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的城镇化建设及其人才需求分析

2021-03-25 07:46荣,鹿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社会学城镇城镇化

张 荣,鹿 森

(济南大学 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社会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层面的变化及协调,所需人才具有职业多样、体系复杂、评估多元等特征。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城镇化,更具综合性、整体性,会更为全面地认识城镇化的多元面向, 并在人才需求方面予以应对。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城镇化主要包括空间的城镇化、互联网的城镇化、发展的城镇化、福利的城镇化、文化的城镇化等,城镇化建设所需人才也需要在空间、互联网、发展、福利、文化等层面进行总体把握。

一、城镇化

城镇化,也被称为城市化,具体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从具体内容来看,城镇化主要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等;从发展进程来看,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从人口流动来看,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从现实过程来看,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大概经历了六个阶段: ①1949—1957 年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 ②1958—1965 年城市化曲折发展阶段;③1966—1978 年城市化停滞发展阶段;④1978—1984年城市化恢复发展阶段;⑤1985—1991 年城市化稳步发展阶段; ⑥1992—2010 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⑦2011 年至今,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1](1-4)。

2014 年3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把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完善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 使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推动力量[2]。

据报道,近10 年来我国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急剧升温,城市群总数已超过30 个,预计未来5 到10年内, 我国城市群将涵盖全国815 个城市中的606个, 人口和经济规模分别占到城市总量的82%和92%[3]。这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要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等。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的重要内容, 也是各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在这些研究中,不同学科对城镇化提出了不同视角的分析。社会学视角具有综合性、全面性、 整体性特点, 对城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视角开展分析,可以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城镇化,进而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建设。社会学视角下的城镇化建设具体如图1 所示,可以从空间、互联网、发展、福利、文化等层面进行分析。

图1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镇化建设

(一)空间社会学:城镇空间生产与变迁

空间社会学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4]。从空间社会学视角下分析城镇化,可以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城镇化过程中的空间调整及变迁过程。

空间生产理论大致形成于20 世纪70 年代,是在批判传统的将空间视为容器和无价值判断空间观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 法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是空间生产理论首创者。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生产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 空间生产与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互动关系,“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 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5](48)。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 空间生产理论的产生与人类改造自然的历程是直接相关的。 工业社会以前,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人类更多是被动地适应于自然界所给予的各种空间形态。 但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对自然界改造能力的增强, 空间尤其是城市空间的社会维度愈益凸显,空间生产也就越发地与政治、经济、文化交织在一起。由此,空间以及空间生产过程中体现的社会关系、权力结构、社会制度等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在空间生产理论中,空间不再被当作单纯的地理场所,而被当作一个社会产品,即一方面空间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了物质生产过程和历史进程,另一方面空间本身又是社会生产的后果。

(二)网络社会学:“互联网+”智慧城镇

互联网时代, 技术创新成为城镇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互联网为城镇提供了参与更大空间互动的有效平台和工具,“连接”成为城镇发展的关键动力。

互联网的兴起促进了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对于乡村而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三农+”等的出现,进一步推进了农村的城镇化,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于城市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城市建设、 城市治理提供了新兴的网络途径。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互联网城市”正在崛起。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已经被互联网技术所渗透和影响, 崛起为具有互联网特点的城市。 同时,在网络经济的推动下,城市体系也在发生变动, 少数大城市成为互联网核心城市的同时,一些小城市成为网络经济中的重要节点。

“在线城镇化”进程逐渐显现。 互联网发展改变了人、 货物和信息流动的组织方式, 促进了网络空间、网络连接层面的城镇化进程,即“在线”意义上的城镇化进程日益突显。通过互联网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在线可达性”越来越强。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沟通,通过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 互联网技术将城市和乡村紧密联结起来, 城镇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三)发展社会学:城镇社会的发展与转型

发展社会学以对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研究为核心, 分析不同社会的发展形态和发展过程,“传统—现代”是发展社会学分析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城镇化”与现代化具有密切关联: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内在机制和内容,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空间载体和形式。 发展社会学基于现代化的分析视角,对“城镇社会的发展与转型”进行分析,能够促进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在发展社会学看来, 城市化促进了经济的巨大进步,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生活方式的更新。 城市化还影响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异质性、工具性社会关系大量存在,个人自由感不断增强。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社会结构从“二元”走向“一元”,城乡差别逐渐消失,城乡壁垒基本消除,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深化, 崛起的小城镇成为城市与农村的中介,流动的农民工成为工人与农民的中介。

