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慢性自发性难治性荨麻疹体会

2021-03-28 20:51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猪苓症见风团

温 馨 汪 晴 刘 毅 张 钟*

1.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四川 重庆 400010;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是指由已知的非物理因素(如自身反应性等) 或未知因素引起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黏膜反复起一过性风团或水肿,病程通常超过6周[1]。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以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作为 CSU 的一线治疗,但临床中仍有部分患者使用二代抗组胺药不能有效控制症状,即使常规剂量加倍仍无效,对于这类组胺类药物抵抗的荨麻疹被学者称为慢性难治性荨麻疹[2]。临床发现慢性难治性荨麻疹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西医一般采用综合治疗,即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物加倍联合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或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凝剂等,但该类药物在许多患者中耐受性较差,不良反应大[2]。目前中医仍以时方辨证为主,其药物组方多数包含养血、祛风、除湿、止痒等药物,以致处方药味繁多,价格较贵,无法体现中医简、便、效、廉的优势,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此类患者应用经方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

《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中曰 : “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奇效良方》 认为:“今富贵之人, 不知其节, 以饮食久煿、 膏粱厚味、 醇酒辛辣之物, 日久太过, 其味具厚, 乃阳中之阳。 逆于肉理则湿气太胜, 湿热之化而上行, 其风块多出于胸部、 或见于四肢。”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即中医学认为其病机多责于: 先天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所致;或表虚不固,风寒、风热外袭,客于肌表,致使营卫失调而发; 或饮食不洁,过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或肠道寄生虫使肠 胃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而发[3]。

2 经方治疗荨麻疹

广义之经方指古代医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反复摸索后得到的疗效确切之经验方。狭义之经方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面所记载的方剂。而此著作涉及皮肤病者,寥寥无几,且《伤寒论》 辨证注重 “审证求因”,强调病邪传变及病机转化。观之瘾疹,其病程长,病机转化复杂,故不少初学者认为经方治疗皮肤病颇难。而真正指导皮肤病的治疗者,乃三阴三阳辨证,即六经辨证[4],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之病脉证并治。

应用六经辨证辨治皮肤病,需先辨六经,次辨方证。伤寒大家胡希恕认为:“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可见辨方证之重要性。而辨方证关键在于抓主证。主证不等于主诉,主诉是患者最主要、最痛苦的症状及体征,对于皮肤科患者,大多以皮损为主诉;而主证是反映整体病机状态的关键症候表现,这些关键表现,一般在方证条文中有高度概括。“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皮肤科的辨证与内科辨证并无大的差别,仅是在整体辨证上加皮损辨证。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无需考虑皮损,可达到不治皮而皮疾愈。

笔者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各经方大家经验心得,简单总结六经辨证与方证如下:太阳病多用麻黄类方、桂枝类方;少阳病多用小柴胡汤、四逆散;阳明病多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少阴病多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厥阴病多用乌梅丸、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麻黄升麻汤;太阴病多用真武汤、小建中汤级类方、当归芍药散。太阳少阳合病多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太阳阳明合病,多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大青龙汤、越婢(加术)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消风散、银翘散;少阳阳明合病,多用小柴胡加石膏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太阳太阴合病,多用当归四逆汤、苓桂剂、防己茯苓汤、麻黄加术汤、小青龙汤、藿朴夏苓汤、桂枝汤合当归芍药散;少阳太阴合病,多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逍遥丸。

