综合运算,完成森林植被的大单位面积计算、绿化率计算等。

3. 均衡分布学习领域的劳动教育素材,全方面渗透劳动教育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目前,劳动教育素材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等不同学习领域的设置明显失衡,表明劳动教育素材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分布有单一、集中的趋向。因为“数与代数”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学习内容的。学习“数与代数”主要是数的概念的建立、运算的理解与掌握、问题的解决与数量关系的掌握等,而问题的解决与数量关系的掌握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导致生活情境下的劳动教育素材在“数与代数”领域表现突出,而分布在“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领域的劳动教育素材有所欠缺。

据此,要使劳动教育覆盖数学知识,就要在教材的开发上以“全方位、全覆盖”为研究起点,深入钻研教材各学习领域中的学习内容与劳动教育的关联,赋予劳动教育素材更多的表现空间。例如,在“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涉及统计知识的学习,可以增加对农作物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的素材;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可以增加对手工劳动产品进行轴对称设计的素材,等等。只有将劳动教育素材紧密结合各学习领域,才能在各学习领域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思想,使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得以突出。

4. 利用教科书的栏目优势,丰富劳动教育素材体现的范畴

例题是衔接教科书中概念、定理与习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学生发挥着方法呈现、思维展现、格式示范、文化育人等作用,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劳动教育素材分布在“例题”栏目的数量比“练习”栏目的数量少,并且劳动教育素材在“例题”栏目的渗透率和覆盖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逐渐降低,因此阻碍着例题全面发挥其作用,这应引起教师的重视,丰富“例题”栏目的劳动教育素材。典型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最适合作为课堂教学案例,将这些素材调整到“例题”之中,可引发学生对“例题”的重视。研究发现,劳动教育素材在“想想做做”“整理与复习”“你知道吗”这些栏目中也较少,对此应深度挖掘各栏目的作用,充分利用栏目优势,均衡设置各类劳动素材在教科书各栏目中的数量,另外要使劳动教育素材在各栏目中呈现多样性。例如,“你知道吗”栏目涉及的劳动教育素材最少,主要就是数学史——数学家的趣闻轶事、历史资料或者具有代表性的数学问题;而人类文明起源于劳动,劳动贯穿于生活始终,通过深入探索数学学科知识产生的源头,将历史背景、数学知识、劳动教育素材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又能体会到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进而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素养和劳动品质。

尽管小学数学教科书不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场域,但是通过创设适宜的劳动情境,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一条有效路径,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拓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当然,以研究仅以现行苏教版小学教科书为例,期待“管中窥豹”式的些许分析能为小学数学教科书的设计以及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1]  宋乃庆,王晓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发展:回眸与展望[J]. 思想理論教育导刊,2020(02).

[2]  宋乃庆,王晓杰. “劳动教育”:内涵、意义及推进路径[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06).

[3]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2019(02).

[4]  王新波. 情绪劳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创新[J]. 人民教育,2019(19).

[5]  李绪明.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 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5).

[6]  黄如艳,李晓华.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及推进路径[J]. 教学与管理,2020(33).

[7]  杨兴芳. 论劳动教育的意蕴及实践[J]. 教学与管理,2020(30).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全国教育史研究会.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0]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Emotion Work,Feeling Rules, and Social Structure[J].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1979,85(03).

[11]  顾建军. 劳动教育要抓住灵魂科学实施[N]. 中国教育学报,2018-11-28(09).

[12]  罗新兵,李晶. 数学生活化的含义与功能及其情境标准[J]. 数学教育学报,2011,20(04).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