(四)福利社会学:城镇社会融合

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伴随着城乡关系的变化,城镇社会融合的许多议题, 包括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福利待遇、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公共资源分布等都需要探讨。 尤其是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社会福利待遇上的差距, 使得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不充分,并未完全城镇化,需要从福利社会学视角进行探讨, 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社会融合。

从福利社会学的视角来看, 未来的城镇化推进过程中, 需要提升庞大规模的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品质。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持续加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推动;城镇化发展内容的综合性,包括资源配置、福利保障、信息化水平、就业水平等,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深入改革,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

(五)文化社会学:城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文化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文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的社会现象之一。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城镇化与文化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一般而言,城镇化越发展,文化的作用越突显。 城镇化具有促进文化发展的作用,文化发展也具有促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内涵的作用。城镇化带来人们生活的重要转变,也间接影响了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 城镇化发展还改变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作用关系, 使得城乡二者之间的文化互动更为频繁。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城镇文化的保育与创新,能够提升人们的城镇化水平,丰富城镇化内涵。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城镇化建设人才

我国的城镇化经历了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也有学者普遍认同城镇化率进入50%以后的城镇化为“后城镇化”[6](86)。 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后城镇化”,城镇化建设人才需求出现了许多新变化,需要从整体层面来把握。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 城镇化建设的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在打造有“温度”的城镇空间方面,需要城镇空间建设人才;在“互联网+”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需要“智慧”城镇建设人才;在营造城镇良好社会秩序方面,需要城镇社会治理人才;在“后城镇化”不可忽视的社会融合方面,需要城镇社会福利人才;在塑形美丽城镇的文化魅力方面,需要城镇文化建设人才。具体的城镇化建设人才如图2 所示。

图2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镇化建设人才

(一)打造有“温度”的城镇空间:城镇空间建设人才

与建筑学、 规划学等单纯注重城乡的物理空间规划的视角不同, 社会学注重从综合性的在空间与社会互动的层面开展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呈现出新趋势,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生态城市、现代田园城市、智慧城市等城镇形态的出现,使得以往的将城市和乡村割裂开来的空间建设、空间规划的思路已经不合时宜, 不断发展的城镇化要求城乡空间建设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类别远远超出了以建筑学为主体的内容。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镇化空间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综合性。 社会学视角注重城乡空间建设内容的综合性,能够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推动城镇化空间建设获得综合性的发展。第二,社会性。与建筑学、规划学单纯注重物理层面的空间建设不同, 社会学视角还会关注到城镇化空间建设背后的人际交往与社会关系, 研究如何通过空间建设促进良好的社会关系等。第三,协调性。城际之间、城镇之间、 乡镇之间等不同区域的空间建设需要协调发展, 社会学视角注重研究分析不同区域主体间的空间协调,更符合“新型城镇化”“后城镇化”建设进程的理念与过程,推进空间与人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空间与空间的协调等。

城镇空间建设人才。 目前一些城市尤其是乡镇的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社会学、规划学基础较为薄弱。在规划一个项目时,往往会临时聘请一些研究院、规划设计院的专业人才,这些专家普遍会负责一个具体项目,因而在总体布局和统筹规划上,缺乏综合性的空间视角。因而,应该结合社会学的视角, 需要具有整体综合性视角的城镇空间建设人才来进行城镇化的空间规划。

“产城融合”规划人才。 “产城融合”,即“产业与城市”的融合,也是指城镇化过程中的经济与社会的融合。“产城融合”程度的高低,体现了城镇化的综合效益的高低。具体来看,社会学视角上的“产城融合”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两个维度: 城市群的空间规划建设;城市现有高新区、产业园区的空间规划。

城镇空间规划人才的协调者。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 城镇的空间规划不仅要面对尺度不断增大的新空间,还要应对复杂的旧空间;不仅要重视物质空间的规划,也需要重视精神空间、文化空间的规划和创新;不仅要考虑城镇空间的发展变化,还要顾及到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对空间的作用。由此可以发现,城镇空间规划的复杂性和城市生活的多样性, 说明城镇化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共同配合, 需要更多的城镇空间规划的参与者。 为了整合这些人才的共同力量,需要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这些人才的作用进行整合协调,因而需要城镇空间规划人才的协调者。

(二)“互联网+”推进城镇化建设:“智慧”城镇建设人才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网民规模达9.0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 5%[7](19),互联网对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网民规模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政务等也在迅速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相关的城镇化建设人才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互联网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相关的应用型人才。互联网时代,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数字政府等“互联网+”城镇现象的纷纷出现,更加突显了互联网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性。 互联网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利用自身掌握的互联网技术, 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科技智库作用。 另外,随着网络金融、网络贸易等快速发展, 网络安全相关人才也成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人才之一。