3 案例举隅

3.1 慢性荨麻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患者张某,女,27岁。初诊:2015年1月19日。因“全身风团瘙痒1月余”就诊,症见:恶寒,头昏,口苦,口渴多饮,月经量少,多梦,大便干。舌红苔黄,双关小滑、沉弱。辨证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血虚水饮兼夹表邪,治以养血利水、祛风除湿。方用五苓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桂枝6 g,茯苓20 g,泽泻20 g,猪苓10 g,白术12 g,当归10 g,白芍10 g,丹参10 g,茵陈15 g,藿香10 g。7剂,日1剂。二诊:2015年1月26日。症见:全身风团瘙痒加重。平素汗出少,大便干、口渴明显好转,难入睡。舌红苔黄腻,脉沉弱。辨证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风寒郁表、湿热蕴里,治以解表散寒、清热除湿。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紫苏叶10 g,连翘10 g,赤小豆10 g,茯苓10 g,薏苡仁10 g,猪苓10 g,白术6 g,当归10 g,白芍10 g,藿香10 g,防风10 g。5剂, 日1剂。三诊:2015年1月30日。症见:风团瘙痒明显减轻。多梦减轻,发作时恶心,大便难。效不更方,守前方,加生姜6 g,大枣10 g。5剂,日1剂。随访治愈。

按语:初诊时,患者有恶寒之太阳表证,有口渴多饮、大便干,舌红苔黄等阳明里热证,同时伴有头昏、失眠、多梦、月经量少,脉沉弱等太阴血虚水饮内停之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谓:“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故予五苓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二诊时,患者口渴、大便干等症状明显好转,舌象转为苔黄腻,风团瘙痒剧烈。再次追问患者病史,自诉平素汗少,故考虑为风寒郁表、湿热蕴里之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初诊后病情加重是因患者兼有风寒表实证,而仅用治疗风寒表虚证桂枝一味药,不但不能祛邪外出,反而引动邪气导致病情加重。《伤寒论·辨阳明病脉症并治》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故二诊改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紫苏、防风性味较麻黄更为平和,解表散寒同时兼有行气和胃、胜湿之功,患者在里本有水饮内停证,故用紫苏、防风代替麻黄,以防麻黄解表太过引动内饮而诱发诸多变证;《伤寒论》原方用连轺,连轺为连翘根,今药房一般无此药,故用连翘代替;同时加用薏苡仁、藿香以加强清热利湿之效。三诊时患者出现恶心不适,此为脾虚里饮所致,故加用生姜、大枣健胃行水止呕。

3.2 慢性荨麻疹(当归芍药散合猪苓汤) 向某,女,27岁。初诊:2015年8月26日。因“全身风团瘙痒5年”就诊。症见:多梦,脱发,怕热,便秘,口渴,头晕,月经量少。舌红胖少苔,脉沉细。辨证为太阴阳明合病,血虚水饮,化热伤阴,治以养血利水、清热养阴,予当归芍药散合猪苓汤加减:猪苓10 g,滑石10 g,茯苓20 g,泽泻30 g,阿胶4 g,当归10 g,白芍10 g,白术6 g,川芎6 g。7剂,日1剂。二诊:2015年9月3日。症见:全身风团瘙痒偶发,便秘。效不更方,前方稍作调整,猪苓加为20 g,泽泻减为10 g,余同前方。20剂,日1剂。三诊:2015年9月27日。病情较二诊时无明显变化。效不更方,一诊方去滑石、阿胶,加丹参、茜草,其余药物剂量稍作调整:猪苓10 g,茯苓20 g,泽泻10 g,当归10 g,白芍20 g,白术12 g,川芎6 g,丹参20 g,茜草10 g。15剂,日1剂。四诊:2015年10月15日。症见:全身风团瘙痒明显好转。予前方茜草加为20 g,余不变。15剂,日1剂,分两次温服。随访治愈。

按语:患者初诊时,有口渴、便秘、舌红少苔等里热津伤之阳明热证,头晕、脱发、多梦、月经量少、舌胖之太阴血虚水饮之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谓:“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伤寒论·辨少阴病脉症并治》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故予当归芍药散合猪苓汤治之。二诊患者未诉口渴,此为阳明热证减轻,故减少泽泻用量;水饮证仍重,故加大猪苓用量以利水。三诊皮损仍偶发,便秘未好转,考虑与阿胶相关,阿胶本为养血之平,但目前市售阿胶非驴皮所熬制,服药后易助热,故予丹参、茜草代替阿胶以养血凉血。四诊病情明显好转,确乃水饮化热,热入血分所致,故加大茜草剂量以凉血。

