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康复护理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康复效果

2021-03-28 09:45田宇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针对性呼吸衰竭康复

田宇

慢阻肺呼吸衰竭疾病是护理系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更是老年常见病,此病症在临床中常见的表现有气短、憋闷、心悸、肺底部湿啰音等,严重危及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合并冠心病左心力衰竭时,其病情尤为危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3]。当患者慢阻肺呼吸衰竭症状非常严重时,就需要进行呼吸机治疗,而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能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故本研究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给予针对性康复护理,旨在分析其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康复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入选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期间收治的150 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82 例,女68 例;年龄51~82 岁,平均年龄(67.8±5.7)岁;病程3~11 年,平均病程(7.42±1.51)年。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 例。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其主要的护理方法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健康教育宣教、针对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等。观察组给予针对性康复护理,主要护理措施如下:①导管护理。选择适宜长度、粗细的导管,注意控制导管插入的深度,并给予湿化及吸痰护理,预防导管发生堵塞。注意湿化时要在把关前停用2 h以上的呼吸机,采用小雾量,每2 h 吸入1 次,10 min/次;在吸痰时,先对导管进行冲洗,对于痰液粘稠者可适当增加冲洗量,注意在每次吸痰时间不可>1 h。②营养支持。确保每日摄入热量>8300 KJ,若热量不足,则考虑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严格控制患者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避免高碳水化合物增加机体CO2的水平,加重呼吸负荷。③基础护理。在把关前做好预防护理措施,指导患者深呼吸训练,协助患者将痰液咳出导管外,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以此预防发生水肿。对于排痰困难者,给予叩击背部等方法,以此促进患者排痰。④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运动等训练,包括:缩唇呼吸、服饰护理、有氧运动等,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患者自觉稍累、无呼吸困难为宜。注意保暖,避免发生感冒而加重病情。⑤健康教育。待患者入院后,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详细说明治疗的方法及流程,告知配合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一些成功案例,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提高依从性,同时,告知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好心理准备,促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增强治疗效果。⑥心理护理。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况,定期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合实际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维持其良好心态。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临床指标、护理满意度。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包括PaO2、SaO2、PaCO2等;临床指标包括: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观察组PaO2(83.8±1.7)mm Hg、SaO2(91.27±1.4)%、PaCO2(45.6±4.3)mm Hg;对照组PaO2(73.6±5.4)mm Hg、SaO2(87.2±1.3)%、PaCO2(66.2±4.6)mm Hg。观察组PaO2、SaO2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03、18.449、28.332,P=0.000、0.000、0.000<0.05)。

2.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2.1±1.8)d、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7.4±1.6)d、住院时间(9.3±2.2)d;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4.5±1.7)d、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9.6±2.1)d、住院时间(13.6±2.4)d。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95、7.217、11.438,P=0.000、0.000、0.000<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非常满意48 例(64.00%)、满意20 例(26.67%)、不满意7 例(9.33%),护理满意度为90.67%;对照组非常满意21 例(28.00%)、满意10 例(13.33%)、不满意44 例(58.67%),护理满意度为41.3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71,P<0.05)。

3 讨论

慢阻肺的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临床常见、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由于慢阻肺患者的呼吸肌长期超负荷运转,不能产生及维持一定的肌力,从而产生肌收缩无力,称为呼吸肌疲劳,长期影响下就会导致肺泡通气量降低,严重还可导致呼吸衰竭[4-7]。通常当慢阻肺合并以下情况时,要考虑左心力衰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此为左心力衰竭的典型临床表现;难以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解释的湿啰音;会出现肺部X 线体积增大和肺水肿表现;输液过快过多导致的呼吸困难等[8]。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但仅给予治疗还远远不够,给予合适、有效的护理,才能有效增强其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发现,由于慢阻肺呼吸衰竭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使患者身心备受折磨。因此,为其寻找到一种高效、优质的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针对性康复护理,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规范、系统化操作流程,同时还能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状况进行康复锻炼,以此防治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其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PaO2、S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给予针对性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其血气指标以及临床指标,此护理模式能够按照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针对性、系统性、规范性护理方案,从而帮助其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恢复到良好状态,提高预后效果,进而使患者的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水平能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与王芳和胡静的研究报道结果相似[9]。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对性康复护理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通过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康复护理,从心理、生理等各个层面实施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护理,同时建议家属多给予一些关心和照顾,能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其护理依从性和配合度,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进而促进身体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10]。

综上所述,应用针对性康复护理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有显著的康复效果,有利于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血气指标和肺功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从而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提升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针对性呼吸衰竭康复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