其次,互联网物流人才的需求。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物流业的发展, 推动了物流业务量的增加、 拓展了物流的发展空间、 开辟了新的物流市场、催生了新的物流模式,因而必然带来互联网物流人才的需求。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和跨部门的复合型产业,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员来操作。互联网物流人才主要包括专业型物流人才, 即熟悉工业流程并能充分把握整体物流系统的专业型人才; 规划设计型物流人才,即具备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能对物流园区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能根据地区城镇布局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物流方案的人才;技能型复合人才,即具备坚实技能基础,掌握各种基本物流操作技能,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对物流作业进行优化的人才。

最后,互联网研究和管理人才。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发展、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 信息能力提升、 网生代行为和心理特征、智能经济发展、共享经济等都是重要的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相应的互联网研究和管理人才,需要具有互联网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和管理思维方式的创新人才。

(三)营造城镇良好社会秩序:城镇社会治理人才

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后城镇化”,其战略意义是将“农业中国”改变为“城镇中国”,城镇将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 国家治理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单位。 城镇社会治理人才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有很多,主要包括城镇化特殊群体问题治理、城镇公共服务治理、街道社区基层治理等。

首先,城镇化特殊群体问题治理。 目前,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城镇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生活中涌现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特殊群体身上,如留守儿童群体、进城务工群体、留守老人群体、低收入群体、流动人员群体等,这些群体面临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相应的社会治理人才, 目前政府部门、 群团组织、公益组织、福利机构、相关企业对于城镇社会治理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

其次, 我国的城镇化率在较短时间里得到了快速提高,城镇常住人口规模越来越大,需要与此同时提升城镇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 使得城镇化的成果能够惠及广大社会成员。 并且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公共服务的内容、服务对象、工作模式等都发生了相应变化,需要专业的公共服务人才予以应对。

此外, 街道社区基层社会治理也需要相应的人才。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的基层社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社区成员、生活方式、公共服务等都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需要基层社会治理人员能够及时调整理念、更新治理内容、改变治理方法,更有效地开展街道社区治理, 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四)“后城镇化”不可忽视的社会融合:城镇社会福利人才

社会福利是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后城镇化”时代不可忽视的社会融合的重要展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城乡社会发生了重要变化, 进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工作内容、交往范围、文化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 原先的福利保障等也相应发生改变。与其他学科相比,社会学视角比较关注城乡关系、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福利问题,重视对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公共资源分布、乡村振兴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在促进城乡社会融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学尤其关注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了城市, 在城市买了房, 但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却没有办法真正融入城市, 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到和所在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和保障,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这也是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乡良性互动的重要内容, 需要相应的社会福利人才,通过一定的社会福利服务,让城镇化红利得以更全面地覆盖,提升社会融合水平。

(五)彰显美丽城镇的文化魅力:城镇文化建设人才

文化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缺少文化的城镇化,可能会失去文化的内涵与动力,成为“精神”上的“荒城”。

社会学视角下城镇化文化建设人才主要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 在城镇生活中,精神的寄托、文化的陶冶至关重要。 而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充实人们的日常生活, 可以提升转型中的新市民文化素养, 可以为外来人口带来归属感和寄托感。 第二,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创新,提升城市文明水准。 文化具有社会“稳定器”和“调节器”的功能。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加大文化建设,有利于促和谐、促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提升城镇居民的文化品位。 第三,城镇一体化文化服务建设。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繁荣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整合城镇一体化文化资源,培育公共文化服务,拓展文化活动空间。 第四,城镇文化产业建设。 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业、文化休闲业、 乡村都市等,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加快了经济增长,还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文化修养。 第五,城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育。 传统文化是提升城镇内涵的重要展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城镇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四、小结

从社会学的综合性分析视角出发, 尤其是从社会学对社会秩序、 社会整合等社会层面的关注点出发,城镇化建设的人才需求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空间社会学层面的城镇空间建设人才、 网络社会学层面的互联网相关建设人才、 发展社会学层面的城镇社会治理人才、 福利社会学层面的城镇社会福利人才、文化社会学层面的城镇文化建设人才。这几个层面的城镇化建设人才组成的人才队伍, 可以有效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发展, 尤其是在整合社会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稳固社会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社会学城镇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试论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相关要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十四五”时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意外遇见社会学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