3.3 慢性荨麻疹(柴胡桂枝干姜汤) 肖某,男,50岁。初诊:2019年2月28日。因“全身风团伴有瘙痒反复发作6月”就诊。症见:体型较胖,面部油腻,全身潮热明显,口苦,便秘,唇暗。躯干及四肢无风团红斑,皮肤划痕症阳性。舌质暗红,舌面较干燥,舌苔薄白,双手脉象均沉细。 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少阳疏机不利,阳明郁热内停,治以和解少阳、清泻里热。予大柴胡汤加减:石膏30 g,茯苓12 g,北柴胡20 g,桂枝15 g,黄芩12 g,牡丹皮12 g,桃仁12 g,酒大黄 6 g,法半夏12 g,生姜15 g,枳实15 g,白芍 15 g。共7剂,日1剂。二诊:2019年3月7日。症见:上述症状无明显好转,舌质红,苔腻,右脉象沉弱,且左脉象沉滑有力。补充现病史:2018年5~6月份第1次发病,2019年起始怕冷,心烦、反酸,头部出汗,时有胁肋部不适或胀感,2018年起始出现小便不畅,大便稀,平均2~3次/日。辨证为厥阴病,胆郁化火,脾虚水停兼有风邪。治以利胆清热、温脾利水兼以祛风止痒。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天花粉12 g,黄芩12 g,北柴胡12 g,川芎10 g,干姜8 g,牡蛎10 g,泽泻24 g,甘草6 g,桂枝9 g。共14剂,日1剂。三诊:2019年3月28日。症见:风团瘙痒较上次就诊明显缓解,间隔1~2日瘙痒。小便不畅及心烦好转,头部依旧出汗,反酸、胁肋部不适同前。右手脉不易摸出,左手脉缓弱。效不更方,二诊基础上去泽泻,北柴胡加至15 g,桂枝15 g,加用木香10 g。共9剂,日1剂。四诊:2019年4月4日。症见:风团瘙痒同前,进食鱼、羊肉后加重,唇紫红,舌红苔细腻。效不更方,三诊基础上桂枝12 g,北柴胡12 g,加用茯苓10 g,泽泻 10 g,丹参15 g,檀香6 g,赤芍10 g。共14剂,日1剂。随访治愈。

按语:患者初诊时,有红斑、风团反复发作伴口苦之少阳证,全身潮热、便秘,舌质暗红,舌上干燥之阳明里热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故初予大柴胡汤加减以和解少阳,清泻里热。二诊时诉未见好转,追问病史,患者怕冷,为太阳表邪未解所致;表邪内陷于中、上两焦,故头部汗出;中、上两焦受邪,脾为胃行其津液,中焦受损,津液不化,故而小便不畅;脾胃气滞,里气不降反升而现反酸,脾虚运化失司而现大便稀;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两侧胁肋部,少阳经受邪,则胁肋部不适或胀痛明显。《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故予柴胡桂枝干姜汤解外、利胆、温脾、清热。三诊时,患者风团瘙痒程度缓解,瘙痒减轻,患者小便症状缓解,去泽泻,以防伤及津液;头部汗出同前,故桂枝、柴胡加量,加用木香以行气。四诊时,患者饮食未忌,食用鱼、羊肉等发物燥热之品后反复发作,结合患者唇紫红,舌红等,考虑到血瘀证可能,故加用丹参、赤芍以活血化瘀,茯苓、泽泻以利水渗湿,檀香以行气,使血瘀与湿邪二者散去。

4 小结

综上所述,经方治疗荨麻疹,通过辨证论治,可以缓解症状,减少复发。而慢性难治性荨麻疹的病情复杂,只有掌握六经辨证,方能“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六经辨证是中医理论重要的核心,值得不断学习、研究以及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猪苓症见风团
Effectiveness of Zhuling decoction (猪苓汤) on diuretic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猪苓汤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女性复发性下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养咽止咳桑叶方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猪苓的利水渗湿作用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