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的多元视角解读

2021-03-21 04:01魏文丽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小学数学

魏文丽

[摘  要] 对教材进行多元化解读,从而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解读教材、活用教材,是教学的永恒主题。在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持多元视角,通过知识解读、思想解读和文化解读,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目的。通过教材的多元视角解读,丰富、拓展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解读;多元视角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不仅要探寻“怎样教”的问题,更要探寻“教什么”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什么”比“怎样教”更为重要。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教材解读。教材解读的方式很多,比如知识解读、思想解读、文化解读等。实践中,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是交织在一起的。作为教师,在教材解读实践中要秉持多元视角,对教材进行多元化解读,从而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通过教材解读,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目的。

一、知识解读:教材解读的显性视角

对数学教材的解读首先是知识解读。知识是教材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是教师教学的载体、媒介。没有对知识的解读,教师的数学教学就无法进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都认为自己是“科班出身”,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了如指掌,因而淡化了知识解读,从而让自身的教学不断降格。笔者认为,对教材知识的解读,不仅要解读教材知识“是什么”,更要追问教材知识“为什么”;不仅要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进而把握知识的本质,还要把握知识的关联。换言之,对教材知识的解读不仅包括本质性解读,而且包括关系性解读。

对教材知识的本质性解读,主要是要把握教材知识的产生背景,厘清知识的源流。作为教师,主要是要进行如下思考,即教材包括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为什么这样呈现?这些知识点是基于怎样的基础建构起来的?这些知识点会导向哪些新的知识?比如教学“角的认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这部分内容,教材对于“角”的定义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对于这样的描述,教师要进行两方面的理解:一是这个描述有助于学生把握角的主要特征,即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二是不利于学生把握角的本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发掘教材中关于角的知识的相关铺垫,比如射线的概念等;另一方面要动态展现角的形成,比如让角教具的一条边绕着顶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通过对角的静态描述和动态展示,让学生深刻理解角的内涵。这样的教学,能为学生学习“角的度量”、理解“角的度量的本质(被测量的角里面包含有多少个单位小角)”奠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解读是教材解读的基础,也是教材解读的重点。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的纵向解读,还要进行知识的横向解读、多元解读等。在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由点及面、由此及彼,贯通数学知识的关联。通过教材知识解读,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再建构、再创造搭建平台,并且赋予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时空,从而助推学生的知识建构,让学生自己发现、创造知识。

二、思想解读:教材解读的隐性视角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在数学教材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蕴藏在其中的,是一条贯穿性的脉络、线索。因此,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解读是一种隐性解读。对知识的解读,我们可以分门别类,比如“数与代数”领域、“图形与几何”领域、“统计与概率”领域、“综合与实践”领域。对思想和方法的解读也应当分门别类,比如转化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等等。

对于教材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可以进行有效渗透和融合,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感悟。比如解读“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部分内容,教师要深入研究每个相关的知识点,发掘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圆的周长、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割圆术”中的“极限思想”,等等。因此,在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体现数学思想,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要着力引导学生参与猜想、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小结提炼等数学化活动,进而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等的计算方法。在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数学思想显性化。比如在探索“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绕圆法”和“滚圆法”;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将圆转化成长方形”“将圆转化成三角形”“将圆转化成梯形”等方法,并向学生指出,尽管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方法不同,但其中蕴含着相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即“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方法。通过感悟与言语外化,数学思想和方法能够在学生的大脑中、心灵中扎根。

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解读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当学生触摸、把握到数学知识中蕴含着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他们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鲜活的、生动的、可迁移的。对于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还要将其与知识关联在一起进行解读,这个过程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将数学思想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能够做到有机渗透、适时运用、用心感悟。因此,在解读数学教材时,教师应适时、适度、适性地进行梳理、提炼,将教材中分散的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显现出来,从而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

三、文化解读:教材解读的价值视角

更为深层次的教材解读是文化解读。每个数学知识点的产生,都凝聚着人类的生命实践智慧,都是人类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每个数学知识点的产生,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教材的解读,不仅包括知识解读、思想解读,还包括文化解读。文化解读彰显教材解读的价值视角和生命视角。只有从文化视角来解读教材,教材解读才富有生命力。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对数学教材进行文化解读,能拓展数学教材的育人价值。比如解读“用字母表示数”,很多教师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用字母表示公式、法则、數量关系等的过程”,甚至有教师简单地理解为“用字母代替数”的过程。这样的解读,仅仅是一种知识解读。文化解读的缺失,往往容易导致教师数学教学的肤浅化。作为教师,必须从“用字母表示数”的文化历史着手,去对人类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历程、关键步子进行解读。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只有理解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知识,我们才能对人类的孩子应该如何获得这些知识做出更好的判断。”在解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了解人类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缓慢的、曲折的历程,更能对“用字母表示数”产生本质理解。人类“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经历了“文辞代数阶段”“缩略代数阶段”“符号代数阶段”等。通过这样的文化解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能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已知数”,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特定意义的数”,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变化的数”,等等。引导学生不仅“在缩略意义上用字母表示”,而且“在符号意义上用字母表示”,等等。通过文化解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从肤浅走向深刻,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才不会停留在“个”的意义上,而是上升到“类”的量的层面。如此,学生通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的学习,能逐渐超越算术思维而走向代数思维。

在数学文化解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情境、内容分布、课后练习、综合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中蕴含着的数学文化。对于数学文化,教师也不能抽象地说教、生硬地灌输,而是要将其渗透、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解读教材,活用教材,是教学的永恒主题。通过对数学教材的知识解读、思想解读和文化解读,能丰富、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小学数学
在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闭幕式上的讲话
读懂教材,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
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解读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